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之中,曾有曹操到吕伯奢家借住,听到院子里有磨刀声,就怀疑有人要害他,因此一口气杀光了吕伯奢全家的事情,在那时,曹操甚至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话。所以后世通过这件事就认为,曹操生性多疑。 但实际上,曹操并不是因为听到磨刀声而杀人,而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要谋害曹操,曹操无奈之下反抗杀人。而且曹操在杀人后,说的话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演义之中的情节完全不同,因此杀吕伯奢并不能说明曹操生性多疑。但即便没有这件事,也不能为曹操洗白,因为曹操的本性的确是多疑的。 曹操杀孔融,是因为他不识时务,对曹操多有狎侮之语,而并不是孔融真的对曹操有谋害之心;曹操杀崔琰,是因他信中有一句“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崔琰的本意是讽刺那些批评者好谴责呵斥而不寻求合于情理,但曹操却认为他是出言不逊;曹操杀许攸,是因为许攸自恃功高,又以自己是曹操儿时玩伴,常出言不逊,因此被曹操猜忌而诛杀。从这些事中不难看出,曹操确实生性多疑。既然曹操生性多疑,常常因为自己的猜忌而诛杀臣子,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将领愿意投靠曹操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关羽。当年曹操围攻刘备,刘关张三人四散溃逃。关羽被曹操大军团团围住,曹操怜惜关羽武力骁勇,于是命张辽前来劝降。即便关羽与曹操约定三件事,随时可能离开,曹操也不忍心诛杀关羽,而是将其留在自己身边。后来关羽得知了刘备的所在,当即弃曹操而去,而曹操也没有多加阻拦。由此可知,曹操是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且十分信守承诺之人。正因为曹操重承诺,讲情义,因此才引来无数英雄豪杰相投。 不仅是对关羽,即便是对曾害死曹昂、大将典韦的张绣,曹操也在其二次投诚后以礼相待,并没有因为张绣害死了曹昂而暗中加害张绣。可见曹操并不记私仇,有这样性格的人做主公,自然能吸引到将领前来投靠。 笔者认为,多疑本就是当权者应有的品行,乱世之中,若没有防备之心,只怕要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曹操虽然多疑,但他重情义,信守承诺,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将领愿意前来投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