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几天前和好闺蜜的一次聊天中,闺蜜说起了她家孩子的问题。刚刚上幼儿园没几个月,闺蜜就被幼儿园的老师请去谈话了好几次,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和闺蜜反应说,孩子可能会有多动中倾向,并建议闺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闺蜜也确实是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有些调皮,孩子的表现是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还能稍微好一点,一旦去了幼儿园,就好像是瞬间被解放了天性一样。 在上课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都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唯独他会时不时的离开座位到处跑; 在其他小朋友都在午睡时,只有他会时不时的搞出小动作; 明明在家里可以做到自己上厕所的,但到了幼儿园偏要等尿出来了才告诉老师... 闺蜜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懂规矩,也是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然而面对各种奖励,经过各种说教后,孩子该怎样还是怎样。这让闺蜜不禁感觉到疑惑,难不成孩子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是得了多动症吗? 首先家长要了解:到底什么才是多动症? 多动症顾名思义,就是孩子喜欢动,安静不下来。医学上对多动症的定义是这样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与年龄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行为多动和情绪冲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发育障碍。 ADHD多于学龄前起病,慢性病程,有70%的患儿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30%-50%会持续到成年期。据国内调查显示,该病患病率为5%,并且男性要多余女性。多动症对孩子的正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公布的最新“多动儿童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万儿童存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障碍等问题,而在这万的孩子中,有大约1.5-2成的孩子是患有多动症的。 So,到底是“多动”还是“好动”?又该如何区分? 正是因为多动症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所以很多父母就免不了只要发现孩子好动一点,就往多动症上猜疑。那么应该要如何区分“多动”和“好动”呢?根据对多动症的描述上,我们可以从专注力、自控力以及行为目的上来进行判断。“多动”、“好动”虽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其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行为目的:在对于遵守秩序这件事上,两种孩子都会有反其道而行之的表现,但是两者的出发点却截然不同。好动的孩子,他们对于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有明确的目的与计划,例如在课堂上乱窜,好动的孩子可能是为了玩到某个玩具,或者是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等等,当你问到他原因时,他是可以准确的说出来的。 而多动症的孩子呢?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计划缺乏目标,想到什么就会去做什么,会随时开始随时停止。而且当你问到他做这件事的原因时,他们也压根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时什么。 专注力:好动的孩子即便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会发生,但他们对于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物是可以做到专心致志的,例如在玩儿玩具时、看电视时、做游戏时等等;反观有多动症的孩子呢?虽然也会对一些食物产生兴趣,但却不能够长时间去专注于某一项事物,即便是喜欢的动画、游戏,也不会让他们做到专心致志,而且很容易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所以,虽然两种孩子在做事时,都会有容易分心的表现,但“好动”的孩子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上是可以做到专心的,而“多动”的孩子却对任何事都不能够长时间的去集中注意力。 自控力:好动的孩子在熟悉的环境或某些嘈杂的场合时会表现得比较好动,但在处于陌生环境或严肃场合中时,他们的情绪是能够受到环境的感染而安静下来的,好动的孩子在父母对他们进行管教时,可以控制住自己的行为。 而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则会性格比较容易冲动,而且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例如在婴幼儿时期会比较爱哭闹、易兴奋等等,随着慢慢的成长,更是会不分场合的去发脾气,言行也会非常多,甚至会整天闹腾,父母对他们无法控制。 多动症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其实他们也不想这样,但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动起来,甚至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孩子好动,他们的天性就是如此。而当孩子上了幼儿园后,处于一个集体的环境中,每个孩子的自身情况不通,通过比较后,彼此的行为会有明显的差异。于是乎,父母们只要发现自己的孩子一调皮、注意力稍有不集中等行为时,就会神经过敏的去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就怕错过了治疗,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多动”和“好动”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各位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异常时,不妨可以参考以上3个维度去对孩子进行判断,而不是随随便便的就给孩子贴上了“多动症儿童”的标签。 家长要警惕“标签效应”,不要把“好动儿童”培养成了“多动儿童” 教育学者尹建莉在她所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中,提及到了一个经过她观察干预后,由多动症儿童转变为正常儿童的小男孩。当时这个孩子被判定为严重的“多动症儿童”。 课堂上满教室的乱跑、经常会把课堂纪律搅的一团糟,而且谁都拿他没办法。此外,这个孩子的行为还充满了攻击性,对同学的恶作剧更是不断。所以,怕孩子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奶奶每天就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而尹建莉在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时,并没有给他贴上“多动症”的标签,而是选择了去到他的家里寻找原因,经过询问后得知,这个孩子从小就没有感受到过来自父母对他的爱,而是由爷爷奶奶带大。同时,爷爷的脾气又非常的暴躁,一言不合就开打。 在了解了情况后,她对老人做了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在对孩子使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自己又主动的去亲近孩子和他聊天,并且也和班主任沟通过,对她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如此也逐渐的和孩子建立起了信任关系。经过4个月后,这个孩子不再需要奶奶的陪同上学,而且也学会了自我约束、不再主动攻击同学。在一年以后得到反馈,孩子已经不再打架,完全恢复到了健康的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也就是说,当他人给你贴上了某种标签,并且不断的去强化它,那么你就会逐渐的认同这个被人贴上的标签,会认为自己就该是那样的,最后的结果就是会朝着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孩子原本只是好动,但家长硬是要给孩子贴上“多动症”的标签的话,那么最后就会导致孩子真的会变成多动症。 孩子好动有原因,以下几点要了解 家长发现孩子好动,并不能说明他就是“多动症儿童”,这很可能和孩子多血质的气质类型有关。 多血质的人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以及思想灵活等品质;他们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还有缺乏一贯性等特点。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感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以及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而这些多血质的人独有的特点,也会让他们好动、做事不专心。 此外,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要接受更多的知识,因为从小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基础知识薄弱,这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学习越来越吃力,从而会让他们逐渐的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本该学习的时候,会想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这在老师、家长看来,孩子也会比较注意力不集中、好动。 还有就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从小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让孩子表现得比较好动。 孩子好动,家长要正确对待 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好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家长都会感觉到焦虑,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然而,家长们大可不必为此感觉到焦虑,我们要学会去正确的对待这件事。 ☆首先,孩子好动是因为他们的精力非常充沛,家长可以有意的去增加孩子的运动量,比如带他们到室外去做一些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也会让孩子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中,还能够养成他们要遵守规则的意识。 ☆其次,如果孩子有表现出不好的地方,让家长感觉到气愤,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先要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然后耐心的去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最后要说的是,孩子精力旺盛,不一定非要靠运动来帮助他们释放,也完全可以把精力释放到脑力劳动中,例如诵读经典、下棋、书法等,这样也更能够锻炼孩子的专注以以及耐力。任何一种方式都需要不断的去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一个质的改变。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