微笑抑郁症如何看待张一得的死亡

时间:2021-5-3 18:57:0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3月5日,正在美国名校埃默里大学读大一的中国留学生张一得突然离世。当时学校和死者家属都没有说明死因。刚刚看到这个报道时,我心中除了对天妒英才的惋惜,更多的是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用自己的一生和牺牲事业培育孩子的国内科学育儿的神级人物——张一山的父亲张岳的担忧!3月14号张一得父亲写的信件媒体曝光,张一得很可能是自杀身亡:“儿子一生中所有的决定,我都是无条件地尊重、认同、接受,包括这一次,他最后的这个决定。”张一得去世后,“老得”发文称尊重儿子所有的“决定”,包括这一次。然而从他们父子这么多年的生活轨迹而言,恰恰是儿子大多数时候在遵从“老得”所有的“决定”,而不是相反。“老得”对儿子的爱太窒息!从“老得”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相当自我甚至极端的人,“老得”年轻时曾是一名企业高管,但为了陪伴儿子,辞了工作,卖了房子,去郊外给孩子打造“世外桃源”,成为了一名全职爸爸。所有的家庭收入来源,全靠“老得”一个人开垦、种菜、捡破烂,以及粉丝的打赏。父亲对儿子的爱和付出简直夸张到极致,看看这些细节:“给儿子做菜10年内菜式不重复”;他用胡萝卜、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计25万个”;17年里,他给儿子拍下20万张照片,拍坏了5部相机……从一得出生之后到三岁,他爹跟他必须是“全英文交流”,不许说中文。三岁之后开始笔谈,张一得哪怕要喝个可乐,都只能用笔画出来,否则就不予理睬。为了“锻炼孩子自理能力”,要求八岁的孩子一个人给四五十个人做上一顿饭。这顿饭其实是他父亲回馈粉丝筹学费用来表示感谢的。“老得”要求孩子去同学家玩的时候,兼顾收破烂的责任,要把同学家的废品带回来卖钱。可以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被一个父亲逼到这样的程度,他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他的心理是否健康?他内心的压抑和窒息感是否能够得到疏解?这么多年,“老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儿子打造成橱窗里“荣耀”的展览品,他自己似乎非常满足“一得他爹”的网红身份,而儿子的死将这些击得粉碎!在所有这些光环表象之余,他唯独忘了问儿子:“你快乐吗?”那导致张一得自杀身亡的原因是什么?常年从事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临床诊疗,得知张一得的死讯后我也非常心酸。但当我细读媒体披露出的信息后,对于他的死并不十分震惊。网友们的猜测很有道理,张一得极有可能罹患重度抑郁症,而且可能是大家俗称的“微笑型抑郁症”。微笑抑郁是一种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爱逗别人开心,但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悲伤一样。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I)中,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性的心境低落,对所有活动失去兴趣、丧失愉悦感、活动减少、体重明显增加或减轻,失眠或睡眠过多,几乎每天都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反复想到死亡等等。DSM-VI所描述的这种每天很悲观、很难过、社会功能丧失的人似乎才是我们想象中典型的抑郁症,但并非所有人的抑郁表现都是相同的,“微笑抑郁”者确实有很多抑郁的症状,但与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微笑抑郁者可能看起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他们很友善,甚至是大家心目中“开心果”。“你们看到的那个微笑的背后,是认为自己已经无药可救的绝望。”因此,当这些微笑抑郁者最终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时,家人和朋友往往会非常震惊、难以置信。近年,留学生在国外不堪重负,罹患抑郁症最终自杀的新闻并不少见。可张一得不同,“老得”是国内科学育儿的神级人物,“老得”对儿子的教育充满关爱、陪伴、包容和鼓励,“老得”的育儿理念上过无数报纸、电视和专访,还开设亲子教育讲座,一得可以说是很多广州妈妈认识的唯一学霸,是他们孩子的榜样!简单来说,“老得”是科学育儿“大神”;而张一得就是“大神”带出来的完美成果和示范。两人互相成就,光环加身。可如今这个傲人的成果却疑似罹患抑郁症自杀离世,光环崩塌。不仅一得的家属难以接受,许多曾经奉一得到“老得”为育儿楷模的父母更难接受,甚至可能信仰也随之崩塌了。有网友评论说,这是“鸡娃圈的至暗时刻”。张一得的死令很多追随科学育儿的家长陷入了迷茫:与以往绝大多数“虎妈”、“虎爸”强迫教育导致极端结果的案例完全不同,“老得”对孩子是放养,而且事事依从于儿子的决定,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本来应该是抛弃成功学而取得成功的教育节奏,却在悲剧中戛然而止!到底是为什么呢?以前都说高压严厉的教育容易让孩子出问题,可为什么像“老得”那样细心、细腻的关爱教育,孩子也非常优秀,但最终还是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家长教育孩子都是没有文凭的无证上岗,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我们一直追随的“科学育儿”,到底在追求什么?什么才是科学的,什么教育成果才是我们该追求的?“老得”这样的父亲称职吗?太称职了,堪称伟大的父亲,教育成功了吗?成功了。儿子最后考入美国埃默里大学哲学系,可是入学才半年多,突然离世。能说赢了吗?没有,输得无法挽回。所以,什么叫赢在起跑线上?评价标准是什么?仅仅是指学习、成绩好不好吗?我一直认为学习不是孩子的全部,不要把目光只盯着孩子考多少分。孩子学习心态阳光,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活泼开朗,成绩不差,有兴趣爱好,身体健康,才叫赢在起跑线上。有些孩子成绩好,但也要看这成绩是怎么来的,是孩子自己学来的,还是家长陪出来,甚至逼出来的。如果孩子凭着自己自主学习轻松取得好成绩,家长并没有施加多少压力,这样的成绩才有含金量,发展后劲才会足,因为这种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有学习动力,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如果是在家长逼迫下取得的好成绩,这好成绩背后就可能是暗流涌动的凶险,孩子可能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将来要么到了高年级放弃学习,要么就算学习出类拔萃,但弄出抑郁症来。以张一得为例,虽然去世原因和方式不详,但不排除是抑郁症引起的。从“老得”培养孩子的方式看,我们感觉那颗望子成龙的心太过了、太迫切了,以至于自己放弃了工作和事业,用全部心血去陪伴孩子,“老得”壮士断臂背水一战,也给一得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如果“老得”当初不是那样要求儿子追求卓越,而是拿出一颗平常心来培养儿子,让儿子自由成长,儿子今天或许就是另一番模样,考个国内不错的大学,阳光帅气,积极进取,最后就真的赢了。有的人对张一得的死非常惋惜,但淡化了抑郁症的原因,认为“老得”作为一个单亲父亲,倾尽所有把孩子拉扯大,给了孩子最好的读书条件,他有什么错?从精神心理的角度来看,其实这两种都不够深入、全面。我们不能将张一得的死都归咎于“老得”带来的压力,事实上从网上报道来说,这位父亲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比大多数父母都更尊重、包容的。张一得死亡的背后其实还有来自于学校、社会和其自身的负面因素。可“老得”的教育方式真的完全没错吗?未必。但这不是他的主观而为,他的出发点都是善意和爱,但因为无知而作出了一些不妥的决定。从现有的媒体信息来看,再结合多年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心理干预经验,如果张一得真的罹患了抑郁症,其心理社会根源有可能有三方面的因素:原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老得”几乎没多少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他自己也淡化了自己的名字,在自媒体和公众面前以“一得他爹”为名。张一得1岁时,张岳和妻子离婚,一得随爸爸生活。“老得”想给孩子充分的陪伴,便辞去了高管职务,卖掉房子,在郊区开辟了一块农庄,靠种田、养殖、捡破烂、帮邻居修理花园挣钱养活自己和孩子。可与此同时,“老得”让孩子上的是国际私立幼儿园,学费非常昂贵。张一得也非常争气,不但独立能干,会做饭、会下田,还3岁就学会小学课程,日常在家中用英语与父亲对话,成绩一直非常优异。“老得”将教育孩子的经历发到育儿论坛上,还开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gs/1018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