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不能忽视的6种心理问题

时间:2021-4-10 20:31:1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在糖友圈社区我们经常会看到刚患糖尿病的人发帖子不能接受自己得糖的事实,有的因此一蹶不振……

糖尿病属于慢性病,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由于慢性病治疗难以很快见效,对健康损害严重,病人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敏感心理人患病后,注意力转向自身,主观感觉异常,感觉异常敏锐,甚至对自己的心跳、呼吸、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听到,心中总想着自己的病,而对其他事物很少关心,容易被别人误解为自私或冷漠。抑郁心理生病属于负性刺激,势必影响病人的情绪,看什么都不顺眼,好发脾气。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种异常情绪反应越严重,不仅容易被人误解,而且也不利于病体康复。依赖心理由于不断受到亲人的关怀与照顾,病人会变得被动、依赖性增强,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也不愿意动手;情感变得脆弱,甚至幼稚,像个孩子似的,总希望亲友多照顾、多探视、多关心自己。猜疑心理病人往往会变得神经过敏,疑虑重重,听人低声谈话,就以为是谈自己的病,对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好言相劝也常半信半疑,甚至无端怀疑医护人员给自己开错了药、打错了针。这不仅会对医患关系起破坏作用,也不利于病人安心养病。焦虑心理许多病人入院后会感到紧张,特别是看到周围的病人死亡时,会产生恐惧心理,怕疼痛、怕开刀、怕变残、怕死亡。这对康复极为不利,会削弱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机体免疫力降低。自责心理是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現的另一类型的心理反应。这些患者感到自己给家庭和他人带来负担,甚或失去生活信念,容易产生抑郁、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甚至有自杀行为。慢性病患者要充分认识上述不良心理的表现和危害,学会管理自己的负性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重视健康生活方式俗语说,患慢性疾病要“三分治疗七分养”,要在“养”字上下功夫。养病首先要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健康、科学、合理,并要因人制宜。一要注意生活规律,做到按时起居,三餐要定时;二要保证6个小时~8个小时高质量的睡眠,因为良好的睡眠是身体恢复疲劳,机体有缺陷的组织细胞能得到及时修复、防止不良裂变的重要保证;三要重视戒除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四要“迈开腿、管住嘴”,将体重控制在正常合理范围,因为肥胖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五要重视“动静平衡、劳逸结合”。总之,生活方式科学合理,是使身体尽快康复的保证。

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hl/975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