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m.39.net/pf/bdfyy/ 文/广州市心康社会服务中心王冬艳 一、个案背景 (一)基本资料 陈哥:化名陈哥 性别:男 年龄:56岁 婚姻:离异 案例病史:精神分裂症 (二)个案来源 社工通过筛选残联数据系统、主动联系陈哥家人,在陈哥及家人同意下开展探访工作。由于陈哥及家人对中心及社工的了解较少,戒备心理较重,不太愿意接受中心的相关服务。社工向其澄清了中心服务且陪同其亲自走访中心,消除戒备心理后,双方达成个案服务约定。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资料 陈哥目前与年迈的父母共同居住,父亲已退休,母亲同是具有幻听困扰的精神康复者,父母的起居饮食均由陈哥照顾。陈哥与前妻育有1个女儿,离婚后抚养权归陈哥,后经家人的介绍,与第二任妻子结婚,并育有一女,最终也因疾病原因,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婚后二女儿随母亲生活。目前大女儿已嫁人,经常带一对儿女回家探望,而二女儿是在读研究生,寒暑假会与陈哥外出游玩,两个女儿对陈哥较为关心及孝顺。陈哥还有一位姐姐和妹妹,大姐在东莞居住,妹妹住陈哥楼上,在陈哥病情不稳定时,代为照顾父母及协助陈哥就医等。陈哥父亲对陈哥非常关心,但每当陈哥受病症困扰时,父亲常以质疑、否定、不耐烦地态度推翻陈哥的说辞,并与陈哥进行争辩,希望陈哥能尽早觉悟,但偏偏适得其反。 2、身心健康情况 陈哥于年发病,诱因疑似年与妻子感情不和而离婚,陈哥自述该事件对其打击很大。同时因单位人事复杂,陈哥在工作上也频繁遭遇同事及领导的排挤,令其情绪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不久后陈哥产生幻觉单位领导雇用黑社会组织对自己间接加以迫害,如在自己身上装有窃听器,其一言一行全在“黑社会组织”的掌控范围内。陈哥怀疑自身婚姻的破裂也是受他们的陷害导致。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其进行骚扰,晚间睡觉时经常在天花板或床底制造噪音,令其睡眠质量极差。后在父亲的陪医院治疗,每天坚持按医嘱服药。期间常因被害妄想症状出现较多非理性想法及行为,情绪波动大。 3、人际关系 据陈哥表述其曾在湖南省当了两年兵,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战友,但因住在不同的地区,平日较少联系,仅仅在春节或建军节时会有聚会。除此之外,其人际关系多半局限于家庭,与外界的联系较少,人际关系网络较弱。 4、行为表现 陈哥目前成功办理病退,无需工作,平日主要以照顾父母生活为主,空闲时候会上网看电视剧、听音乐或会骑电动车外出广场散步等。每当病情发作时,便会怀疑身边的人想陷害他,如常怀疑邻居与“黑社会组织”串通,合伙加害,便出现骂人、自言自语,甚至持木棍敲打邻居大门,恐吓邻居等行为。 二、问题分析 从陈哥身心、社交、家庭照顾、服药管理等方面分析得出: 1、身心状况:经常失眠,同时存在贫血、头晕、乏力等症状 陈哥虽有坚持服药治疗,但依旧存在明显的残余幻听、妄想病症,受病症的长期影响,陈哥睡眠质量差,每日在凌晨3-4点被敲打天花板的声音(幻听)所惊醒,情绪和生活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因贫血问题,常有头晕、身体乏力等不适症状。 2、服药复诊情况:多年未曾复诊,偶尔出现忘记或重复吃药的情况 陈哥患病多年,在家人的陪伴下,前期有保持每月复诊一次的习惯。近几年,陈哥停止了该行为,每月只到家中附近的取药点取药。目前虽每日按医嘱服药,但依旧存在零散的残余幻听、妄想症状,且因缺乏家人的监督及相关服药管理技巧,偶尔还会出现忘记或重复服药等情况。 3、家庭照顾情况:缺乏如何沟通、安抚情绪、病症处理等照顾技巧 陈哥父亲作为陈哥的主要照顾者,有一定的照顾经验,如对陈哥自言自语、幻听、妄想等显性症状较为了解,但在协助陈哥在应对病症、如何与陈哥沟通、安抚陈哥情绪等方面依旧存在了明显的照顾误区,如当陈哥出现幻听妄想症状困扰时,只会否定陈哥的想法,并结合现实情况向陈哥强加自己的观点,不能给予陈哥带来精神方面的慰藉,令陈哥常感到无助且不被理解。 4、社交情况:明显退缩,缺乏安全感,外出活动紧张 陈哥受非理性信念B的绝对化思维影响,陈哥内心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及安全感、外出活动紧张、无动力参与社交。内心渴望有新的感情生活,但也没有勇气作出尝试,并作出一系列反监控等偏激行为。 三、理论视角 (一)理性情绪理论 理性情绪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挤兑这一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认为,人的情绪困扰表面上是有客观的行为事件造成的,歧视不然,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自身对于该行为事件的主观解释和选择,是非理性信念系统导致了情绪困扰。本案例中,诱发性事件A是陈哥受婚姻及工作等负面经历影响引发了“黑社会组织将其身体注入窃听器、时刻监视着其一言一行、让其感到人身自由受限制”等被害妄想、幻听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由此产生信念B是生活中只要经历负面的事件,陈哥便认为是黑社会组织所为。最终导致C的结果是失眠、内心极其敏感多疑、缺乏自信与安全感,并作出一系列反监控的偏激行为。社工需引导案主认识其产生非理性信念的根源及影响,促使其能客观地看待疾病及其人生经历,更好地投入生活。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是一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