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世纪90年代,当英国戏剧审查制度彻底成为历史的篇章,多种戏剧形态及流派,纷至沓来。其中,萨拉·凯恩所代表的直面戏剧,异军突起。所谓直面戏剧的称谓,国内最早始于胡开奇的相关学术论著中。该流派与同时代的后残酷戏剧的风格类似。此戏剧流派通常毫无避讳的颠覆传统戏剧的结构、故事,淡化情节本身对于戏剧的组成与影响,而在戏剧观念传达的层面上,则表现得更是直白。萨拉·凯恩作为直面戏剧这一流派的指针性剧作家,其作品风格具有极强的颠覆性特征,无论在其前卫的戏剧主题,抑或其颇具创新色彩的戏剧形式,又或者风格化的剧本试验,都无疑拓宽了戏剧的前沿。而作为文化符号的萨拉·凯恩戏剧,对于西方戏剧的革新意义,以及对于西方戏剧的影响投射,更是深远而明显。在尝试浅析其精神遗产的过程中,戏剧的先锋性将成为呈现人性本质的支点,具有深切意义。 ——浅析萨拉?凯恩戏剧的颠覆性特征 戏剧诞生至今已两千多年,英国戏剧更是世界戏剧之林的常春藤。尤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自由、更新颖,也更具挑战性的戏剧样式如雨后春笋,多标新立异且生命力空前,古希腊、古罗马,再到莎士比亚,学界著述璨若繁星,而诸如萨拉·凯恩及其代表的戏剧浪潮,却因其题材局限,形式多变而略显小众,浅析其戏剧特征,或可提供另一种视角,接近另类戏剧之精神内核。 域外戏剧界研习萨拉·凯恩戏剧者,数量愈增,其剧本入选英国戏剧教科书,作为现象级剧作家,她的戏剧遗产甚至生平过往,亦风靡欧美。国内近来也有理论研究及剧本全集出版。听闻京沪也有戏剧从业者排演其作品。在世界都在以猎奇的心态试图开启尘封多时的叫做萨拉·凯恩的潘多拉盒子的当下,进入萨拉·凯恩戏剧的举动,不仅益于理解另一种戏剧理论,更能为戏剧创作带来某种启蒙或指引。 作为直面浪潮的集大成者,萨拉·凯恩的作品戏剧带有极强的颠覆性特征,拓宽了现实主义戏剧前沿的同时又与陈旧传统渐行渐远,更迭了戏剧的现实作用,更改写了英国戏剧的艺术轮廓。这也正是我以萨拉·凯恩为选题的原因,萨拉·凯恩的戏剧革新,对于戏剧创作及戏剧理论研究的意义都颇为深刻且独特。浅析萨拉·凯恩独特的戏剧特征,或可通向崭新戏剧思潮的纽带。 一、萨拉·凯恩其人其作 萨拉·凯恩,是二十世纪90年代,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戏剧界独具影响力,却又经常被评论界误读的剧作家。邻近千禧年的最后一个冬天,长期罹患抑郁症的萨拉·凯恩,医院。除却西方戏剧界扼腕唏嘘之外,剧作家本人,还留下了迄今为止,依旧接踵上演于世界戏剧舞台的五部经常遭受曲解的剧本。诚如英国卫报戏剧专栏中的句子,“自王尔德辞世以来,没有第二位剧作家能够引发如此毁誉参半的争议,”萨拉·凯恩在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同时,两级化的责难与赞叹,解构与误读一直围绕着她自身和作品。她通过有别于传统戏剧元素的作品,成就着标新立异的充满颠覆性与革命性的剧场试验。在英国最终废除了与戏剧鉴赏这一习惯一样长久的戏剧审查制度之后,自由创作的闸门被瞬间打破,各色戏剧流派的创作空间获得空前的弹性,其中,以残忍揭示人性,无差别再现血腥以期直抵现实本质的一种戏剧浪潮呈现于崭新的表演空间。一种被译为直面戏剧的新兴戏剧流派以魔鬼般的表现形式和圣婴式的精神指向狂飙而至,而直面戏剧浪潮的集大成者即是萨拉·凯恩。所谓“直面”,直面的是赤裸裸表现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崩溃、毒瘾、血腥暴力、性虐待、战争恐怖和种族屠杀等人类世界曾经发生甚或正在进行中的现状,直面过去的谬误与蒙昧,也同样直面躲藏在细枝末节中的人类最细碎的隐晦,以人类世界病态可怖的真实场景来揭示即将被剧场所呈现的社会现实,以极端的近似邪恶的勇气靠近良知,甚至混淆成为邪恶本身。戏剧起源于人类文明萌芽时的仪式,而奉献与祭祀的本质,一直隐秘的承载着戏剧艺术的仪式感,萨拉·凯恩直面苦难与病态,并以亲历者式的笔触回之以歌,直至精神崩溃后的自缢,俨然一如牺牲的献祀。 萨拉·凯恩的作品是从主题到形式感不断递进探索的过程,颠覆性的创新与试验几乎贯穿她所有作品,《摧毁》中廉价旅馆中酒酣耳热的角色试图再现人类私领域的原始,而道具电视同时呈现着人类与文明说再见的方式,战争。《菲德拉的爱》通过借用宫廷悲剧的古罗马戏核,彻底表达某种“反英雄”的倾向。《清洗》中,错节交织的四条线索所透露的“迷乱且毫无意义”的现代人生存状态,以及《渴求》中突破忽略情节的“理性缺失”直至《4:48精神崩溃》中戏剧与诗的“滴血认清”,通过进入萨拉·凯恩匠心独运的戏剧世界,可以领略戏剧文学创作及赏析的另一种风景,给戏剧另一种新的可能,与传统戏剧若即若离的感官体验。 二、萨拉·凯恩颠覆性戏剧特征 (一)戏剧主题的前卫性 贯穿萨拉·凯恩命运始终的五部戏剧,各有各的风格试验,而单纯就戏剧主题的前卫性而言,颇为明显的当属牛刀小试的处女作《摧毁》。正是这部作品,确立了萨拉·凯恩戏剧传统颠覆者的形象。 《摧毁》于年首演于英国皇家宫廷剧院,硕大建筑物中,与明晃晃的“天佑我王”式的庄重与肃穆的氛围截然不同。这部作品的名字倒是与其破坏性的剧场呈现,不谋而合。援引剧场工作者陈铭顺在《萨拉·凯恩的祭祀》一文的见解,《摧毁》的戏剧主题可定义为“施虐与受虐间的的置换”。 “我住过比这更好的地方”,《摧毁》中的第一句台词,被一字一顿的表达出来,而这刻意留白的表述,打破了廉价旅馆内,廉价的暧昧。一种不确定的疏离感横亘在舞台空间中,像是日本剧作家别役时执笔的能剧中幕落前的未被消解的余音。而后剧情的非理性演变中,角色行动向着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方向而去,直观再现式的性行为场面与施虐与受虐两者之间交错轮回的置换,在缓慢的间歇中如电影的慢镜头般制造着压抑的气氛,人物云淡风轻的对白在死寂的氛围中,传达着黑色幽默,形而上的宿命论,薪水生计的讨论,甚至黑啤酒的泡沫与水果的味道,《等待戈多》式的荒诞感撕扯着未知的情节点,而主题却是明显的,施虐与受虐的关系到达了某种近乎零度写作的平衡,而后随着突兀的轰鸣声震碎布景,木偶般的军警,以不速之客的面目出现,更具象化的施虐与受虐的随着士兵喋喋不休的回忆起屠杀的故事,如日记般巨细靡遗。施虐与受虐的平衡被数度重复打破,直至戏剧落幕之前,唯一的女性角色将死婴埋在地板下,接着几近典雅的咀嚼起面包。 而在其随后发表的剧作《菲德拉的爱》中,主题的前卫性,更是得到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与表达。此作在故事框架上,可谓是对古罗马神话传闻的改写。一向惊世骇俗的萨拉·凯恩此次将王室乱伦这一讳莫如深的情节,以极为现代的视角加以呈现。就如凯恩在此作公演后写在海报上的宣传语“真诚,即拒绝说出真相”一样,这句形而上的阐释,也被诸多后世戏剧人,视为该剧的主题。而在我看来,这部在公演曾前必须配以“谢绝心脏病患者入场”的戏,是继其处女作之外,也可表现其作品题材前卫性的范例。 经过凯恩的改写,原作中如清教徒般虔诚且木讷的主人公希波利斯特,不再是反人类的处男,而是以另外的面貌被杜撰或记录。在凯恩的剧本中,曾经的王室成员俨然成为一个暴饮暴食的双性恋者。他陶醉于血亲与继母的肉体欲求中,然而他却与古罗马人笔下那个虔诚到虚伪的自己截然不同。他是无比真诚的嬉皮士,他无视于世俗意义上伦理与情感的禁忌,他就如当下后现代剧场运动的美学标榜一般,只寻求当下的瞬间的情感宣泄与共鸣。诚如凯恩自己的话,“与传统意义上对角色的认知不同,我的主人公不拘泥于贞洁或人道意义上的慈悲,而只负责于真诚,这部戏的主题也是如此。” 也许是刻意为之的挑衅,有别于同时代不绝如缕的一味追求“文明”的舞台作品。《菲拉德的爱》中被改朝换代了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给人以一种“极致扭曲的绝望。”戏剧伊始,现代性的道具扭曲了原作中的时空概念,希波利特斯蜷缩于幽闭的卧室中木讷的看电视广告,在继母精心设计的引诱下,他依旧真诚的在欲望倾泻后表现出近乎“贤者时间”般的悲观与鄙夷。一部曾被看似意义深远的传统悲剧,经凯恩的改编,呈现出欧美性喜剧的情节特征。在后知后觉的菲德拉终于发觉了名义上的“儿子”与亲生女子的肉体交易后,她已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被欲望填满的一生。在其身后留下的书信中,她归咎于希伯特利斯的“奸污”。而在暴民借题发挥施虐于无辜的希伯特利斯时,当事人却截然拒绝说明真实情况为自己开脱。如同凯恩所写,主人公是无辜且冷淡的纵欲者,但基于构陷的虚伪,使真诚的人高贵了许多。 关于萨拉·凯恩戏剧主题的争论,成为戏剧传统与先锋的分水岭。埃德加的在《剧作家谈编剧》中撰文认为,萨拉·凯恩的摧毁是对英国传统公序良俗的冒犯,而品特则在专著《戏剧舞台》中用“冒犯恐惧”表示对《菲德拉的爱》和《摧毁》的赞许。而苏格兰评论界则认为这是“新野蛮主义”的复活。而剧本缘起,在萨拉·凯恩解读中只是对于冷战结束后,公众“犬儒式安全感”的讽刺,进而表达欲望的异化,随时可以掀开潘多拉盒子,而施虐与受虐的置换只是欲望的外化。 在情节上的肆无忌弹,在表现细节时的深度还原,模糊了戏剧主题的完整呈现,但萨拉·凯恩戏剧的前卫性,在被各异的解读中,达成了萨拉·凯恩的用意,当争论四起,公众终于不再犬儒般缄默。而正是这种“从戏剧到剧场”的质变,有效的改变了戏剧的社会作用。极端的道德勇气,使得戏剧文本之外的《摧毁》和《菲德拉的爱》成为了一种现象。在纷纭的谈论中,挑动着观演关系那根敏感且脆弱的的神经。——“爱我,要么杀了我”这句《摧毁》中的独白,显然即是萨拉·凯恩偏执戏剧观的证明。 纵观贯穿萨拉·凯恩一生的五部戏剧作品。《摧毁》与《菲德拉的爱》充分表现了其戏剧主题的前卫性特征,即:通过戏剧文本的载体,以冒犯者和颠覆者的心态,在消解传统戏剧所热衷传达的主题之外,构造不乏新颖的对于人性本身的思考。其作品是对固有人文观念的挑战与解构,进而以祛魅式的举动,回归人性的残忍原貌。这在以往以严肃庄重“天佑吾王”的英国戏剧语境,透露的是罕见且突破禁忌的前卫,甚或是空前仅见的存在。这即是“萨拉·凯恩戏剧前卫性”最直接的表现与体悟。 (二)创新的舞台呈现 一般意义上,戏剧形式感的意义在于通过形式因素的知觉而产生的特殊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形,这种情感体验的变化与心理感受的投射,全然依赖于一部戏剧是如何通过舞台呈现,从而缔造戏剧的形式感或仪式感。长久以来,西方戏剧针对于舞台呈现的创新与变化,无论是对于二战后蓬勃兴起荒诞派戏剧,抑或昙花一现未来主义戏剧而言,都是其独立于戏剧文本之外的鲜明符号。在剥离于传统叙事体戏剧的藩篱与规则之后,针对形式感的创新,早已成为某种时至今日仍在继续的风尚。而在直面戏剧家萨拉·凯恩借由《摧毁》达到对于戏剧主题的自由表达之后,她开启针对形式感重塑的尝试,一种开放式的冒险。在后文的列举与论述中,所谓舞台呈现的创新,旨在于讨论萨拉·凯恩对于固有戏剧表现元素的消解。 年的一次剧本朗读会上,作者署名为玛丽·凯尔维登的剧诗《渴求》,首次拨云见日。而《渴求》的编剧,正是以戏谑的自嘲逃避舆论攻讦的萨拉·凯恩。只不过,《渴求》的戏剧主题依旧围绕施虐与疏离,但新作的形式感革新才是萨拉·凯恩的兴趣所在。 《渴求》的舞台呈现是极为晦涩的,如果说莎士比亚《冬的故事》尾声那句“雕塑苏醒了”是极为荒诞的舞台提示,那么萨拉·凯恩的《渴求》则超越戏剧呈现的极限。《渴求》以四个不同的声部代替四个符号化的人物,剧本称谓则以四个字母替代。如果在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人物关系是断裂的,仅仅依靠微弱的情节线支撑串联,那在《渴求》中,白马非马似的动作暗示与叙述性段落,消解的是各个声部之间现实层面的联接,唯一的共通点在于回忆,夹杂着未竟欲望的窃窃私语,声部之间时而各行其是时而交织重迭,彻底掩盖了关于现实层面的表达或思考,萨拉·凯恩的剧本从桎梏的情节中,抽离开来,还原纯粹无规律的可能性。 剧本内容颇具极简主义色彩,音乐性节奏感的配合使凌乱的句子形成看似有机的整体。台词的音韵互不成章,声部间的变化呈现独白状,声部的植入性别色彩的设置,看似是唯一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区隔,无情节的空洞,与声部各自的华丽,形成意识流色彩颇为浓厚的张力,而张力体现在差异性的舞台呈现上,在错综的感官冲击下,声部的间歇处安静的融合,给观者以一种合为一体的错觉,四个被赋予迥异性别的声部,融为某个情绪化的人格,读者或观众某种接近一个分裂的自我意识的猜测,成为无解的答案。松散的结构成就了开放性的形式感。可以依稀找到伍尔夫在意识流小说《海浪》的余韵。而这后现代的创举,成为萨拉·凯恩打碎戏剧结构,进而拼贴重塑的冒险。 戏剧尾声处,四个可解读为一体的声部以“向光明飞速的堕落”,呈现的幻灭感可对照萨拉·凯恩长期受制于抑郁症的真实心声。 与传统意义上的剧作家或有不同的是,萨拉·凯恩在书写任何一部剧作的过程中都会将未来舞台呈现的惊人设想,巨细无靡的连同情节和对白,一齐写出。生前能够与她合作的导演,少之又少。仅有不下三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与其合作。这罕有合作者的境况,即是凯恩对于舞台呈现具有有别于同时代任何艺术家的美学坚持。用彼得布鲁克的话说:“她是不甘心只做剧作家的剧作家”,从她与众不同的情景设置上来看,她的创新是一段距离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渐行渐远的过程。《4:48精神崩溃》,人物的抽象化处理,使其之前作品曾存在的固有人物,简化为声部或复述台词的人。空间也呈现闭锁的仓库状,或隐匿于观众席上。时间呈凝固状,空间呈幽闭状,情节被意识流般的声部取代,结局呈开放式,舞美道具更是几近象征性。 (三)风格化的写作试验 纵观萨拉·凯恩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自处女作《摧毁》再现血腥杀戮与战争,再到《渴求》致力于舞台形式感探索,萨拉·凯恩的创作视角逐渐缩小。当“从戏剧到剧场”的戏剧社会性已成为公众文化事件,当对于舞台呈现上的冒险,达到无解的且见仁见智的开放式,萨拉·凯恩遭遇了每个艺术家都必须经历的宿命论般的关卡,即是与自我的对峙。萨拉·凯恩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作品,成了她留给这个世界的遗书。那“遗书”的名字叫做《4:48精神崩溃》。 风格化的写作试验,是萨拉·凯恩逃离这个世界前所做得最后一件事,作为英国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作为英国后现代主义的戏剧的发端,她在生命的最末端依旧在试验,而这次试验的物件是直面她被痛苦病痛牵绊的自我,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曾提及,戏剧意味着解脱。而有理由假设,萨拉·凯恩以致敬《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方式,获得解脱。《4:48精神崩溃》被萨拉·凯恩称为“极为私密的体验。”完稿一周后,萨拉·凯恩近似预言般“向光明飞速的堕落”。剧本试验性的改写了歌德笔下少年因失恋而自杀的原始情节,以此为蓝本结合自身意志,塑造了一位抑郁症女孩自杀的身心体验,以及潜意识与现状纠葛撕扯的矛盾。所谓4:48的概念,是指就凌晨4:48分为生理上精神状态异常萎靡且易引发自意外的时刻。将自我死亡欲求完整再现于文本或表演空间,在萨拉·凯恩之前,仅有三岛由纪夫在剧本《忧国》中预演并公诸于众。但萨拉·凯恩远比三岛由纪夫更具深远内涵的是,当沉浸于《4:48精神崩溃》中,萨拉·凯恩近乎私写作的艺术风格,会被静谧的稀释,转而从个体遭遇延展延伸至抽象的生命意义本身。由此可以引申论证,《4:48精神崩溃》之于当下浸没式戏剧,具有奠基意义。 《4:48精神崩溃》与《渴求》的结构特征相似,同样是一部剧诗。此剧无传统戏剧中元素化的情节人物,甚至剧本中也没划分具体的角色和台词。剧作的文体更接近一首无格律的现代诗,从剧诗宣泄的凌乱意识中,可一窥主人翁淤积于胸的愤懑与绝望。诗句的段落呈现戏剧场景状,间离中营造出医生与病人交谈的细节堆砌。针对原作中的舞台提示,舞台以白色的布景辅助文本内容,暗黯淡中透露着死神将至的象征。角色多处于时处于静态,目光无交集,诵读独白时,时而独自,时而交织,一种强烈的后现代极简主义剧场的质感。此剧呈现的并非是个完整的情节或故事,而是局中人散乱投射的飞扬的思绪。《4:48精神崩溃》有别于任何意义上主流的多幕剧,而是更接近诗的血脉,萨拉·凯恩以独创的字母,符号,标识,乃至于合成词组一气呵成的组合置换,逾越常规的语境和戏剧时态,随着女主角的宿命尘埃落定,诗意的电影闪回的台词铺陈悬念的同时,又戛然而止。呈非线性叙述特征,以语句独白恣意拼贴角色。事件陌生化处理,打破固有戏剧时空,使剧诗俨然如未央的梦魇。纯然的诗性,缥缈的仪式感,是空间与诗篇的滴血认亲。萨拉·凯恩写下“记住光明且相信光明”的诗行后,却在现实中相悖而去。但其风格化的写作实验,俨然成为剧作家本人践行艺术追求的恒久的墓志铭。 三、萨拉·凯恩的戏剧遗产 (一)萨拉·凯恩于西方戏剧革新的意义 1.重新解构了人性:被誉为英国继莎士比亚与品特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的萨拉·凯恩,在英国戏剧审查制度成为历史名词的时间节点,以其惊世骇俗的戏剧理念,对于西方戏剧乃至世界戏剧的意义而言,具体在于其戏剧作品投射人性深处的拷问与怀疑,依赖其近乎极端的道德勇气,将戏剧艺术鲜少触及的人性深层的隐秘与苟且,揭露的鲜血淋漓。萨拉·凯恩通非理性的场景情节设置,试图拆穿虚妄而空洞的皇帝的新装。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技巧,放大人性本质的异化。萨拉·凯恩以独有的敏感直面冷战终结后,欲望膨胀所引发的战争与杀戮,秉承着与战争同构的艺术感染力,接近灾难,进而解构灾难的基因。这在《摧毁》,《清洗》等不乏争议性作品中都可以觉察到其内心试图将戏剧介入现实的创作动机。而正是这种炽烈的良知,使之作品在表像的毁誉中,达到模拟罪恶,直至消解罪恶的目的。 2.革新了戏剧的舞台呈现:在形式上通过革新拒绝戏剧单一表现形式,摒弃如佐拉式,极度遏制戏剧多元化发展的自然主义创作理念,且与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维系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从而跳脱主流戏剧杜撰的“现实”的象牙塔,以期望达到更为前沿的角度,在艺术手法上,执着创新探索,给戏剧这一流传千年的艺术载体以新的可能性,使作品从存在主义美学的困境,渐次成为后现代空间美学的萌芽。将具象化的角色简化成为符号化的声部,角色在表现形式的变化,更便于直接还原角色深层的理念或情感,彻底异化甚至物化立体的角色,采用抽象化的处理,使观演关系从虚拟的现实,直接跨越成为意识或意志的代言。 3.拓展了戏剧文本的试验性:《4:48精神崩溃》中刻意为之的“似我非我”的模棱两可,即是真切勇敢的再现作者自身现状的表现,作品在纯粹如诗歌般的语境中,无形间打破传统戏剧虚伪凝固的语境,通过诗篇式的笔触,直面自我症结,成为了直面戏剧最终端的挖掘。而同样在这种“似我非我”文本试验中,原本孤立单一的生命经验,拓展成为多数生命个体的共鸣,个体的孤立延展开来,成为上世纪末欧洲人真实心态的另类写照。 新颖的创作思考,怪诞的舞台呈现,以及对于真实戏剧语境的探索,使得萨拉·凯恩虽不算高产,却也意义非凡。态度分明的创作动机揭示了人性深处的野蛮与暴戾,以惊人的道德勇气,直观再现暴力以期唤醒良知。标新立异的戏剧形式,拓宽了新英国乃至西方戏剧的边界与壁垒。利用意识流风格的剧诗,还原这两种艺术体裁的相似性。这些尝试,实际上推动了西方戏剧的革新,也为后世戏剧人提供了参考与指引。 (二)萨拉·凯恩对后续戏剧发展产生的影响 萨拉·凯恩对于后续戏剧发展的影响,是孤独的启迪。她成为那些标榜“先锋“的戏剧人都或多或少无法跳脱的剧作者。无论是在台词风格,舞台呈现,乃至视觉传达上,都不乏“类萨拉·凯恩”的遗韵,但却与萨拉·凯恩的戏剧美学千差万别。 1.萨拉·凯恩身后的西方戏剧:对于西方戏剧而言,萨拉·凯恩所属的直面戏剧流派,上承荒诞派戏剧与后残酷主义戏剧,下启后现代派戏剧,又因打破舞台空间局限的尝试,而间接影响当下如火如荼的当代剧场艺术运动,即所谓“后现代剧场”。《4:48精神崩溃》的空间特征与文本风格,将戏剧打散瓶贴为剧诗,在西方被视为,当代剧场艺术运动的发端。 2.萨拉·凯恩与中国:而在对她不甚了解的国内评论界,仅有五部作品存世的剧作家,使得习惯于叶公好龙的戏剧评论家,似乎找到了人云亦云的借口。国内戏剧论述中,过多相似的论调,即是例证。在现阶段的中国,萨拉·凯恩的戏剧还谈不上继承,处在模仿与试水排演的阶段。这或许是任何西方戏剧进入中国后,所必然经历的过程。从蒙昧到了解,从了解到误解,再到“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舶来品戏剧,自年,所谓的“观念年”开始,西方戏剧便被敢于吃螃蟹的引入者,如此遵循此过程的呈现在公众眼前。 而对于饱受“畸形现实主义戏剧”熏染多年的中国剧作家,敢于效法者更是寥寥无几。值得一提的是,以先锋为戏剧标签的廖一梅,总是给人以眼前一亮般的似曾相识。廖一梅剧作《柔软》中“直播”变性手术的直接仿效《清洗》中外科手术般以独白表现肉体的拆解扭曲的过程。而通过禁忌的方式完成自我期许的相似性心理动机,也可对照为意涵相近的互文。但比较之下,截然不同的是两位剧作家创作心态的天差地别。前者温馨收场,曲终人散的瞬间留下见仁见智的离奇臆想。后者则是,死亡在残缺的肉体与暴力的对峙的间隙如约而至,只留下“爱将战胜一切”的空中楼阁。 在台湾戏剧《致普拉斯》中,萨拉·凯恩的《4:48精神崩溃》的结构再度被借鉴运用,两者同为剧诗,前者无论在剧作技巧,意象传达方面都颇有刻意为之的致敬意味,不同的分水岭在于前者在最终呈现的过程中,采用新浪潮戏剧的标志性用法,技术领域虽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则可理解为剧作者借用一个自尽的剧作家的戏剧骨骼,致敬另一个自尽的诗人。相似的剧诗性特征,使得《致普拉斯》的剧本出版物经改换名称后流传于中国大陆时,也发生了剧评者在专栏文章中将二者牵强对比的旧事。 3.萨拉·凯恩的遇冷现状: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纵使被冠以现象级剧作家的凯恩,也并非是戏剧这门小众艺术中的“显学”。这里有必要引述年年初,来自英国BBC电视第四频道在播放凯恩唯一一部电影剧本《皮肤》之前,所公布的街头调查问卷的结论:谈论萨拉·凯恩作品的人,远比阅读者多,而浅尝辄止的阅读者远比真正研究或排演萨拉·凯恩作品的人多。相信历经岁月沉淀,承袭萨拉·凯恩者,必有来人。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20世纪最后十年颇代表性的小众剧作家,萨拉·凯恩以其独有的艺术感受力和打破藩篱的勇气,呈现给世界戏剧一抹暗淡的亮色,消解叙事的尝试,打破戏剧凝固成冰的传统,风格化的写作试验,如召唤远古酒神祭祀的诗篇,还戏剧以精炼纯粹的本质。其前卫戏剧主题,更使后辈戏剧人在惊恐疏离的戏剧情景中,窥探戏剧之外生活与人性的本相。萨拉·凯恩是戏剧艺术的冒险者,斯人已逝,留下作品却意义深远。她是戏剧与现实的媒介,她将被戏剧人铭记。戏剧逼近现实,即便生活在别处,活生生的现实与形而上的思考同样都是戏剧艺术的给养。时间纵使时常健忘,也仍会记起,曾有一位剧作家,以其短暂的生命历程,为戏剧的长河,留下恒久的遗珠。“请打开帷幕,”这是萨拉·凯恩留给人间最后的句子,她将与戏剧同在。她也必将在未来影响更多的人与戏剧结缘。 参考文献 [1]胡开奇.萨拉·凯恩戏剧集[M].北京:新星出版社,. [2]品特.戏剧舞台[M].上海:译文出版社,. [3]胡开奇.英国当代直面戏剧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5. [4]陈铭顺.萨拉·凯恩的祭祀[J].戏剧文学杂志,.(07). [5]雷厄姆.萨拉·凯恩与极端戏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 [6]桑廷格尔.戏剧的未来[M].北京:商务印书馆,. [7]埃德加.剧作家谈编剧[M].北京:作家出版社,. [8]吉姆谢力.独立的道路[J].北京:作家选刊,. 附录 《渴求》剧本独白节选: 而我要玩捉迷藏把我的衣服给你告诉你我喜欢你的鞋 同你在鲁迪酒吧相见白日闲聊为你打写信件扛箱子嘲笑你的多疑症 给你你不听的磁带看好电影看烂片子抱怨广播节目 你睡着时给你拍照起床给你拿咖啡面包圈酥饼半夜去佛洛轮特喝咖啡 让你偷去我的香烟却永远找不到一根火柴 告诉你昨夜看的电医院你说的笑话我不笑 我早上要你但让你睡一阵子吻你的背抚摸你的肌肤告诉你我是多么爱你的眼睛 坐在门坎上抽烟直到你的邻居回家 坐在门坎上抽烟直到你回家 当你来晚时担忧当你来早时快乐 给你向日葵参加你的晚会跳舞直跳到我两眼发黑 做了错事我后悔你原谅我时快乐 看着你的照片希望我与你永远相知听到 你声音在我耳中感到你肌肤贴着我肌肤 你生气了我害怕你的一只眼睛发红一只眼睛发蓝 你的头发左边倒你的脸蛋亮光光 告诉你你真可爱你焦虑时拥抱你你受伤时支撑你 闻到你时我就想要你摸着你时我就想干你 在你身边时我哭诉不在你身边时我抱怨 口水咂在你奶子上夜里吻得你窒息 你卷了毯子我着凉你不卷毯子我嫌热 你微笑时我柔情你大笑时我动情 不理解你为何以为我拒绝你当我并未拒绝你 不明白你如何会以为我曾拒绝你 不清楚你是谁但仍然接受你还告诉你那被树仙迷惑的林中男孩他从大海彼岸飞来因为他爱你为你写诗 不明白你为何不相信我情深至此我无法言表 想给你买只小猫但我会嫉妒因为它会得到比我更多的 当你该走时让你留在床上当你最后离去时哭得像个婴儿 戒了大麻烟给你买礼物你不要再把它们拿走 求你嫁给我你又不答应但我继续求因为你以为我不真心而我从第一次向你求婚就始终不渝 在城里游荡觉得没有你城是空的 我要你所要的以为我迷失了自己但发觉我与你安然无恙 告诉你我的最坏尽力给你我的最好因为这是你应得的 回答你提问当我不情愿时告知你实情当我要隐瞒时尽量地诚实因为你喜欢 以为全完了但又多坚持了整整十分钟直到你把我抛出你的生活忘了我是谁 拼命接近你因为学着了解你是美的这份努力十分值得 对你说蹩脚的德语对你说更差的希伯来语早晨三点同你做爱 不知怎么不知怎么不知怎么交流某些,我对你的势不可挡的永恒的无法忍受的无条件的全包围的滋润心田的拓展心智的永不停歇的决无止境的爱。 一个坚实的知觉逗留在思绪的黑暗宴会厅的天顶近处而它的地板移动着如同一万只蟑螂当一柱光束射入就像所有意念汇进那瞬间和谐的肉体不再排斥而蟑螂们包孕着一个无人吐露过的真理。 金石,《独立作家》专栏作家。 独立作家 投稿信箱:tanys yah.nt自由写作精神,无所顾忌。来稿请注明“独立作家”字样。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带的中药验方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