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不是一味赞美鲁迅,而认为鲁迅的失败之

时间:2023-4-25 15:07:1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早期白癜风能根治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37939.html

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的音频栏目“大家小书”,我们将继续挑选该系列丛书中有意思的经典段落分享给大家。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第五十一本书,是李长之先生的《鲁迅批判》。

这本《鲁迅批判》是李长之25岁时写就的作品。后来李长之对自己这部年少之作不甚满意,但作为鲁迅研究史上的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也是唯一经过鲁迅本人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鲁迅批判》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而且,这部作品也确实有许多值得认可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作者的评论态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因为求真,我在任何时(候)都没有顾忌,说好是真说好,说坏是真说坏。”有着批评家可贵的风骨。

李长之对鲁迅创作的整体评价颇高,他认为鲁迅作品的意义是:“从此,新文化运动便有了最勇猛的战士,最妥实的保护人,中国国民也有了最严厉的监督……”然而,在《鲁迅批判》中,他并不是一味赞美鲁迅,而是专门辟出一节,谈论他认为的鲁迅在创作上的失败之作。在这节里李长之谈了对鲁迅先生失败之作的部分看法。

——点击收听——

大家小书鲁迅批判.mp:54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鲁迅批判》

李长之

北京出版社

—作者介绍—

李长之

(年-年)

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两年后转哲学系,同时参加了《文学季刊》的编委会。年后曾主编或创办《清华周刊》文艺栏、《文学评论》双月刊和《益世报》副刊。在出版第一本诗集《夜宴》前,开始理论批评的写作。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著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

—书摘—

我觉得鲁迅有几篇东西,却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在《呐喊》里,是《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和《端午节》,在《彷徨》里,是《在酒楼上》,《肥皂》和《弟兄》。

这些作品之所以坏,是有缘故的,虽然不必是相同的缘故。

有的是因为故事太简单,称之为小说呢,当然看着空洞;散文吧,又并不美,也不亲切,即便派作是杂感,也觉得松弛不紧凑,结果就成了“嘛也不是”的光景,《一件小事》和《头发的故事》都属之。

有的是因为利用一个人的独白,述说一个人的经历,结果就往往落单调,典型的例是《在酒楼上》;而上面说的《头发的故事》也是的。我们看作者,是未尝不想时时去掉那种单调的,可是往往并不成功。在《头发的故事》里,在N的谈话中间,夹上“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才“高声说”如何如何(《呐喊》页六九),在《在酒楼上》,作者更不惜用种种花样,形容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吕纬甫的谈话,一则“他又喝干一杯酒,看着窗外,说”什末什末(《彷徨》,页四十),再则“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页四三),才又说什末什末,并且: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末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一直到了济南,”他向窗外看了一回,转身喝干一杯酒,又吸几口烟,接着说……(页四六)

说什么什么,怎么样呢,还是单调。

故事简单,是材料的问题,独白而落于单调,是手法的问题。这都不是根本,根本是,鲁迅更宜于写农村生活,他那性格上的坚韧,固执,多疑,文笔的凝炼,老辣,简峭都似乎不宜于写都市。写农村,恰恰发挥了他那常觉得受奚落的哀感,寂寞和荒凉,不特会感染了他自己,也感染了所有的读者。同时,他自己的倔强,高傲,在愚蠢、卑怯的农民性之对照中,也无疑给人们以兴奋与鼓舞。都市生活却不同了,它是动乱的,脆弱的,方面极多,局面极大,然而松,匆促,不相连属,像使一个乡下人之眼花缭乱似的,使一个惯于写农民的灵魂的作家,也几乎不能措手。在鲁迅写农民时所有的文字的优长,是从容,幽默,带着抒情的笔调,转到写都市的小市民,却就只剩下沉闷、松弱和驳杂了。《端午节》,《肥皂》和《弟兄》,都是的。

《端午节》,沉闷又平庸,文字先不起劲:

然而政府竟又付钱,学校也就开课了。但在前几天,却有学生总会上一个呈文给政府,说:“教员倘若不上课,便不要付欠薪。”这虽然并无效,而方玄绰却忽而记起前回政府所说的“上了课才给钱”的话来,“差不多”这一个影子在他眼前又一晃,而且并不消灭,于是他便在课堂上公表了。

准此,可见如果将“差不多说”锻炼罗织起来,自然也可以判作一种挟带私心的不平,但总不能说是专为自己做官的辩解。只是每到这些时,他又常常喜欢拉上中国将来的命运之类的问题,一不小心,便连自己也以为是一个忧国的志士:人们是每苦于没有“自知之明”的。(《呐喊》,页一九四)

让人懒得看下去。《肥皂》的毛病则在故意陈列复古派的罪过,条款固然不差,却不能活泼起来。《弟兄》就写得毫无意思。

(有删节)

点击图片,查看“大家小书”历史类套装

新京报书评周刊·听见文艺

阅读需要主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133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