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局部中,哪里能看见全局

时间:2024/9/15 12:15:11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

原创凤凰网读书凤凰网读书

新书速递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推荐优质新书,本周重点推荐为王安忆新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作为欲望符号的〈金瓶梅〉》以及《年轻的手与被缚的足》。

王安忆的故事中,一位消失的母亲造成的虚空让后代陷入巨大的彷徨失据,而过去带给人的又并不全是寂寥。

另一边,《金瓶梅》属于成年人:它的世界经不起打量,处处都是破绽,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黑暗的江湖。书里的人,个个欲望丰沛,携带着丰富的秘密和深渊,一言难尽。如果我们诚实一点,谦卑一点,是能从他们身上辨认出自己的。

而现实总是比小说多一些真切吗?读读《眩晕》与《忧虑》吧,人正在记忆的镜像里肆意野蛮地增殖、并在一个越发理性的时代被种种奇怪的病症牵引着奔赴一场又一场令人坐立难安的聚会。

那么多一些确定吧,如果真像“荐往知未来”的箴言。沿着《玉山丹池》见山看山,逢水听水,攀爬中国游记文学曲折迷人的山径;或者在《智人之路》与《年轻的手与被缚的足》中,从考古遗传学、基因新证、人类学田野调查中获得一种学科研究的笃定。

我们读书,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01

《一把刀,千个字》

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4

王安忆的新长篇《一把刀,千个字》的书名中,“一把刀”是“扬州三把刀“(扬州厨刀、修脚刀、理发刀)的头一把,取扬州文化中最烟火气和世俗的部分;“千个字”则来自“性灵派”大家袁枚写个园的“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取扬州文学传统中最风雅者。两个意象的冲突与延宕的疏阔也弥散在小说中。

王安忆从纽约法拉盛生活的扬州菜厨师陈诚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陈诚回到上海和孤僻的嬢嬢相依度日,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

但无论何时何地,缺席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

王安忆说:“人世里,说的和听的完全可能不是一回事。切肤的痛楚一旦付诸语言,立马远开十万八千里。所以,最后只是让他向着钢厂旧址的行车轨道、虚空茫然中的招娣,溅出一泓热泪。”这种写作的自觉让她没有试图让故事的立意太过远大,她喜欢捡拾生活里的一切琐碎填充故事,“像一个勤俭的农人,颗粒回仓”,并表示“我的写作只是针对个体的遭际,小说实是缺乏野心的,受吸引的都是人间苦乐。尤其是我,从不以史诗做目标,然而即便是《荷马史诗》,当时大约也不过游吟歌手之作,和老奶奶炉边夜话差不多,属渔樵闲话,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趣味。历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局部中,哪里能看见全局”。

02

《眩晕》

(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

错乱的记忆、将杜撰的内容和真实的历史剪贴画一样拼合、模糊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甚至为那些本身就因斑驳褪色而显现出一些惊悚感的历史照片编写诡异的故事……这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一直喜欢的写作方式。

从《奥斯特利茨》《移民》《土星之环》到最近出版的《眩晕》,塞巴尔德的写作始终对“真实”充满了质疑。最近出版的一部小说《夜晚的潜水艇》中,作者陈春成因为构筑了一种现实与梦幻交错的故事而让小说充满意蕴,相比之下,塞巴尔德将故事更推向极致,《眩晕》第一章以司汤达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从军经历、与梅毒的斗争以及无果的爱情;第二章讲述了“我”在意大利多地的旅行,或者说被不安驱动的一次次逃离;第三章讲述了卡夫卡于一九一三年在意大利的一次公务出差和浴疗之旅;最后一章,“我”重返德国故乡,挖掘自己的童年记忆。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孤独的叙述者,他们都踏上了古怪而令人不安的旅程,而“我”在旅行中撞见了各种分身、尾随者、历史鬼魂,不断与神秘的猎人格拉胡斯相遇,还隐约与不同时空的司汤达和卡夫卡共享了相似的惊恐和困顿……

如同《眩晕》的标题所指示的,塞巴尔德的行文中充满了迷乱,如第一章中,叙述者讲述:“几年前翻阅旧报纸时,他偶然发现一幅名为《伊夫雷亚概貌》的版画。这让他失望不已,且不得不承认,他记忆里沐浴在暮光中的小镇不过是这幅版画的复制品。所以贝尔建议,千万不要购买刻有旅途中领略过的风光或远景的版画,因为不需多久,它们就将取代我们曾有的记忆,是的,你甚至可以说,它们会将之摧毁。”

不同于许多小说家只是单纯地耽溺于错乱的时间和混淆真实与虚幻带来的魔幻感,塞巴尔德出生于二战时期的德国,他的父亲曾在纳粹军队服役,是德国战后“沉默的一代”的一份子,塞巴尔德痛恨父辈,也对历史及自己的身份充满反思、这种强大的不确定和沉痛或隐或现地呈现在塞巴尔德的小说中,如“我”在威尼斯与玛拉基奥沿大运河划船到开阔水域,听见他说“由碳创造的生命奇迹,在火焰中上升”,又看到昼夜焚烧永不熄灭的市政焚烧炉,大到可以容纳好几座总督宫的面粉厂黑暗的立面,告别时玛拉基奥喊“耶路撒冷见”……还有他之前的那部和“奥斯维辛”读音相似的《奥斯特利茨》,这都让塞巴尔德的小说有种历史的沉郁。

03

《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

《管理敏感》

《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英)弗朗西斯·奥格尔曼著,广西师大出版社,-4

《管理敏感》,(韩)全弘镇著,中信出版集团,-4

凌晨4:32分……我还在忧虑着……

这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过的体验——万籁俱寂时思维却开始活跃:“我正为尽早要与一个格外麻烦的人碰面而烦恼……我在心里预演着令自己的烦恼的事,在愤怒与恐惧间切换,揣想碰面后的结果……各种不太可能发生的后果折磨着我,我预想了会面中令人不快的冲突、轻蔑和鄙夷……忧虑的想象让人失去理智……”

《忧虑:一段文学与文化史》中,作者尝试从心理学、文化史等角度探寻“忧虑”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层成因和特质,解释为什么越是在一个理性主义高度盛行的现代社会,我们越是容易陷入忧虑。作者首先回顾了“忧虑简史”,忧虑在19世纪出现,在20世纪初变成常见的经验类别。

第一章中,作者重点提及文学作品中对忧虑的批判意识的出现,一些作家把忧虑看作一种重要的精神状态,甚至鼓励读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忧虑式阅读”;第二章则思考了自20世纪初以来,既有的“应对”忧虑的策略,如作者认为“信念作为忧虑的核心问题出现。它是一种心智实践,告诉我们表面上理性的生活有多少是建立在先验的信念之上的,在这种信念的基础上我们构建起论点和论据——还有忧虑”;第三章则探讨了忧虑如何从理性中产生。

《忧虑》比较有趣的一点在于,作者并没有让行文中充斥太多的理论,也没有将“忧虑”作为一种亟须解决的负面情绪,如作者写道:“有了忧虑,平凡或者荒诞的事情也径直变得有趣起来。喜剧的一个久远传统即小题大做。回到莎士比亚,《第十二夜》有一个喜剧性的次要情节,是关于对一封恶作剧信件的解读,信中表明奥丽维娅爱上了管家马伏里奥,要求他穿上黄袜子和十字交叉的袜带,并在奥丽维娅面前永远微笑,而对其他仆人粗俗无礼。神差鬼使地,马伏里奥竟对此信以为真,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外表。看到此处,观众带着罪恶感笑了起来。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这一切是因为马伏里奥太过大意,他被一封看起来明显是伪造的信件欺骗了。由微小的误判、对不确定证据的偶然解释所衍生出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忧虑在生活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不同于《忧虑》的文化史、文学与艺术史的解读,全弘镇《管理敏感》医院的一位精神科医生给出的一份消除忧虑和敏感的实操手册。

很多人都被自己的敏感性格深深困扰,它让我们情绪大起,过度内耗,总是讨好迎合他人,察言观色,但又经常不被理解,被人认为是“想太多”“玻璃心”“矫情多疑”,严重的还会发展成抑郁。在《管理敏感》中,作者全弘镇挑选了40个案例和12条法则,告诉读者如何管理敏感。书中附上诊断表和图表如“抑郁症筛查量表”“忧虑清单”“人际关系列表”“压力量表”等,帮助读者检查自己的状态,对生活中的多余之人、无益之事做个清理,以避免继续耗损精力。同时也针对敏感之人的典型症状,给出了心理处方。

04

《智人之路:基因新证重写六十万年人类史》

(德)约翰内斯·克劳泽、托马斯·特拉佩著,现代出版社

我们生活的时代总有许多被喋喋不休地讨论了一万遍的问题:欧洲的难民危机是一种单纯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吗?所谓的“纯粹血统”存在吗?白色人种天生高人一等吗?已经21世纪了,为什么鼠疫、麻风病、肺结核等传染病还在随人类一起游荡呢?

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哈佛研究中心主任与记者托马斯·特拉佩合作完成的《智人之路:基因新证重写六十万年人类史》一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l/140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