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爱读书是一种病rdquo

时间:2021-4-23 15:43:4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小路也遥遥

小路也遥遥是连载“小路忆南非”“小路中国自由行”“深夜正能量”“那些年的北漂”等系列随笔文字

一提到末代皇帝,大家可能联想到的就是“无能,昏庸,暴政,懒惰,无所作为”等关键词,例如沉迷女色被封神榜灭掉的商纣王,实施暴政被刘邦项羽推翻的秦二世,只知吟诗作画对朝政无能为力的南唐李后主李煜,崖山之战大败被陆秀夫抱着投海的8岁南宋末代皇帝赵昺等等。

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但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励精图治,勤政节俭,胆大心细的一直试图力挽狂澜的末代皇帝。有几个片段: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从不迷恋女色,对陈圆圆皇后感情很专一,穿的龙袍都破了,陈皇后亲手给缝补,每天处理朝政事务要16,17个小时以上,天天挑灯夜战,在18岁刚登基的时候就不动声色亲手解决了当时权势熏天,天下侧目的阉党魏忠贤,大快人心。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产生了和我当时一样的疑问:如此牛叉的皇帝,简直是明太祖朱元璋附体显灵了啊!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有救了啊!可是,大明王朝没有断送在殆政荒政四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也没有断送在昏庸懦弱的木匠皇帝明熹宗,却断送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手里。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结局吧,时间拉回到年3月18日晚上,前一天3月17日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已经开始攻打北京城,崇祯皇帝在明朝大厦倒塌之前,还曾经熬夜思考对策,不知不觉天都亮了,索性就直接去太和殿等百官上朝吧,到了上朝的时间,整个宫中安安静静,没看见一个大臣。于是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没有一个人来。原来大臣们都早早就放弃了不再去上朝了,李自成都打到昌平了,北京城已经是瓮中之鳖,还上什么朝啊,各自心怀鬼胎。

心灰意冷的崇祯皇帝把家人都叫到一起,吃了顿饭,饭桌上宣布所有家族女性必须自杀以防农民军进城被侮辱,然后安排人送走太子出逃(事后太子被起义军抓捕)。陈皇后叹了口气,只说了一句话:崇祯,当初我劝你走去南京,你不走,哎。然后就回房上吊自杀了。其他妃妾要么上吊自杀,要么投湖自尽,有几个想逃跑也被家丁抓回来,崇祯皇帝拿了一把大剑砍死了她们,也亲手砍死了自己的几个女儿。其中一刀砍在长平公主的左臂上,公主昏死在殿中,后来据野史透露,武侠小说里的独臂神尼就是之前醒来逃走的长平公主。然后,崇祯皇帝和太监王承恩独自去了煤山寿皇亭,卸下龙袍,解开长发掩面相继上吊自杀。死之前,崇祯发出感慨:“君非亡国之君,诸臣乃亡国之臣,皆诸臣误朕!”,意思是我不是亡国之君,你们这些大臣才是亡国的原因,你们辜负和耽误我啊!凄凉死去。

崇祯死之前发表的感慨,就暴露了他性格上的缺陷,他的性格缺陷就是明朝亡国的根本原因。如果把明朝看成一家大公司,崇祯是管理者(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管理者),大臣是员工,他的性格缺陷就导致管理上的失误,最后公司倒闭。那么我们来看看,从崇祯皇帝之死上我们可以反思哪些管理之道呢?

作为管理者,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要虚心听取员工的建议。崇祯皇帝因为年少时期轻松解决太监魏忠贤,有点飘飘然助长娇逸之气。所以,在后面的几次关键决策中不听大臣意见,独断专行,几次决策错误错失良机。最关键的一次,孙传庭和洪承畴把李自成打的只剩18个人了,李自成躲到深山老林里不敢出来,这时清军骚扰边疆,崇祯调离孙传庭和洪承畴放弃“安内”去“攘外”。孙传庭据理力争认为应该把李自成一网打尽才是王道,但崇祯皇帝不听也不爽孙传庭,把一代名将孙传庭打入大牢三年。这一次错误的决策,导致李自成休养生息东山再起,就有了后来的故事。

作为管理者,要保持团队稳定性,不能频繁更换干部和员工。据说,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换了50多个大学士,10多个兵部尚书,基本上是看着不顺眼就换人,发现一点问题就换人,非常没有耐心。人非完人,都有缺点,管理者有时候要学着包容和信任,给于下属指导和改正的空间。

作为管理者,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确立了下属,就要信任下属。崇祯皇帝猜忌多疑,用人不专,上面第二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最严重的一次事情是,抗清名将袁崇焕屡次立下战功,其手下的宁远铁骑是清军唯一惧怕的明朝军队,但是崇祯皇帝中了反间计,说翻脸就翻脸,怀疑袁崇焕和清军勾结,把袁崇焕凌迟处死。什么是凌迟处死?就是拿小刀片一刀一刀的去割犯人的肉,要割多刀,其中期间不允许犯人死亡,这可是个技术活。一代名将袁崇焕就算真的有罪,你崇祯也用不着这样对他。袁崇焕之死,清军最后的顾虑消除,袁崇焕的下属祖大寿心灰意冷最后投靠清军。

作为管理者,管理不能太严苛,对于犯错的下属,如果可以挽救和培养,就要耐心教育指导,可以适度处罚,但不能一棍子打死。对于严重犯错屡教不改的下属,那就没必要仁慈了。崇祯在位期间,经常对大臣动辄凌迟处死,或者当众板打大臣打死人,好歹人家也是官,留点面子,经常不给面子当众说打就打。兵部尚书杀了好几个,杀一个换一个,换一个杀一个......这样下去,人心都散了。

作为管理者,如果给下属派活,就要给于下属充分资源和支持,下属才能放开拳脚往死里干活。明朝最后几年,名将孙传庭是明朝最后的希望,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到北京城了,崇祯无奈只能再次启用孙传庭,刚刚被崇祯从大牢里放出来,就让其上阵杀敌,但是只给一点点兵力。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都唇亡齿寒的时刻了,不倾其所有去支持孙传庭,结果孙传庭也知道此次是有去无回,干脆就战死沙场。据说孙传庭是故意战死沙场的,因为反正给的资源远远不够,肯定打不赢这场战斗,干脆就死在战场上以表衷心,省得多疑的崇祯又怀疑我!传庭死,则明朝亡!

作为管理者,要敢于当责,不能一旦事情没做成就不管青红皂白怪罪下属。事情没做成,管理者是第一责任人!崇祯时期,他吩咐的一件事一旦大臣没做成,就重罚,而且狠狠治罪。崇祯自己从不敢承担失败的责任。导致大臣都不敢说真话,只会和稀泥。当时,李自成摧枯拉朽式的挺进北京城,眼看守城无望了,其实崇祯还有时间可以逃跑,跑去留都南京。在明朝,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北京和南京市双都城,连朝廷的领导班子都是两套,崇祯早点回撤南京,留给李自成一个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北方,让李自成去独自面对南下的清军,清军和李自成鹬蚌相争,崇祯可渔翁得利,反攻北京指日可待。崇祯想跑,可他觉得有点对不住列祖列宗有点没骨气的意思,希望在上朝的时候侧面询问大臣意见,让大臣们开口说出这个主意,他下个台阶立马撤回南京。可是,在朝廷上,不管他怎么暗示大臣们,大臣们就是不说这个撤退南京的主意,把崇祯晾在那了。这个很好理解,大臣们肯定都知道回撤南京是最佳之计,但大臣心里肯定这样想:你崇祯想让我说,我偏不说,我说了这个主意,将来你撤回南京了,一旦有人质疑你回撤南京的动机,你没面子了,你不敢当责就会把屎盆子扣在我们大臣身上,你经常干这种事情,我才不上当呢!不当责的管理者,就会丧失人心。

崇祯皇帝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后人挖掘的疑点和亮点,很多事情也不一定就那么说得清道得明。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不管怎么说,在我看来,崇祯是尽力了,他就是性格上有缺陷,但是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没功劳也有苦劳。很多事情也不能全怪他,一个18岁青年,刚上任时就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魏忠贤,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还有已经在他之前就已经腐朽不堪的大明制度和连年灾害的大北方,他面对的敌人比他的朋友多多了,内忧外患焦头烂额,而他只是一个年轻人。难怪他多疑,难怪他脾气不稳定,难怪他有时候会逃避责任,他是皇帝,所以大家对他要求很高,他只是犯了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但他的敬业精神和奋斗精神,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李自成进京的时候,看见投降的明朝官员,上去就是几鞭子,说道:“你们这样做对得起崇祯皇帝吗?滚开!”皇太极也经常朝拜在崇祯上吊的地方,并给他立纪念碑,每到祭日就给崇祯哭丧。

不管如何,我还是那句话,崇祯皇帝他尽力了。

本文内容经作者授权,为小路也遥遥独家稿件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欢迎各位转发朋友圈。

小路邮箱:luyaochrist

.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wh/998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