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失眠读懂焦虑的深意2生存危机感

时间:2024/8/25 17:43:1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www.kstejiao.com/

在我的咨询室中,常常有来访者因为“胡思乱想”所引起的焦虑前来咨询。

比如,W女士,自汶川地震以后就一直担心,害怕北京也会发生地震。她说:“北京的城市下边都被掏空了,都是地铁,万一地震了怎么办?我们逃都逃不出去!”为此,她认真地考虑要离开北京,想去另一个安全的城市生活。但苦于一直没有找到绝对安全的城市,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又比如,H先生,自从身边几位朋友陆续查出了癌症,他为此深感不安。担心北京的空气污染、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说,这些都是癌症的诱因。他打算攒够了钱就带着妻儿回老家,去山清水秀的南方小城生活。他说,老家自然环境好,不会得癌。谁知过了不久,听说老家的一位亲戚也患癌了,他焦虑得彻夜难眠:“这可怎么办?我该躲到哪里去?”

还有一位来访者G女士,她对于食品安全特别焦虑。牛奶不敢喝,怕有三聚氰胺;水果不敢吃,怕有膨大剂;蔬菜怕有农药残留;肉类怕有促进生长的激素……每天买菜于她而言就是最大的煎熬,吃了怕被毒死,不吃又会饿死,于是非常焦虑。

我在另一位来访者J女士有着更为广泛的焦虑。在美容院修眉毛刮坏了一点皮肤,她担心可能感染艾滋病;在外边上厕所,马桶里的水溅了一点在身上,她紧张可能感染性病;家中装修贴了壁纸,她担心会有污染,怕家人得白血病;听说有的幼儿园发生了教师虐待孩子的事件,她就吓得不敢让孩子去幼儿园……生活得非常焦虑,处处小心。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生存危机感”,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称为“死亡焦虑”。虽然当事人自己也知道,这些想法都是“杞人忧天”,却无法停止担忧和焦虑,总是想象事情最坏的可能性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死亡焦虑”呢?

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主要体现于爱、性以及与人类生存繁衍有关的社会行为。死本能则是破坏性的本能,它包括战争,暴力,攻击性行为等等,它与人类走向死亡的必然趋势紧密相连。生本能和死本能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每一个个体身上,是指导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强大的内驱力。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在其著作《直视骄阳》中这样说到:“个人体验和临床工作告诉我,对死亡的焦虑伴随着整个人生。”“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恐惧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有些人却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还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惧,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满足。”亚隆认为,“死亡恐惧造成了一系列貌似与之并不相关的问题。”“许多人所患的焦虑抑郁等症状,皆是由死亡恐惧所引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亲历过死亡的感觉。比如在梦中经历自己和他人的死亡,在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当中感受过死亡,或者,不慎被水呛到,被食物噎到,又或者在疾病状态下,感受到窒息、身体发麻、呼吸困难、心脏压抑这种类似死亡来临般的濒死感。正因为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死亡焦虑才会与我们如影随形。

关于“死亡焦虑”的产生,常常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我们的生物本能,二是后天的经验学习,第三是我们的创伤经历。

说起生物本能,这一点不难理解。所有动物的本能都是生存下去,人类也一样。而“死亡焦虑”,是人类得以在多万年的进化史中生存和繁衍下来的重要保障。人们对生活中种种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做出推测和想象,对于其中威胁自身的部分提前做出应对方案。死亡焦虑存在的积极意义,就是促使人们去做这些“灾备方案”,以此提高个体的抗灾能力,进而提高整个种群的生存能力。因此,死亡焦虑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一种生物本能。

那,既然是本能,为什么每个人感受到的死亡焦虑会有程度上的不同呢?

在心理学上,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你可以近似的把它理解为心理健康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他在原生家庭中所获得的安全感的满足,尤其是他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质量。

往往得到父母较多的爱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139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