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 编者按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黄子平教授的《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围绕该书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以及相关论题的文化和思想背景,洪子诚教授、黄子平教授与李浴洋博士、刘欣玥博士、李超宇博士三位青年学人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本文原刊《文艺争鸣》年第10期,感谢作者授权发表。 形式与历史——关于《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的对话 洪子诚黄子平 李浴洋刘欣玥李超宇 按:年6月11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当代文学:形式与历史——黄子平新著《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线上分享活动”进行录制。受疫情影响,录制以网络连线方式完成。洪子诚教授、黄子平教授、李浴洋、刘欣玥与李超宇五人异地同时,围绕《灰阑中的叙述(增订本)》展开对话。“北大培文”的李书雅与周彬协助整理对话,特此致谢。 李浴洋: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活动。黄子平老师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著作《灰阑中的叙述》最近由“北大培文”策划,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增订本。根据安排,我们在此举行一场分享活动,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中交流阅读这本书的感受。今天应邀参加的有洪子诚老师、黄子平老师,以及两位青年学人——刘欣玥与李超宇。我们直接进入正题,首先请黄老师来谈一谈这一增订本“前世今生”的故事。 黄子平:各位好!出了一本新书,其实是一本旧书,而且是很旧的书了,是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一本《革命·历史·小说》。我把“革命历史小说”用两个中圆点把它断开,就变成一个书名,就是这本书。后来很多人觉得用中圆点把词断开构成一个书名好像很好玩,我也没有申请专利。年这书出来以后,我记得还给洪老师送了一本,正好洪老师在香港访学。我也送了一些给我的朋友,钱理群他们。钱老师说那本被研究生借去传来传去传丢了,让我再送一本。上海的朋友说他们拿回去拼命复印。我觉得复印很贵啊,听说有人当时每月工资只有八十元,竟然花了十几块钱复印这书。有人就建议我在内地出一本。那么过了大概五年,这本书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一本简体版,书名是《“灰阑”中的叙述》,年出来的。这本为什么改了书名?我觉得“灰阑中的叙述”有很深厚的比较文学的背景,可以把好多文本都扯进来,比较好玩。上海文艺的这本书也是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情了。 到了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说,我们要把你这本书出一本增订本。我很高兴,而且说要变成精装。我想,我这辈子还没有出过精装本的书呢。这个编辑是一个出版家,一个平面设计家、装帧家,他要重新设计这个封面。所以我就大大地修订了一番,换掉了一些附录,另外注释、正文都做了很多修订。但是我最高兴的,是洪子诚老师在《我的阅读史》里面有一篇文章讲到我,所以我跟洪老师说想把这篇文章作为这本书的代序,洪老师立马答应。这本书摇身一变,变成《革命·历史·小说(增订本)》。这本书好有分量,突然变得那么厚。出了一本这样的书我很满足,封面我也很喜欢。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增订本)》 牛津大学出版社年版 有很多学生问我说为什么不出简体本呢?我说有必要吗?他们就发给我一些信息说,在旧书网上,上海文艺出版社的那本炒到了块。我不相信,他们又来刺激我说,不止,有的甚至炒到块。我大吃一惊,上旧书网去看,结果发现是真的,我觉得这太没道理了,14块钱的一本书炒到这个样子。正好洪老师把这本书推荐给培文,就在培文出了简体版,培文的编辑书雅他们下了很大的功夫,现在这本书终于出来了。 而且这本书听说也已经上架了,虽然因为疫情的问题我还没拿到,但是已经看到很多书影、封面等,而且还有一些评论,这是让我很开心的事情。一本二十多年前的书,到现在还能有人喜欢读,这很鼓舞我。 要感谢很多人,刚才都列举了。感谢朋友,也感谢旧书网给我的刺激。这本书的前世今生大概就是这样子,一本书变成了四本,改头换面,我觉得是很荣耀的一件事情。我先说这些,谢谢。 李浴洋:黄老师给我们讲述了这本《灰阑中的叙述》从最初的年版一直到今天的年版的整个历程,其中有书缘,也有人缘。刚才黄老师谈到这本书是由洪老师推荐给北大出版社出版的,那么就请洪老师跟我们谈一谈为何要推荐黄老师的这本书。 洪子诚:今天是推荐黄子平的书,主要由他来讲,另外特别高兴有两位年轻学人来贡献他们的意见。我主要讲一下认识黄子平,和他交往的过程。第一次读这本书应该是年香港牛津大学版。我有一个学生在香港岭南大学任教,年请我到那边访问。我们在许子东家里有一个聚会,有黄子平跟他太太张玫珊,还有陈顺馨。这是子平90年离开北大以后我们第一次见面。他当时送给我两本书,一本是《革命·历史·小说》,另外一本是《边缘阅读》。回来以后我都认真读过。 刚才浴洋问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因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中,这是一本重要的书,我从里头得到很多启发。我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在“十七年”部分对黄老师书里的观点有多处引述。这本书我有三个版本,独缺上海文艺版。各版收入的文章有一些调换,字句也会有改动,版式装帧也有改变。让我好奇的是,香港牛津两个版本都是黑色封面,这次北大版的却是鲜红的;这构成了对比。不过内容整体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我认真读的是96年的版本,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它上面。 推荐这本书有两个简单的理由,一个是它处理的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革命、战争从19世纪末到现在都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不光改变了文学,也影响到我们的心理、情感和语言。这个问题仍然是现实问题。另外是,如果用很大家常说的话是,在这本书里,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上,它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