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与哲学治疗

时间:2020-1-4 19:07:5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最近发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被抑郁症盯上:50岁白岩松近照曝光,面容消瘦令人心疼,曾患严重抑郁症!白岩松在年度演讲《对白》里也回应:曾抑郁过,后脑斑秃家人不敢告知,后来通过读书和“读人”提升,接受自己的缺陷。

抑郁症曾经一直被我们当作一种“富贵病”,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那些自杀的明星都是因为患上了抑郁,以及很多贪官因“抑郁”自杀。

然而,如果你搜索一下就会发现,抑郁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在国外其患病率最高竟占人群的10%左右。在中国明面上有万的人患有抑郁症。精神医学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我得了抑郁症,别人会认为我是一个精神病人了。”毫无疑问,这是当代有精神困惑的人们对抑郁症被当成精神疾病的直接反抗,因此也只有少部分人愿意接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因为如此庞大的统计数字,岂不说明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被精神病“的世界。这显然与我们的直观相背离。

抑郁症产生的三个原因,一个是遗传因素,即基因因素,脑部出了点问题,导致脑化学传输介质的产生与释放的方法干扰了大脑发挥正常的功能。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例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水平,都要比正常人低。二是儿童时代的精神创伤。三是经济水平发达导致的价值的多元化,让人们内心的冲突、矛盾越来越大。再加上社会压力巨大、人际关系紧张、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格,比如婚后发现配偶许多自己追求不到的东西、大家庭中的矛盾包括子女婚姻问题、对自己健康缺乏安全感等等。

显然,第三种原因产生的抑郁,是上述统计数字的主要构成。但是这种抑郁,显然不应该划入精神疾病的医学范畴,这类人群也不应该成为“百忧解”药物的消费者,如同一个相貌正常的人不应该被市场定位为“医疗美容”的消费对象。

在第一种原因中,人需要医学的照顾。精神病学在其中很有用,药物疗法也能很好的控制状况。但药物不能治愈其根本问题—-也许基因编辑工程在未来能够。所以谈话疗法仍然是需要的。在第二种和第三种原因中,谈话疗法是适当的处方。对于第二种未解决的过去的问题,正是被普遍接受的弗洛伊德的独特的观点,并且是心理学而非医学问题,虽然哲学咨询也有帮助,或者取代心理疗法,或在心理疗法之后。但第三种原因的情形里,到目前为止也是各类咨询工作者最常遇到的问题—-哲学无疑是最直接的治愈之路。

如果你长期以来因过去未解决的创伤而抑郁,药物疗法会帮助你敢于谈论它,因此在短期内可能会有用。但如果你在应付一个更迫近的危机,使用药物只能推迟不可避免的事,服药让你感到舒服,意味着你不用去努力迎接和战胜面前的任何挑战。然而,药物在外在的世界中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即使你感到情绪缓解,仍要面对现实发生的问题,比如职业生涯中的危机,依然要面对变态的老板,欺诈的合伙人。比如离婚的个人问题,破产的经济问题,道德伦理的难题。所以答案肯定不会在药瓶里,而是一种功能性的哲学性情。

提倡药物治疗的心理咨询有个共同的口头禅:“因为性格无人可改变,不愉快的事每天都会发生,因此用药时间要长久。而且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但只有经历过这种苦难的人才知道有药能治好的病都是好毛病,能使自已快乐的药应称为神丹妙药多”。然而,病人之所以无法坚持药疗,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喜欢服药期间的自己。这正好涉及到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什么是我成为我?“,”除了我物质的身体以外,如果有的话,我是什么?“之类的被哲学家视为家常便饭的问题。

抑郁心理师李宏夫在《战胜抑郁》书中讲到:造成抑症的原因看上去会有多种多样,也许在你认为,是事业的不顺心,也许是婚姻或感情的破裂,也许是紧张的人际关系,也许是亲人的亡故,也许是遭遇某个对你具有影响性的事件,也许是身体上的某种疾病,也许是某一个灾难的想法,也许是生活中的某种压力,也许是所谓“植物神经紊乱抑或是神经递质的不平衡等等原因。”

李老师认为: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所谓原因,往往都只是一种诱因,抑郁症的形成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健康的心理模式,不断制造、积累的负面情绪所致,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某种心理创伤或情结会引发抑郁症,但这也是“滚雪球”的过程,是广泛、多重、交杂的情绪积累。如果说我们的抑郁症是“情结”所致,那么抑郁症也是由无数个情结的汇聚所造成的,换句话说,抑郁症是由无数的点汇成的面。“

李老师的以上对导致抑郁症的“情结”的描述,与唯识学中的“种子论“颇为契合,种子论的理论意义在于为唯识学的内在认识论提供了坚固的基石,唯识学把世界的原理,纳入种子的范畴中进行研究与揭示。在某种意义上讲,唯识学就是研究种子与现行之原理。而唯识学提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更体现了佛学的哲学智慧。李老师在书中提供的抑郁症的自我康复方法“观息法”,正是禅宗的修炼法门。

“中庸之道”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接近中庸是可能的,因为人类不像宇宙中的其他物体,人类具备改变的能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一块会自然下落的石头,不可能因为习惯而往上升,即便你把它往上扔一万遍,想让它习惯往上也不行……同样,也不可能让任何天然这样表现的物体习惯于那样表现。”相反,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美德的良好品性,“不是自然赋予的,也不违反自然规律,但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获得美德的能力,通过培养习惯就可以获得。”尽管我们的行为举止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现在还要加上基因遗传),尽管我们拥有诸如“凡事多思、多疑、多虑,生性敏感、个性强、性子急、输不起、心理抗挫折能力差、情绪化、小事爱扩大”等等所谓的“遗传性格”,但我们有责任为自己塑造良好的品格。不过,如何才能做出改变呢?主要是通过行为习惯。“我们通过盖房子成为建筑师,通过弹里拉琴成为琴师,”亚里士多德写道,“因此,我们也通过采取正义的行为而变得正义,通过采取温和的行为而变得温和,通过采取勇敢的行为而变得勇敢。”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洞见。各种形式的行为疗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改变行为会对人的想法和感觉产生影响。

心理咨询是一种探索你对问题的反应并与你对问题的反应达成和解的方法。那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哲学咨询是一种探索你问题本身并与你问题本身达成和解的方法。那是一个良好的终点。哲学咨询显然更直接,重在应付你遇到的任何问题,重在发现并采取任何与你个人的哲学一致的必要行动,并且重在当你继续你的人生时运用你所学的。

叔本华说,人类所有的悲伤或喜悦,都是主观的,以幻想为基础,是为了开拓更好的未来预期做的准备。所有的苦难并不来自外界,而正在于我们心底。“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泉源正在我们的内部,在我们的心底。但一般人的认识力对它大都闭起眼睛,要么忽略掉,要么视而不见。不仅如此,我们还不时找些借口,傻傻地到外界寻找痛苦的原因,使痛苦永远与你形影不离。”

那种把抑郁、焦虑当一种器质性的疾病来对待,那种认为每一种个人问题都是心理疾病的观念本身就是心理疾病,它由思想贫乏所致,需要由哲学思考治愈。

白岩松的幸运之处,在于他不依靠药物,却找到了心理治疗的方式。读书,读人让他对生命,对自身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超越过去的思想局限。

海纳百川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hl/79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