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要点,重点,需要理解掌握; 蓝色→主阳,主表,主热,主实; 绿色→主阴,主里,主寒,主虚;[删]大纲删除内容[新]大纲新增内容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上) 第一节血证 一、概念 :凡由各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二、历史沿革 a.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之要法“宜行但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b.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c.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血证》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气虚”两方面。 三、病因病机 ⑴.→ ①感受外邪:外邪侵袭以风、热、燥、火之邪为主,如损伤上部脉络,则引起衄血、咳血、吐血;热邪或湿热之邪损伤下部脉络,则引起尿血、便血。 ②情志过极:情志不遂,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灼伤肺络则引起衄血、咳血;肝火横逆犯胃,灼伤胃络则引起吐血或便血。 ③饮食不节:饮酒过多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引起衄血、吐血、便血;或损伤脾胃,脾胃气虚,血失统摄,而引起吐血、便血。 ④劳欲体虚:神劳伤心,体伤劳脾,房劳伤肾,劳欲过度可导致心、脾、肾气阴的损伤。若损伤于气,则气虚不能摄血,以致血液外溢而形成衄血、吐血、便血、紫斑;若损伤于阴,则阴虚火旺,虚火迫血妄行而致衄血、尿血、紫斑。 ⑤久病:久病导致出血的机理主要有三个方面:久病阴精伤耗,以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而致出血;久病正气亏损,气虚不摄,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久病入络,血脉瘀阻,血不循经而致出血。 ⑵.→①火热熏灼、迫血妄行;②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景岳全书》谓:“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荣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新] 四、病证鉴别 ①相同病理导致的血证 联系 区别 相同病理导致的血证 出血为重要主症。 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鼻衄;吐血;便血;尿血;紫斑。 ②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龙胆泻肝汤:①鼻衄[肝火上炎];②吐血[肝火犯胃]。[.] 归脾汤:①鼻衄[气血亏虚];②吐血[气虚血溢];③便血[气虚不摄];④尿血[脾不统血];⑤紫斑[肌衄][气不摄血]。 五、治疗原则 总则:《景岳全书·血证》说:“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则治血之法无余义矣。”概而言之,血证的治疗可归纳为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原则。 ①治火: a.实火→清热泻火。 b.虚火→滋阴降火。 ②治气:《医贯·血证论》:“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 a.实证→清气降气。 b.虚证→补气益气。 ③治血:《血证论·吐血》:“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要达到治血的目的,最主要的是根据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其中包括适当地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的方药。 六、转归预后 血证的预后转归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 ①引起血证的原因; ②出血量的多少; ③伴有症状。 七、辨证论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鼻衄 热邪犯肺 鼻腔干燥衄血,或血丝涕,口干咽燥,或兼身热,恶风,头痛,咳嗽,痰少。舌质红,苔薄,脉数。 清泄肺热 凉血止血 桑菊饮 胃热炽盛 鼻衄,或兼齿衄,颜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玉女煎 肝火上炎 多为两侧弥漫性鼻衄,重者可出现反复发作,常伴有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气血亏虚 鼻衄,或兼齿衄、肌衄,[+气血两虚症状],舌质淡,脉细无力。 补气摄血 归脾汤 齿衄 胃火炽盛 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 清胃泻火 凉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泻心汤 阴虚火旺 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六味地黄丸+茜根散 咳血 燥热伤肺[.][.]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清热润肺 宁络止血 桑杏汤 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反复发作性的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满闷或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清肝泻火 凉血止血 泻白散+ 黛蛤散 变证 附方 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 清热泻火 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 +三七粉 阴虚肺热[.][.]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 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可合用十灰散 吐血 胃热壅盛 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胃腑实热症状],大便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胃泻火 化瘀止血[.] 泻心汤+ 十灰散 肝火犯胃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部分患者面、颈、胸、臂可见血痣赤缕,舌质红绛,脉弦数。 泻肝清胃 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 气虚血溢 吐血反复发作或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气血两虚症状]。舌质淡,脉细弱。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以上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 益气固脱 独参汤 便血 肠道湿热 便血色红,或大便后滴出血液,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湿热 凉血止血 地榆散+ 槐角丸 变证 附方 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清脏汤/ 脏连丸[.] 气虚不摄 便血反复发作,色红或紫黯,食少,[+脾胃气虚症状],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脾胃虚寒 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脾胃虚寒症状]。舌质淡,脉细。 健脾温中 养血止血 黄土汤 尿血 下焦湿热 尿血鲜红,小便黄赤灼热,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 清热利湿 凉血止血 小蓟饮子 肾虚火旺 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 凉血止血 知柏地黄丸 [.65] 脾不统血 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补中健脾 益气摄血 归脾汤 肾气不固 久病尿血,血色淡红,或镜下血尿,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补益肾气 固摄止血 无比山药丸 紫斑 血热妄行 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十灰散 阴虚火旺 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阴虚火旺症状]。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变证 附方 表现肾阴亏虚而虚火不甚,症见腰膝酸软,头晕乏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滋阴补肾 六味地黄丸 气不摄血 反复发生肌衄,以下肢多见,[+气血两虚症状]。舌质淡,脉细弱。 补气摄血 归脾汤 ☆鼻血、吐血——既有龙胆泻肝汤,又有归脾汤。 齿衄、咳血——两个都没有。 其他——只有归脾汤。 ☆背诵顺序:鼻、齿、肺、胃、大肠、膀胱、皮肤[人体解剖结构从上到下]。 证型数量:四、二、三、三、三、四、三。 a.龙胆泻肝汤:不寐[肝火扰心];痫证[休止期-肝火痰热+涤痰汤];胁痛[肝胆湿热];耳鸣耳聋[肝胆火盛];阳萎[湿热下注];血证[鼻衄—肝火上炎];吐血[肝火犯胃];自汗盗汗[邪热郁蒸];癌病[湿热郁毒+五味消毒饮]。 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第二节痰饮 一、概念 :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二、历史沿革 a.《金匮要略》→最早立痰饮名称→治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b.《仁斋直指方》→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c.《景岳全书》→“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d.叶天士→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三、病因病机 ⑴.→ ①外感寒湿:因环境湿冷,邪入肺卫,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邪侵肌表,则寒湿之邪困遏阳气,卫阳不展,水气不得散发;或使肺失通调水道,水道不畅;或寒湿入肾伤阳,使肾不能主水,均可致水停为饮,湿化为痰。 ②饮食不当:凡暴饮暴食过量,恣饮冷水或进食生冷,或夏天感受暑热及饮酒之后,又贪冷受凉,冷热交结,致使中阳被遏,脾失健运而水湿内停,积而为痰饮。 ③劳欲所伤:劳倦过度,或恣情纵欲,或久病体虚,耗气伤精,重则损伤脾肾,阳气受伐,水液失于输化,停而为饮。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易停蓄为病。 ⑵.→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功能失调。 ⑶.→三焦、肺、脾、肾。 四、病证鉴别[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相同点 不同点 苓桂术甘汤 甘遂半夏汤 均属痰饮。 [饮留胃肠] 苓桂术甘汤: 治疗脾阳虚弱证:症见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治应温脾化饮。 甘遂半夏汤: 治疗饮留胃肠证,症见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应攻下逐饮。 五、治疗原则 总则:注重温化;以治病因为主,同时化痰蠲饮。 ①气滞为病→理气行气为主→治以理气化痰。 ②血滞血瘀为病→活血化瘀为主→痰瘀同治。 ③阳气亏虚失于气化者→温补阳气为主→治以温阳化饮。 ④脾虚失运而水饮内停者→补脾为主→治以燥湿健脾、淡渗利水。 水饮壅盛者→祛饮以治标; 邪在表者→温散发汗; 邪在里者→温化利水; 正虚者→补之; 邪实者→攻之; 邪实正虚→消补兼施; 饮热相杂→温清并用。 六、辨证论治 症状 部位 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 饮停胃肠 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 饮留胁下 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 饮溢肢体 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平卧,其形如肿。 饮邪支撑胸肺 痰 多厚浊,无处不到,病变多端,属阳邪。 饮 多稀涎,多停与体内局部属阴邪,多由寒积聚而生。 水 为清液,每泛溢体表、全身,为阴类,但有阴阳之分。 湿 黏而滞,发病缓慢,缠绵难解,属阴邪,每与他邪相兼为患。 :痰饮的病理变化→阳虚阴盛,本虚标实。 痰饮[饮停肠胃]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饮留胃肠 心下坚满,脘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或腹满,或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攻下逐饮 甘遂半夏汤[胃]/ 己椒苈黄丸[肠] [.] 脾阳虚弱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脘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脾阳虚症状]。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温脾化饮 苓桂术甘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悬饮[饮流胁下] 邪犯胸肺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咳嗽痰少,气急,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汤 [.67] 饮停胸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病侧肋间胀满,痛势减轻,但呼吸困难加重,难于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甚则可见病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泻肺祛饮 椒目瓜蒌汤+ 十枣汤/控涎丹 络气不和 胸胁疼痛,如灼如刺,甚则迁延,经久不已,阴雨天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黯,脉弦。 理气和络 香附旋覆花汤 阴虚内热 呛咳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阴虚症状、慢性消耗症状]。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滋阴清热 沙参麦冬汤 +泻白散 溢饮[饮溢肢体] 表寒里饮 身体沉重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小青龙汤证]。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发表化饮 小青龙汤 变证 附方 若表寒之象已不显著。 发表清里 大青龙汤 支饮[饮邪支撑胸肺] 寒饮伏肺 咳逆喘满,不得平卧,咯吐白沫痰涎,清稀量多,经久难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者伴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宣肺化饮 小青龙汤 [.] 变证 附方 无寒热、身痛等表证,动则喘甚,易汗出,为肺气已虚 苓甘五味姜辛汤 [.]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或不得息,胸满气逆者 泻肺祛饮 葶苈大枣泻肺汤 久病邪实正已虚,饮郁化热,喘满胸闷,心下痞坚,烦渴,面色黧黑,苔黄腻,脉沉紧,或经吐下而不愈者 行水散结 补虚清热 木防己汤 [.] 痰饮久郁,酿生痰热,损伤肺阴,喘咳咳痰,稠厚而黄,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滑数 养肺生津 清化痰热 麦门冬汤 脾肾阳虚 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苔白润或腻,脉沉细而滑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金匮肾气丸+ 苓桂术甘汤 *金匮肾气丸: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消渴[下消—阴阳两虚];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第三节郁证 针灸治疗→[百会印堂神门太冲内关膻中] 一、概念 :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二、历史沿革 a.郁证名称首见→《医学正传》。 b.《丹溪心法》→提出“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创“越鞠丸”。 三、病因病机 ⑴.→ ①情志所伤: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②体质因素:原本肝旺,肝气郁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 ⑵.→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168.] ⑶.→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四、治疗原则 基本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①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根据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 ②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③虚实夹杂者→当兼顾。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转归预后 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增强体质,注重情志调护,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治郁证的重要措施。同时,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细致解释病情,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使郁证的好转乃至痊愈。 六、辨证论治 证型 主症 治法 方剂加减 实证 肝气郁结[.]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失常,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疏肝解郁 理气畅中[.58] 柴胡疏肝散 气郁化火[.] 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疏肝解郁 清肝泻火 [.] 丹栀逍遥散 变证 附方 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 养阴清火 滋水清肝饮 [.68] 痰气郁结[.]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行气开郁 化痰散结 半夏厚朴汤[.53] 虚证 心神失养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甘润缓急 养心安神 [.] 甘麦大枣汤 变证 附方 喘促气逆者。 开郁散结 理气降逆 五磨饮子 心脾两虚 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健脾养心 补益气血 归脾汤 心肾阴虚 情绪不宁,心悸,眩晕,健忘,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咽干口燥,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 滋养心肾 天王补心丹 变证 附方 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 交通心肾 交泰丸 ①三实[气]→痰气郁结[梅核气证]。 ②三虚[心]→心神失养[脏躁证]。 a.柴胡疏肝散:胸痹[气滞心胸];胃痛[肝气犯胃];腹痛[肝郁气滞];胁痛[肝郁气滞];黄疸[消退后—肝脾不调/归芍六君子汤];积证[气滞血阻+失笑散];鼓胀[气滞湿阻+胃苓汤];郁证[肝气郁结];阳痿[肝郁气滞]。 b.归脾汤:心悸[心血不足];不寐[心脾两虚];眩晕[气血亏虚];阳痿[心脾亏虚];鼻衄[气血亏虚];吐血[气虚血溢];便血[气虚不摄];尿血[脾不统血];紫斑[气不摄血];郁证[心脾两虚];自汗盗汗[心血不足];内伤发热[血虚发热]。 ——内容来自《中综知要》—— 客服与社群 推荐阅读 编辑 知要君 排版 少年蓝衫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