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科普知识 点击蓝色字轻松阅览,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好信息微提示这里是流技事官方公众 答:精神病经过系统治疗,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很好适应正常工作学习,仍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维持量易复发。如果过早或过多的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维持剂量易导致精神病复发。问:躁狂抑郁症是否复发? 答:病常可反复发作,或是单独躁狂发作,单独忧郁发作,或者两者交替发作。躁狂症青年人多,而忧郁症多见于中年人,春未夏初发病率较高。 问:如何防止精神疾病的复发? 答:系统和彻底的治疗,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按时复诊,定时按量服药,坚持维持治疗。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如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家庭学校、职业、工作、社交、婚姻和一切社会的良好适应,树立坚强的意志,成熟的情绪等。 问:精神病复发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答: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浅而易醒多梦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头昏、乏力、软弱、食欲差、消瘦等。情绪障碍:如情绪不稳、烦易怒,容易激动,敏感多疑,话增多或减少,焦虑忧郁,反应迟钝,孤独发呆,工作能力减退等。 问:精神疾病是不是受剌激引起的? 答:精神病的病因是极复杂的问题,多种精神病的病因迄今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如常见的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总之它的发生不仅决定于身体的特性和机能状态,只有二者相结合时,才能导致精神病。 问:神经(官能)症是不是精神病? 答:神经(官能)症不属于精神病;所以没有精神病常见的症状,而主要是焦虑、强迫现象、恐怖、抑郁、疑病和歇斯底里发作。此类病大多有一定的心理因素。虽然往往不易找到其原因,但并非没有。而个性的特点也是千万神经症的基础。 (附)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使用介绍及不良反应处理 一、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 (一)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介绍见下表。 (二)常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局限性:①不能改善认知功能,包括执行、工作记忆、口语、视觉运动、语言流畅性、精细运动等功能;②对核心的阴性症状作用微小,有时可产生继发性阴性症状;③引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比例较高。具体使用介绍见下表。 二、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过度镇静。与药物拮抗组胺H1等受体作用有关,表现为镇静、乏力、头晕,发生率超过10%。多见于治疗开始或增加剂量时,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常可耐受,也有不少长期服药者表现多睡和白天嗜睡。 应对措施:将每日剂量的大部分在睡前服用,可以避免或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严重者应当减药,并告诫患者勿驾车、操纵机器或从事高空作业。 、体位性低血压。与药物对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有关。表现为服药后改变体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可引起猝倒,多见于低效价药物快速加量或剂量偏大时。 应对措施:应让患者平卧,头低位,监测血压,必要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有助于血压恢复。必要时减量或换药。 3、流涎。氯氮平最常见,在睡眠时流涎明显。 应对措施:可建议患者侧卧位,以便于口涎流出,防止吸入气管。必要时减量或换药。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治疗这一不良反应,但因抗胆碱能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不主张使用。 4、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静坐不能、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与药物阻断多巴胺受体作用有关。可发生在治疗的任何时期。 应对措施:低剂量起始或药物剂量滴定速度缓慢常可减少其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症,可以合并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安坦)等治疗;静坐不能(严重的运动性不安),可通过降低药物剂量或者使用β受体拮抗剂治疗;合并使用抗焦虑药物可以控制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急性激越。 5、泌乳素水平升高。泌乳素水平升高及高泌乳素血症相关问题,如闭经、溢乳、性功能改变。高效价第一代药物较常见。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可导致催乳素水平增高及相关问题。 应对措施: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药或换用另一种影响小的药物;闭经可采用中药治疗、人工周期等方法。 6、抗胆碱能反应。(1)外周抗胆碱能作用。表现有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尿潴留等。应对措施:目前临床上多是对症处理,如用肠道软化剂、泻药、补充含 纤维较多的饮食或增加体液摄入等治疗便秘。 ()中枢抗胆碱能作用。表现为意识障碍、谵妄、言语散漫、出汗、震颤和认知功能受损等,多见于老年人、伴有脑器质性病变和躯体疾病患者。 应对措施:应立即减药或停药,并对症治疗。临床用药须注意避免与抗胆碱能作用强的药物联合使用。 7、其他。少数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可出现皮疹,如斑丘疹或多形性红斑等。应停用治疗药物,同时可用抗过敏药物等对症处理。如出现皮疹同时发热,应警惕剥脱性皮炎的发生。 (二)严重不良反应及处理 1、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障碍(肌肉强直、肌紧张)、高热(可达41~4℃)、意识障碍、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大汗、心动过速、血压不稳等)等四大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尿蛋白阳性,肌红蛋白尿,磷酸激酶活性升高,肝酶升高,血铁、镁、钙降低。病程持续数小时至7天。严重者死于肾、呼吸功能衰竭,病死率约0%~30%。需与脑炎、致死性紧张症鉴别。一旦诊断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支持治疗,如补液、降温、预防感染、抗痉挛、吸氧等,大剂量胞二磷胆碱可增加多巴胺受体活性,也可用多巴胺激动剂溴隐亭(5mg每4小时一次)治疗。 、诱发癫痫发作。抗精神病药物都有诱发癫痫发作的可能,研究显示氯氮平剂量高于mg/d,癫痫发作危险明显增高。有癫痫发作史或头部创伤者,危险性更高。 建议氯氮平治疗中注意:①监测氯氮平血药浓度;②剂量增加至mg/d前查脑电图;③使用曾诱发癫痫发作的剂量时,合并抗惊厥药物;④如果有癫痫发作,降低药物剂量;⑤咨询神经科医生或寻找氯氮平以外的病因,避免与降低癫痫发作阈值的药物合用。 注意:合并抗癫痫药的患者需调整精神药物剂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合并使用氯氮平和卡马西平。如果接受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需要合用氯氮平,最好将卡马西平换成另一种抗惊厥药,以防粒细胞缺乏症发生。同时要根据药物代谢的相互作用,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3、血液系统改变。抗精神病药物可以诱发血液系统改变,如粒细胞缺乏症,氯氮平较多见,发生率约是其他抗精神病药物的10倍。最常出现在治疗的6-18周。患者的白细胞数常突然降低,有致命危险。粒细胞缺乏症的危险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患者较多见。目前尚未发现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和阿立哌唑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应对措施:预防为主,定期监测血常规。 4、猝死。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临床表现为昏厥、抽搐、发绀、心跳呼吸骤停。应积极进行复苏抢救。该不良反应的抢救多有不成功者,因此应以预防为主,用药前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进行详细的体检和心电图检查,治疗中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对于高危人群(年长者、肥胖者、有心脏病史者)谨慎用药。 (三)长期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体重增加及代谢综合征。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出现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氯氮平和奥氮平引起的体重增加最明显,利培酮、喹硫平、氨磺必利次之。阿立哌唑、齐拉西酮对体重的影响相对较小。代谢综合征包括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腹型肥胖。代谢综合征发生的可能机制比较复杂,年龄45岁以上,有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史及一级亲属有糖尿病者的高危人群用药应慎重。 建议:预防为主,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告知患者及家属此种不良反应的风险;详细了解患者及其亲属有无肥胖史、糖尿病史,收集患者糖脂代谢指标数据;帮助患者制订预防计划,如合理饮食、实施运动锻炼计划等;监测体重、腰围、血糖、血脂等指标,如治疗第8周体重即增加1公斤,即为快速体重增加,应予以注意;注意有无高血糖的临床症状,如口渴、多尿、乏力等;注意酮症的发生。如考虑代谢综合征的可能,建议内分泌科会诊,共商治疗方案。必要时换药。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常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电图改变(可逆性非特异性ST-T波改变、T波平坦或倒置和Q-T间期延长)和传导阻滞。目前比较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