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励精图治闻鸡而起生不逢时多

时间:2022-8-31 17:51:2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帝自缢

这是崇祯17年,公元年3月19日拂晓时分,因内侍王相尧献门以降大顺军浩荡入京后,崇祯帝在仅有一名叫王承恩的老太监的护卫下,无比凄惨的用鲜血在龙袍上写下的最后一道诏书。至此,大明朝退出历史演义的舞台。

我们先来看一下崇祯帝即位时的大明朝:

社会背景:

前任天启皇帝执着于木工奇巧、纵容宦官乱政;再前任万历皇帝受不了文官逼迫,28年不理朝政;再往前嘉靖皇帝则是痴迷炼丹成仙;正德皇帝沉溺于声色犬马;

这老朱家感情是个技工世家啊,于寻常百姓家或可养家糊口,可是为一国之帝君,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崇祯帝登基的时候,大明朝已然千疮百孔、内忧外患难以平息。史载国库亏空、朝廷用度捉襟见肘,一般百姓更是穷困不堪;而帝国政府无能,地方官僚贪墨;又逢旱灾连年、遍地饥荒;无法生存的百姓只得揭竿而起、攻城略地、割据称王。

这样的大环境,可谓就是实实在在的烂摊子!

崇祯帝剧照

登基背景:

有别于“父死子继”,崇祯帝是因其兄天启帝荒淫早卒而无子嗣才幸运地登上大宝。于崇祯来说,皇帝宝座是捡来的也是幸运之神眷顾的赏赐。其本人自小看尽了皇家的政治阴谋与无情的争夺,加之这样的即位模式带来的诸多波折,造就了崇祯猜忌多疑的个性,这也是大明朝早早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且容后续。

归根结底,崇祯当皇帝是意外之喜,所以他格外用心。史载其继位之初就怀着力挽狂澜的救国志向,誓做一代中兴帝王。果不其然,登基不久就迅速铲除了九千岁魏忠贤及其党羽,手段尽显果断老辣、干练非常。除此一项,崇祯还推行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治举措,大有成效,并因此获得百姓爱戴,尊为“圣王”。这些成效无疑让崇祯更加坚信明天的美好,同时也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期望有了过高的估量。

17载经营:

因为勤勉,大臣们有怨;因为节俭,奖惩刻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节俭);因为多疑,任免频繁;因为自负;寡恩难赏……崇祯在位17年的大明朝没有中兴,反倒自毁长城,因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自负多疑的崇祯帝冤杀“国之屏障”袁崇焕。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崇祯帝猜忌多疑的结果。因为猜忌多疑,甚至内阁大学士三天两头更换;为军主帅、总指挥官也是接二连三的裁撤替换,政治核心何在?军队士气何在?国之栋梁安能在?除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等委以重任的名将、名帅都不得善终,崇祯帝猜忌多疑的恶性可见一斑。这厢罢了,那厢又喋喋不休举国无栋梁之才,邀举贤才,可谓可悲又可叹。

闯王

内忧外患之下,崇祯帝没能好好的自查自省,以他自负且高傲的个性,问题永远都是别人的。大顺军破城入京之时,惊慌失措的崇祯帝亲自在奉天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个人来,真是悲催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逃跑无门之际,终于才甘心赴死,所以有了前文的最后诏书。

可叹的是,彼时那样的环境,崇祯帝仍然道“皆诸臣误朕”。以至于后面的“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这样的感人涕零的表白也显得苍白而无力!

励精图治的亡国之君,看似矛盾的修饰,用在崇祯帝身上,还是合适的啊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l/125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