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古人在“识人”方面给我们提供的方法 从古至今,识人与用人,都是作为管理者研讨的话题。古人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吕氏春秋》中就记录了“八观六验法” 通则观其所礼 如果他显达,就观察他礼遇的都是什么人。 贵则观其所进 如果他尊贵,就观察他举荐的都是什么人。 富则观其所养 如果他富有,就观察能赡养的都是什么人。 听则观其所行 如果他听言,就观察他采纳的都是什么。 止则观其所好 如果他闲居在家,就观察他喜好的都是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 如果他学习,就观察他说的都是什么 穷则观其所不受 如果他困窘,就观察他不接受的都是什么 贱则观其所不为 如果他贫贱,就观察他不做的都是什么。 喜之以验其守 使他高兴,借以检验他的节操 乐之以验其僻 使他快乐,要看清他的癖好。 怒之以验其节 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惧之以验其特 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哀之以验其人 使他悲哀,借以检验他的仁爱之心 苦之以验其志 使他困苦,借以检验他的意志 除此之外,还补充了要考察“六戚四隐” 何谓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六种亲属。 什么叫四隐? 即朋友、熟人、乡邻、亲信,四种亲近的人。 最后总结说: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在内凭着六戚、四隐,在外凭着八观、六验,这样人们的真伪、贪鄙、美恶就能完全知晓,没有遗漏。就象是避雨一样,所往之处无一处没有雨水,无所逃避。 三国·魏时期刘劭编写《人物志》中在识人方面也提出了“八观之法” 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一是观察其人的对恶欲与正义的取舍,就能看清楚是否是没有恒心的“间杂之人”; 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二是观察其人的言谈举止和应变能力,以审视其日常处事态度; 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 三是观察其人的志向和才质,从而了解是否名实相符; 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四是观察其人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就可以分辨出是否为“依似之人”; 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五是观察其人所爱与所敬,就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沟通情况; 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六是观察其人的喜怒哀乐,以辨明是否能够宽容或疑惑; 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七是观察其人的短处,以此了解他的长处; 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八是观察其人的聪明才智,以了解能做成什么事。 什么叫“观其夺救,以明间杂”? 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而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 大凡人的质性有正义与恶欲之分,如若恶欲胜过正义,恶欲就会使正气无法显现出来,所以似正而非正。而仁心出自于慈悲为怀的天性,却有虽有慈悲的心而无仁义的人;仁义之人必然会体恤他人,却有虽有仁义而不体恤他人的人;严厉必然刚直,却有虽严厉而不刚直的人。有些人见到可怜的人时则会流下同情的眼泪,而将要把自己所拥有的财物分给别人时却很吝啬,这就是有虽有慈悲的心而无仁义的人。看见身处危急之境的人时则会动恻隐之心,而将要前往求助时却畏惧祸患,这就是虽有仁义而不能体恤的人。虚情假义时则声色俱厉、义正辞严的人,顾忌与自己相关的利益和欲望时则内心怯懦,这就是虽有严厉而不刚直的人。“慈而不仁”的人,是吝啬掩盖了慈悲;“仁而不恤”的人,是畏惧多于恻隐;“厉而不刚”的人,是贪欲胜于正义。 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彊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者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所以说:当慈悲之心不能战胜吝啬之情时,就不能做到仁爱;当仁爱之心不能战胜畏惧之情时,就不会体恤他人;当正义之心不能战胜贪欲之情时,就不能做到公正无私。因此如一个人没有仁心占据得多,那么他的技能和力量都成为危害他人的利器;如果一个人贪婪成性,那么他的坚强威猛的性格就成为招致祸害的阶梯。也有善良的人救助恶人,没有造成祸害;对于爱心深厚的人,虽然对方傲慢无理也没有因此离开;助人一心向善的人光明正大,虽然疾恶如仇也不会去伤害对方;救济他人十分慷慨,虽然有时取他人财物也不算贪。所以仔细观察一个人对恶欲与正义的取舍,是不是“间杂之人”,就可以清楚了解了。 什么是“观其感变,以审常度”? 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叡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 人总是将真实的表情和情感藏在内心,要想探求其内心真实情感,一定要观察其言辞的核心之意,观察其应酬对答。观察其言辞核心之意,犹如鉴别音乐的美妙与否;观察其应酬对答,犹如看见人运用智慧的能力与否。因此观察言辞及应对,足以彼此辨别认识其内心状况。 那样就会出现论点鲜明而意旨端正,此为性情坦荡的人;不善言辞及应对,此为是深奥玄妙的人;明辨是非,此为通情达理的人;忽此忽彼而变化无常,此为思绪杂乱无章的人;具有预先知道未来的必然结果,此为圣贤;事后可以分析深奥的事理,此为睿智的人;观察事理超乎常人,则是聪明的人;内心聪明而外表不表露,此为大智若愚的人;极致细微的道理都能了解,此为玄妙莫测的人;直抒胸臆,则为疏朗的人;越了解就越获益非浅,此为真才实学的人;用道听途说的东西炫耀,此为虚伪的人。自吹自擂(唯恐别人不知),此为才智不足的人;虽有才能而不矜夸自傲,则是智慧有余的人。 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彊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征见于外,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所以说凡是容貌与表情不相符时,必然是有内在原因的。内心忧虑时的表情,精神疲倦而无光彩;身有疾病时的表情,心神杂乱而容貌不整洁;心情舒畅时的表情为喜形于色;暗暗生气时的表情,来历的表情非常明显;心怀忌恨时的表情,神色阴晴不定。表现的行为举止,也和言辞有紧密联系。因此,说话轻松愉快而表情不悦的人,其实内心与此相反;说话不能前后相一致而表情真诚可信的人,表明不擅长言辞;话还未说出就表现出满脸怒容的人,表示已愤怒填胸而不能自我控制;说话将要说出前就怒气冲冲的人,表示想强迫别人接受不愿接受的结果。诸如此类的现象,表明其内心真实的想法是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是无法掩饰的;虽然希望去掩饰,神色上也无法掩饰,心中的感觉与口中的直言已清楚表明,即使千变万化也可由外而知内。所以观察一个人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变化,而其日常处事态度就可以了解了。 什么叫“观其至质,以知其名”? 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彊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偏材之人”的特性,如兼有两种以上的才能,则最有特性的才能互相促进,就会产生种种美名。所以骨质挺直且气质清高的人,就会有“美善”的美名;气质清高且刚劲有力的人,就会有“刚烈”的美名;足智多谋且精通事理的人,就会有“能干”的美名;富于智慧且坚强诚恳的人,就会有“担当重任”的美名;具备品质端正和优秀的才质的人,则成就良好的品德;加上勤奋学习,则能文理粲然。所以观察一个人兼有的才能有多少,而各种不同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就能知道了。 什么叫“观其所由,以辨依似”? 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所以为宕则异。 爱揭人所短的人心胸狭隘,不能公正地处理事情;依靠揭人所短显示自己是率直的人,用揭人所短的方式斥责善良的人;放荡不羁显示其为如流水般通畅的人,其实无法通晓天下所有的规律;通过放荡不羁显示自己似乎很通达的人,其实行为傲慢而不知节制的放纵。所以说,虽然率直的人会揭人所短,专司指责他人所短的人也揭人所短,揭人所短的行为是一样,但其动机和目的是不同的;通达的人固然放荡不羁,随心所欲的人也不放荡不羁,放荡不羁的行为是一样的,但其原因是不同的。 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然而怎样才能区别开来呢?率直而能温和的人,是有品德的人;率直而喜欢揭人所短的人,是偏激的人;揭人所短而又不正直的人,是依似之人。放荡不羁而有节制的,是通达的人;随心所欲而有些过分的人,是偏差之人;放荡不羁而不节制的人,是依似之人。偏差之人和依似之人,目的相同而其本质不同,这就是所谓似是而非。所以,轻易的承诺的人看似很热情而其实被认为缺乏诚信;认为什么事都很简单的人看似很能干而其实无任何成效;急速进取的人看似精悍而事实是退得更快;待人处事苛刻的人似乎明察秋毫而事实上会使事情更烦琐;喜欢暗中给人小恩小惠的人看似惠及大众而其实没做成什么事;表面上对上级服从的人看似忠诚可靠而其实在背后伤人;这些都属于似是而非的人。也有另外的似非而是的人,大权在握的人看似奸臣而事实证明对国家有功劳;有大智慧的人看似愚笨而其实内心很精明;博爱的人看似是虚幻而事实上内心充满爱意;正直的言论好像是针对人而其实是性情忠诚。观察分析各种人的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反复研究人情的真假,似审理诉讼案件区分有理与无理时非常困难。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怎么能分辨清楚呢?所以只听其口中之言或相信其外貌,经常失去真实情况;只从人的真情假义作出判断,可能失去其贤能。贤能与否的观察,应仔细观察其接近的材质类型。所以,观察其接近的材质类型,其性格气质属于的类别,可以知道了。 什么叫“观其爱敬,以知通塞”?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得而知也。 大概人伦之道的最高准则,莫过于爱和敬。所以,《孝经》以爱为最高的品德,以敬为重要的原则;《易经》以感应为德,以谦卑为准则;《老子》以“无为”为德,以“虚无”为准则;《礼记》以敬为根本;《乐经》以爱为主旨。然而人情的实质,是对人有爱和敬的诚意,就代表道德高尚合为一体,其行为举动就获得人心,行事就会畅通无阻。然而对人爱的分量不能少于敬的分量,如果爱少于敬,那么只有清廉有节操的人归附,而大多数人不愿意追随;如果爱多于敬,那么虽然清廉有节操的人不高兴,但可得到众人的真心拥戴。为什么会这样?因人与人相敬,过于严肃造成彼此有较大的距离,这种关系难以持久;而人与人相爱,使人感情上相亲近而心意浓厚,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所以说,观察一个人的相爱相敬的诚意,而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通畅的道理,就可以得到而了解了。 什么叫“观其情机,以辨恕惑”? 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欲则恶,以自代历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以恶犯婟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 人的情感表现有六种反应:欲望能满足就会高兴;能力得不到发挥就会埋怨;他人在自己面前自夸炫耀就会讨厌;人在自己面前态度谦卑就喜欢;攻击他的缺陷就会忌讳;用自己的长处打压他的短处就会妒恨。这就是人的情绪的六种常态反应。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术士乐计策之谋,辨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正人哀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叹,敌能未弭则术人思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完成自己的愿望。因此勇猛的人乐意通过奋发的力量的功效(达成所愿);善良的人乐意通过纠正不正之风(达成所愿);有能力的人乐意通过治理乱政(达成所愿);有智谋的人乐意通过出谋划策(达成所愿);擅长辩论的人喜欢通过诡辩的言辞(达成所愿);贪财的人喜欢通过积聚财货(达成所愿);被君王宠幸的人喜欢通过揽权(达成所愿)。如果帮助其达成愿望,则没有不非常高兴,这就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如果不能发挥其所有的能力,则其目的就无法达到,目的达不到就会忧愁悲伤。因此,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则刚烈的人就会感到愤慨;社会风气不正,则正直的人就会感到悲哀;政治混乱而不去治理,则有能力的人就会感叹不已;强敌不能被制服,有智谋的人就会反思;货财积累的不多,贪财的人就会忧愁;权势不大,受宠幸的人就会悲哀。这就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 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駮其所伐则婟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駮短,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妒恶生矣。 人之常情没有人不想高人一等,所以讨厌别人自夸。自夸都是想表明自己比别人强,因此,喜欢自夸其优点的人,则没有不招来厌恶的。这就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人之常情没有人不会有好胜之心,所以都喜欢别人谦让,谦让的态度表明甘居人下,处于人下有推让的含意。因此,不论贤人或愚人,只要以谦恭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则没有人不表现出非常愉快的神情,这就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人之常情都想掩饰自己的短处,展现自己的长处。因此,如果别人攻击他的短处,就如同拿东西冒犯了他,这就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婟”。人之常情都想超越比自己强的人。陵驾人之上触犯其所厌恶的,虽然感觉厌恶,但不会去伤害。如果以己之长攻击别人的短处,这就是所谓“以恶犯婟”,则嫉妒和厌恶都产生了。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以上六种情绪反应,都源自好胜的本能。因此君子待人接物,对别人的冒犯时不予计较,不计较就会对人谦恭有礼,因此可以避免受到别人的伤害。小人就不是这样,既不了解人的情绪反应,而总希望别人顺从自己,以别人表面上爱和敬的行为视为对自己的欣赏,以别人偶然的邀请看作对自己的轻视,如果使其不快,就心怀怨恨。所以,观察一个人在与人相处时情绪上的反应,其贤良与粗鄙的态度就可以了解了。 什么叫“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懦,介之失也拘。 凡属于“偏材”的人,都有其短处。所以直率的缺失是“讦”(揭人的短处);刚强的缺失是“厉”(严厉);温和的缺失是“软”(软弱);耿介的缺失是“拘”(拘谨)。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征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征也。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征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征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征。是故,观其征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直率的人不揭人所短,就不能被认为其直率;既然欣赏其直率,就不要非议直率的人揭人所短;揭人所短的性格,是直率的人的特征。刚强的人不严厉,就无法促成其刚强的性格;既然欣赏其刚强,就不要非议刚强者的严历;严厉的性格,是刚强的人的特征。温和的人如不软弱,就无法保持其温和的性格;既然欣赏其温和,就不要非议温和的人的懦弱;软弱的性格,是温和的人的特征。耿介者不拘谨,就无法坚守其节操;既然欣赏其耿介,就不要非议耿介的人的拘谨,拘谨的性格,是耿介的人的特征。然而人有短处,未必有长处;有长处,肯定以其短处为特征。所以,观察一个人的短处特征,而其材质的长处即可了解了。 什么是“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 仁爱是德的基础,道义是德的节制,礼仪是德的文理,诚信是德的巩固,智慧是德的统帅。智慧源于聪明,聪明对人的重要性,就像白天的太阳,夜晚的烛火,人越聪明,越有远见。有远见之明,是很难做到的。 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精巧,未必及理;理意晏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 所以,勤学苦练,未必能成才;材质技艺精湛巧妙的,未必能懂得道理;理论分析透彻,未必有智慧;处事有智慧,未必能得道;只有得道,才能周全完美。也就是说,勤学不如有材质,有材质才不如懂理,懂理不如有智慧,有智慧不如得道。道,事物反复变化的规律。因此,如果分别讨论,就单一才能而言,则仁爱是最重要的;如果把各种才能综合起来,则聪明就是统帅。所以用聪明带领仁爱,则无人不感怀深受;用聪明带领道义,则无往不胜;用聪明领会道理,无所不通。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好辩而礼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故,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然而,如果没有聪明,没有什么事能做成功。所以好虚名而无真才实学则变成浮夸,好辩论而不懂道理则变成烦琐,好法律而不深思熟虑则变成苛刻,好权术而计谋不足则变成奸诈。所以,有好的材质而好学,聪明的人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有争斗,有智慧的人称雄;品德方面并驾齐驱,通达的人可称为圣人。圣人的称呼,是指聪明和智慧到了极致。因此,观察其聪明的程度,其所能达到的材质就可以了解了。
诸葛亮在《将苑》也提出了“七观法”,他说世界上没有比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要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然而,了解一个人的本性还是有七条办法的: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立场;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应变的能力;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就某个计划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学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告诉他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胆识、勇气;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本性、修养;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用利益对他进行引诱,以考察他是否清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把某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 《史记》记录了战国时期,魏文侯相李悝的识人法: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 行于世 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当敬人,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