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改善院内交通、打造职工“心身关爱驿站”、不断升级“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为群众开展义诊义检……党史如号角,激发奋进动力。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在中南大学的指导下,医院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学做结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院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再到普通党员,人人都有实事清单,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优化服务流程为载体,打出健康惠民“组合拳”,筑牢人民“健康墙”,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提质升级“生命通道”更通畅“现在到医院看病,停车找诊室真的方便多了。”近日,从衡阳赶来的患者家属刘先生由衷点赞。 作医院之一,医院医院的车流量在台左右,而医院停车位只有不到个。由于进出道路狭窄,停车位有限,加之门急诊楼和地铁施工建设,每天8点不到,医院的车辆就在门口排起长队等候。对此,院领导多次与相关职能科室走访调研、专题研讨,调整优化交通,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立章以及政府和社区负责人也多次来到现场实地督查。 5月以来,医院启动院内交通“畅通工程”,将院内部分道路改为单行线,平衡交通流量,减少部分出口拥堵。医院内、外科楼的3条道路,形成一个顺时针的单循环,增加蓄车能力,车辆能连续地动起来。医院还加强车辆、道路管理,规范非机动车管理,增设电动车停放点,增加院内道路指示,完善车位地桩等配套设施,盘活周边大厦、写字楼、居民小区等停车资源余个。 “医院周边交通不畅、空间不优、停车位不足、环境不美的诟病,不仅依靠‘内力’,更需要借助‘外力’。”院长黎志宏谈到,在交通整治的过程中,医院与政府积极对接,芙蓉区政府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政委、区长为指挥长,分管副区长为副指挥长,街道书记为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指挥部。由芙蓉区文艺路街道牵头,周围三个社区联动。短短一个月,医院周边80%的拆违工作。医院积极配合政府实施提质路面、改造地下管网、强弱电下地工程、南元宫路人车分离工程,全力畅通群众就医路的“最后一公里”。 “拿上宜园巷举例来说,围墙拆除前道路仅容两人并肩而行,而改造后,路面将大大拓宽了,最宽处达15.7米,最窄处也有5.5米,行人车辆都可以同时通过。”后勤保障部主任滕朝宇介绍,这些道路改造工程将在7月初全部完成,医院周边道路将增加人行道,真正实现人车分流。 全面关怀职工幸福指数更提升“志愿者既是奉献者更是受益者,在医院工会和精神心理团队老师的带领下,‘医院亲如家’又更进一步了。”医院“心身关爱计划”志愿者后,年入职的护士赵明宇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6月3日上午,医院“心身关爱计划”正式启动。志愿者与精神卫生研究所联合对员工在身体健康、情绪管理、职业生涯、家庭生活、同事关系、压力缓解等提供专业心理服务,充分了解倾听职工心声,实实在在为职工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心身关爱,让每位员工感受到度全方位的关爱。 “作为‘娘家人’,我们要多维度关心关爱职工,实现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工会常务副主席冯志凌介绍,医院工会还将依托职工活动中心打造职工“心身关爱驿站”,改善咖啡吧环境,设立心理健康体检区,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大家放松心灵,缓解压力,营造温馨的“心灵家园”。 “心身关爱计划”是医院职能部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一个缩影。4月15日,医院党委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号召各职能部门扎实落实“行动”,即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带头严格执行和廉洁自律,改进会风、文风、调研之风,提升服务意识、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各职能部门纷纷立足本职工作,推出65件为临床一线和职工群众要办的实事。 截至目前,院内交通“畅通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党员之家”咨询服务热线正式开通、“院长信箱”正式启用、每两年为职工父母免费安排体检已经临时职代会通过,办事流程、财务报账及审批流程逐步优化,内控制度不断完善,科研信息系统、自动化办公(OA)正在优化升级,院内环境得到绿化美化,后勤钉钉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行、急诊绿色通道流程不断优化、住院患者陪检服务不断我完善……一件件实事,串联着职工群众的所急所盼所需,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生效也让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变化。 多措并举群众就医更便利“我没有智能手机,医院看病?” 日前,医院第一门诊部门口,一名70岁左右的患者,因不会使用健康码而着急不已。 “叔叔,您可以从这边的‘绿色通道’进去。”在门诊导医的引导下,张爷爷拿出身份证,完成查验程序,顺利进入门诊楼。张爷爷感激地说,我们老年人不懂什么是支付宝、健康码,字也看不清楚,医院安排工作人员专门解决这些困难,为老年人看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G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