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专栏丨老人丨周燕珉工作室丨失智老人居

时间:2017-9-2 9:31:3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失智老人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应对(上)

周燕珉,李佳婧

本文根据周燕珉老师的演讲整理而成,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失智老人的症状特点,接着从具体的设计角度出发,详细剖析失智老人的居住需求和环境设计应对。第二部分对空间设计细节进行进一步阐述,并通过两个日本案例,进一步介绍失智老人护理设施的空间特点以及护理、运营方式。以期帮助大家全面、生动地了解失智老人,及他们对护理、居住空间的需求。

第一部分失智老人的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

1老年性失智的症状和介护难度

关于失智老人的概念,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接触过。这种症状以前在中国也叫做痴呆症,最常见的病症种类是阿兹海默症。说老人痴呆,听上去确实具有贬义,不太适用。日本以前也叫痴呆,现在更正过来叫认知症,在台湾可能称为失智。这种病症是年由德国精神病医生阿兹海默首次发现的,症状分为多个阶段,刚开始敏感多疑、主观固执、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时候情绪不稳定等等,以后就渐渐变成生活散漫、不修边幅、记忆力有障碍,严重的时候会忘记自己的姓名、住址。尤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忘记刚发生的事,对于年轻时候的事却还记得。

我们有一次在台湾参观时,一位老人18岁在大陆的时候曾经是广播电视台里很漂亮的女播音员,后来去了台湾。我们参观时碰到她、和她聊天,她跟我们说起她年轻时候的事,说得特别清楚。而且这位老人现在看上去也很漂亮、智慧,穿着也非常体面,让人无法相信她竟然患有失智。后来老人院的院长说:“你过一会儿再看看她”,随后的参观中我们又碰见她两次,她将一模一样的一段话又说了两遍,这时候我们才确信她的确是失智老人。

老人失智的病症发展,分几个阶段:开始时可能从表面看病症并不明显,但是实际上是有问题的;随着时间过去病情加重,就会有妄想和幻觉,多为被害、自责、癔病、被盗、贫穷或者夸大的妄想;再进一步发展就会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言行失去控制,多数会有并发症,感染褥疮、肺炎、身体衰竭,直至最后病逝。

失智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尚无肯定的、十分有效的治愈方法。也就是说一旦得了这样的病是不可逆的,即便是癌症都让人觉得慢慢得可以好,只要全家人慢慢努力,就还有希望。而失智不是,老人一旦患有失智,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即使现在看起来还不太严重,随着病情发展就会出现许多奇怪的行为,使很多家庭需要护理这样的老人直到最后无法承受。再看失智症的延续时间,它可以延续20年,通常早期或者轻度的是9年,中期或者中度是5年,恶化期6年,这样漫长的病期也会给个人和家庭的精神带来沉重的负担和痛苦。中国现在有失智症患者约万人,其中上海有18万人。这些数字都在变化,可能统计的又过时了,但足以说明这个病症患者的数量非常庞大。中国现在面临这样一种困难: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还不够多,绝大多数的老人院,包括很多开发商,他们要建设的老人设施、社区,基本针对健康老人,有些可能也会接收半自理、卧床老人,但一说失智老人往往坚决不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失智老人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许多家庭一熬就是许多年,最后甚至濒临崩溃。

现在我们讨论失智老人的问题,一是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将来我们肯定、也必须要做失智老人的介护设施,三是这种设施应该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要把这种设施设计对、设计好,才能够把失智老人照护得更好,同时可以节省人力。

2失智老人的居住需求及空间设计原则

失智老人的居住需求是什么样呢?有这么几点:首先,最理想的居住场所,其实就是自己的家。很多国外的经验证明,失智老人如果换一个地方生活,症状就会马上加重。原因是失智老人有空间认识障碍,换一个新地方可能会完全不认得,这时老人就会特别紧张焦虑,病情便往往随之加重。所以,失智老人比较理想的住所,其实就应该像老人自己的家,当然不是完全像住在自己家,而是说我们营造的居住环境像住宅一样,比较亲切,使老人更容易控制自身所处的环境。

其次,随着老人病情的加重不得不离开自宅时,应当在老人熟悉的地域里有对应不同健康状况的多种、连续的护理设施。老人熟悉的地域就是指老人原来居住的社区或街道,这样即便离开家,家里人也能很方便地随时照顾老人,周围的邻居也可以过来与老人交流、帮忙照顾。不能将失智老人都关在某一个郊外环境里,而要让他们跟亲人、社区中的人能够尽可能多地交往,这样可以减缓失智症的发展速度。

多种、连续的护理设施则是指随着病情加重,可以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设施。以日本的连续照顾设施为例,它分这样几个层次(图1):一开始老人住在自己的住宅中;随着病症发展需要去日托中心接受日间照料,晚上依然回到自己的住宅中;病情加重之后,可能就需要进入到社区内专门针对认知症的组团护理设施中(グループホーム),通常是几个老人共同居住,氛围和家庭很接近,组团护理比较合适的规模是5~9人,稍微大一点的设施会分更多层级,比如几个小组团形成一个大组团,并且和周围社区保持交往互动,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形成邻里关系,促进人际交往;最后如果病情继续发展,老人再进入比较大型的综合护理设施,护理和管理更加专业化,这就叫连续的照顾,对应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都有相应的照顾设施。

1日本多种类型的失智老人护理设施

3失智老人居住环境的设计目标

失智老人居住环境的设计目标,可以分为以下9项:

1)确保老人的安全

失智老人非常容易走失、摔倒,所以居住环境首先要确保其安全。

2)确保老人的适当活动

如果失智老人身体的其他机能开始衰退,要通过有益的活动使老人保持身体的机能。

3)强化对环境的认知力和方向感

因为失智老人极易迷失方向找不到路,在设计中应当加强环境的可辨识度,帮助老人改善方向感和锻炼空间认知能力。

4)提供给老人适量的刺激,给予失智老人适当尝试的机会

不能因为老人患有失智症就停止活动和尝试,应当鼓励老人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游戏活动,帮助其保持各方面能力。

5)最大程度地强化失智老人的自律和自治

伴随病情恶化,失智症老人可能出现行为异常、举止下流等周边症状,有些患有失智症的男性老人甚至还会骚扰女性。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约束他们的同时,也要尽可能维持他们的自律和自治性。

6)能应对老人不断变化的需求

失智症的病情是不断发展的,不同阶段老人的身体状态不同、症状程度不同,应当考虑到不同阶段老人的照护需要和空间需求的变化。

7)利用老人自带的物品或家具强调和过去的联系

老人自带的物品或家具可以随时提醒老人自己的身份,减轻身份焦虑,同时引发对过去的回忆和思考,有利于减缓记忆障碍的发展。

8)提供社交的机会

一定的社会交往可以帮助失智老人维持语言能力、对注意力的管控等一系列机能,并激发老人的精神满足感,因此要尽可能使设计能够促进老人的各种人际交往。

9)保护老人的隐私

许多人认为,失智老人认知不清就不存在隐私了,这是不对的,失智老人同样需要一定的私密性,应在设计中注意对其隐私的保障。

4失智老人居住环境设计对应

对应失智老人的身心特点,在居住环境设计中有如下5项要点:

1)四季对应,增强对四季的认识

要让老人认识到当下的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要有各种各样相应的活动,增强老人对时间的认知。同时应设置能够眺望自然的空间,方便老人感受到庭院景观的四季变化。

2)昼夜对应,增强对昼夜的认识

失智老人会有睡眠周期混乱的问题,常常晚上起来吵闹,白天却又睡觉,这样黑白颠倒是他们的常事。这样的症状对设计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在设计中就应当让老人对白天和夜晚区别清楚,从而引导适当的行为。比如在白天,就必须让老人起床去活动,因此起居厅等生活空间要有很好的采光,引导老人白天在这里活动;而晚上,老人应当回到自己的房间睡觉,睡眠空间就要保持较暗的光环境。在日本某个失智老人介护设施中参观时,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老人的居室明明可以对外开窗采光,但却将房间放在一圈走廊的内侧(图2)。经过了解,我们才明白这样做的意义:这样做是希望控制居室亮度,让老人睡觉的时候能够有特别安静的感受。而外侧的走廊在白天有很好的采光,是老人在日间来回行走的路线。走廊的灯光设计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光灯一种是小灯,在白天,特别是阴天下雨时,会把日光灯全部打开,让老人觉得很亮、是白天,必须出来活动。到了晚上则开着很暗的小灯,老人就会意识到该睡觉了。这些失智老人的特点对建筑设计是有要求的,必须与之紧密配合。

2老人居室在走廊内侧,控制居室亮度,使老人安静休息

3)认知对应,增强对数字和方位的认识

失智老人对时间的认知障碍也表现为对今天星期几、是几月几号比较模糊,每天过得很糊涂,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当下的日期。我们参观的日本老人院往往到处都是时钟,在墙上挂着字体非常大的日历,老人出门时会让老人把时间记录在日历上,今天出去了、什么时候回来等等,来帮助强调这种时间的概念。在方位认知上,同时在墙上、门上、地板上都需要有标记引导方向,避免老人由于无法判断方向而产生焦虑。

4)安全对应,出入口的提示

要增强对空间出入口的提示,帮助老人认知、把握空间。突出应当注意的门,比如居室的出入口、庭院出入口、厕所的门等。失智老人经常无法区分男女厕所,因此除了在标志上区别,还需要在地面色彩、入口的帘子等各方面进行区分,帮助老人通过自主判断做出选择。同时要注意保证安全,遮蔽会给老人带来危险的出入口,窗和大片玻璃应该有防撞提示或用植物遮挡起来。

5)徘徊习惯对应,引导有意义的徘徊

失智老人有一个特有习惯,就是经常在一个路径上徘徊。对应这种特有习惯的策略是不能不让他们走,否则会使其更加焦虑。但路的形式设计上要很注意,如果路径中有一个十字路口或者丁字路口,老人走到那里就会开始糊涂,无法判断应该往左边还是往右边,心情急躁不安,很可能会产生沮丧的情绪或者叫闹。针对这种特点可以设计一种回型的走廊,老人可以一直走下去也不会迷路,并且不需要很吃力地去选择方向。

然而,过多的徘徊会过度消耗老人的体力,导致饮食无度,产生其它的问题。因此,设计时要尽量把无意义的徘徊转化为有意义的活动,比如在回游的走廊边布置一些交往空间、安排一些桌椅,让老人可以在这里休息,或者是跟别人聊天、喝茶等,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日本的回游路线的设计就是让老人在一条动线上活动,路过一些公共的空间,有一些休息的小角落,同时有看护人员坐在附近,随时提供帮助。应当尽可能使回游路线环绕不同的区域,比如在护理组团旁边又有一个组团,两个组团的走廊联系起来(图3),回游的路线就会更丰富有趣。在经过不同区域的时候,老人的方向认知得到了加强,老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驻足、观察,也会产生对话交流的可能。□

3两个组团相联系的回游路径设计

作者简介:

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李佳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治疗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47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