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该如何活出自我?尼采给出的答案,可能是最惊世骇俗的。 在尼采看来,人类要想追求“自由精神”,要摆脱三大观念:形而上学、宗教与科学真理。这些在历史上被广泛追求的价值,事实上都深深地影响了人的生命意志。 摆脱虚幻的、沉重的规则,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 唯有如此,人才可以为自己立法,成为自己的主宰。 讲述 张旭 来源 知鸦通识APP《尼采与现代性》 01. 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的中期哲学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自由精神。 那么什么是“自由精神”呢?这个词是最早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里讲的。可以说,它代表了一种被启蒙的精神。 也就是说,人意识到自身的,作为立法者的存在。这个时候,他会质疑所有的传统价值,进而成为一个对各种价值进行重估的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自由精神”就是摆脱了所有信仰的人。 那么自由精神主要摆脱哪些传统价值呢? 首先就是形而上学。 对尼采来说,形而上学是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所开创的传统,即创造了理念与实在二分的世界。按照柏拉图的理论,理念世界才是最完美、最真实的;我们所生活的现实才是不完美、不真实的,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寓言和虚幻。 柏拉图洞穴隐喻,图源:Wikipedia 形而上学虽然不是宗教,但是在尼采开来,形而上学实际上与宗教一回事。它是哲学家所创造的宗教,他们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远离我们的生命、大地、身体和日常。 因为对西方人来说,形而上学给人以一种强大的安全感、文化信念。甚至,生活的基础不由日常的饮食、面包、空气和水提供,相反却是由形而上学提供。 如果我们要摆脱这样的虚幻,首先要摆脱形而上学的依赖。这是尼采首先要去摆脱的。 当然形而上学的内涵很多,并不仅仅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大多数的哲学观念,甚至我们的心理、道德观、历史观等,其中都有形而上学的预设。 要使精神获得彻底的自由,就需要对每一个形而上学的观念,做具体的摧毁,进行价值的重估。 02. 成为自己的立法者 要获得自由精神,第二要摆脱的就是基督教的道德。 我们说过,在尼采看来,连形而上学都是一种宗教,认为它制造了一种虚幻的世界。关于基督教,尼采的态度更是如此了。 尼采说,基督教就是人民的柏拉图主义。尽管人民不懂哲学,但是他们知道天堂和地狱的区分,也知道真实和虚幻、精神要比肉体高。这也就催生了一种新的道德。 基督教的这种道德本质是什么? 在《道德的谱系》里,尼采认为,基督教的道德,实际上就是在权力意志的斗争中,那些弱势的、不能获得胜利的人,以一种怨恨、内疚的方式建立的道德。 尼采说人类历史上向来如此,失败者给胜利者套上了一个紧箍咒。在竞争中他们失败了,但是失败者用道德、观念等去套住胜利者。 那些强者作为胜利者,他们的道德就是主人的道德;而当弱者成为失败者时,便借用自己是平等、谦卑等失败者的品德,用以征服那些胜利者。 而在基督教中,这一最根本的道德就是对弱者的同情,或者说是平等主义。 平等是说,弱者与强者在人格、尊严,以及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因此弱者的道德,比如谦卑、忍耐、同情,反而是优秀的道德。 所以,基督教是一个同情的宗教,它的道德是建立在内疚、怨恨之上的,而并不是直接建立在胜利者所认为的好、美、有用之上。 登山宝训,图源:Google 所以在尼采看来,基督教的道德,以及它所产生的现代后果,都是要摆脱的内容。他表示,尽管许多哲学家的学说不一,但是伟大的哲学家,如柏拉图、斯宾诺莎、康德等,都认为同情是一个低等的道德。 在尼采看来,对弱者的同情,或强调弱者与强者具有同样价值的情感,正是导致西方的生命力衰弱的根本原因。 如果弱者也获得了同情,或者也要具有平等的地位,那么强者就得不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就有悖进化的原则。自由精神应当是充满强力意志的个人主义,它应当对平等、平民、弱者的同情等加以批判和抵触。因为只有从中摆脱出来,人才能获得自由的精神。 事实上,尼采在这里表达了一个现代人难以接受的看法。 他认为,尽管传统的等级制应当被破坏,但是人与人之间依旧存在价值上的等级秩序。也就是说,人与人的灵魂有高低贵贱之分。 这靠什么来区别?当然不是出身、种族、性别,而是以人的生命是否充实、能否成为自我的立法者为标准。 在尼采的心中,有一种启蒙运动以来的强劲“个人主义”,在他看来,社会就像是羊群或牛群,他又它叫做“畜群”。在这样的畜群里,每一个动物都与别的动物一样,如果不一样,它就要被抵制或者迫害。 《都灵之马》剧照,图源:豆瓣 尼采说,所谓的道德、社会规范,其实就是一群社会的“平均人”所支撑的道德观念,而自由精神就是要冲破这样一种社会性。 03. 摆脱科学与真理的束缚 当然,“自由精神”还要摆脱科学和真理的束缚。 在尼采看来,科学所包含的实证性,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产物。西方人认为要追求真理,但对尼采而言,谎言比真理更重要,因为生命是需要谎言的,而真理往往是摧毁生命的。 但是另一方面,人的生命之所以强大,也在于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就构成了一种巨大的张力。 尼采,图源:Google 对自由精神来说,如果我们完全成为科学和真理的奴仆,那就是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一个真理和科学,因此科学和真理也是我们应该抛弃的信仰。 如果我们接受五四运动以来的讲法,就是西方人追求是自由、科学、民主,那么尼采实际上对科学和民主也是批判的。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真理的意志,这种意志不过是追求某种客观性、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给人在尘世中生活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但问题在于,它却把人的实验性或者人生的悲剧性给彻底挡在门外,所以尼采要拒绝科学或真理意志。 尼采哲学很大一部分是继承了启蒙运动,但他自己却完全突破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启蒙运动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运动,因为它仍然局限在对平等和科学的狭隘信念中。所以,他要把自由精神推到极端,要去怀疑平等和科学。 无论是平等还是科学,都要放在一个尺度进行衡量,那就是它们是否促进了生命,是否提升了生命价值和生命强度。 如果没有,我们就必须以生命的名义去审查平等和科学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