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middot凯恩I页

时间:2021-8-1 11:36:3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初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5427197.html

英国皇家剧院的艺术总监伊安·里克森说,“如果你问学生们谁是他们最重要的剧作家,他们的回答是萨拉·凯恩。”

萨拉·凯恩在上海

1

这是一个春天的下午,气温在急遽上升,我即将由故乡鲁镇(那个多年前为鲁迅命名的城镇,至今我羞于用另外一种名字喊它,它太古雅了,太陈旧了)返回上海。在火车站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买到火车票以后,发现离开车还有6个小时的时间。于是,我找了家咖啡馆,坐下来,不知道已经第几回读萨拉·凯恩的《摧毁》(Blastd)、《菲德拉的爱》(Phadra’sLov)、《清洗》(Clansd)、《渴求》(Crav)、《4.48精神崩溃》(4.48Psychosis)。这五部戏剧是她对剧坛的全部奉献。五个剧本,加起来,只有多页,却足以有一个时代那么重。因为她开创了“直面戏剧”,让戏剧血淋淋抵达了人性中的自我和残酷的一面。

萨拉·凯恩(SarahKan,-),英国当代著名戏剧家,是西方“直面戏剧浪潮”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誉为“英国继莎士比亚与品特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

谈论萨拉·凯恩不能回避一个美学的概念,那就是直接面对问题的核心(这些问题可以包括性别、身份、地位的压迫性,包括自身、自我的寻找、确立和撕裂)。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观之,萨拉·凯恩惯常在舞台中设置人物的三重奏和四重奏这种重复效果,目的是为了凸显上述概念,继而来印证这种对上述问题的“执迷不悟”。不同的是,萨拉·凯恩与音乐家和大诗人艾略特不同,她把这种复调和交响演绎成了舞台人物的对话。我又思绪翻滚,走神般想到,人类的审美只是在一、二、三、四之间的秋千上荡漾,三是一个稳固的图形,而四重奏则提供一种外在的结构旋律和音乐的节奏,四个音符交错演绎,不仅丰富了乐感,而且形成一种错综和重复,有利于表现。艾略特参考音乐节奏,晚期诗作《四个四重奏》就是一篇节奏分明的交响乐。同是英国的剧作家萨拉·凯恩的《渴求》本身是向艾略特致敬的戏剧。在解开《渴求》迷宫一样四个人的胡言乱说台词隐含的意义之前,让我们先来看萨拉·凯恩的第一部戏,也是被誉为时代之隐喻的《摧毁》。

《摧毁》(Blastd)剧照

《摧毁》是怎样一个戏剧呢?45岁的报社记者伊安和21岁的凯特,在利兹一家高级酒店的客房里,两者过去是情人,而目前关系已经终止,但是似乎剪不断、理还乱。更有甚者,伊安是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凯特是个心智不是很健全的女人,果然,后来两人的关系变成了施暴者和受虐者的关系,在情欲加兽欲的催化下,凯特遭遇了伊安的强暴;第二场,强奸发生以后,一个荷枪的士兵就侵入了房间,原先线形的戏剧形式被破坏了,剧情在暴力的重压下变形坍塌而被解除了束缚。用萨拉·凯恩生前好友,苏格兰剧作家戴维·格雷戈的话说:“此时的时空间隔浓缩了。”如果说强奸之前世界还有和谐,那么在强暴之后,舞台上就只剩下无理性的战争和野蛮的入侵了。接下来,强暴者伊安成了被士兵强暴的对象,世界像一面镜子,他怎样施与别人,别人照样怎样“回馈”他,不光如此,他的眼珠子也被士兵吃掉了。而野蛮的士兵之所以施暴,是因为过去也有不堪被野蛮入侵和施暴的经历,他的一家也曾遭受凌辱,妻子被敌人强暴,现在,在一种雪耻加上可以瞑目的复仇快感中,他也功成身退般地自杀身亡——似乎是祭奠他的部落或者集体。他的自杀,既有以牙还牙的复仇,又似乎有不堪承受世界杀戮游戏的内心反射吧。士兵自杀后,凯特在外面血腥的战火中抱来一个婴儿。伊安哀求凯特让他了却生命,不成,婴儿死亡,伊安歇斯底里,饥饿之时开始吃婴儿,之后凯特用酒和食物喂温顺的他,凯特和伊安的关系也彻底颠倒了。在《摧毁》里,伊安的强奸可以解读为暴力的隐喻,利兹高级客房里的一对旧情人之间的强奸与外部世界的战争和强暴有着天然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个戏剧舞台上怪诞和暴力血腥的行动,只是一个隐射外部世界越来越黑色暴力的一个象征体而已。

《纽约/伦敦/上海观剧琐记》

濮波著中国戏剧出版社年11月版定价60元

我是在9年初,在上戏的新实验空间看表演系的同学王小璐演《摧毁》的,这个MA学生自导自演的萨拉作品中,舞台被漆成白色,随着士兵的闯入,空旷的舞台展现了伊安的角色转换之后的荒诞,有了贝克特戏剧的韵味。萨拉·凯恩,与比希纳和斯特林堡有着联系,也与莎士比亚戏剧《第十二夜》中莎妹妹寻找失踪的哥哥等情节有了对应……所以,萨拉·凯恩在英国剧坛是一个直蹿入云霄的气流,读她的戏剧,串起的是这些大师们的共同主题,通过文化之根的联系可以看出凯恩的功力。看凯恩的戏,需要一个过滤器,因为在阅读中,黑色夹杂血腥,肉体发出锃亮之光。在一些场景里,肉体横陈(《清洗》),同性恋赤裸裸呈现,生殖器意象和模拟koujiao坦陈(《菲德拉的爱》),这些被一些保守评论家指责为不洁的剧作氤氲,终于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推移会慢慢沉淀,黑色素或者精华素,垃圾或者黄金,区别只在于你对这个世界的观看角度和内心虚拟空间的大小程度了,我想。

2

萨拉·凯恩的戏剧《渴求》则被誉为可以与艾略特《四个四重奏》媲美的作品,在这个美妙的弦乐四重奏中,多声部的演出形态成了向语言探索的一次敬礼。“这是关于欲望的声音,却以四个年龄不同的人物演绎出来”。戏剧分为四个声部,由A、B、M和C来代表。台词中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有支离破碎的暗示性叙述。各个声部描绘了他们的欲望,回忆他们昔日的失落,质疑他们心理创伤中的未来。同《清洗》一样,全剧探求的是暴力和爱情对人类整体自我的影响,落笔于爱的多种形式:原始的性爱、母爱和虐爱。但与《清洗》不同的是,随着人物界线的彻底消失,“凯恩的想象由具象升华到文本的愉悦,《渴求》几乎能令你体验到作品中狂喜的宣泄”(苏格兰剧作家戴维·格雷戈语)。

《渴求》(Crav)剧照

该剧可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解读,两对夫妇的叙述,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或者甚至是从未相遇的四个人相互重叠的情感。无可置疑的是剧中探索的激情不仅锐利凄厉而且荒诞幽默。也可以这样解读,一位老人,施虐者,迷恋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孩。而这女孩无法回应他,因为自己受凌辱的过去。同时一位妇女试图引诱一位年轻的男子,因为她希望这位男子能成为她拼命想要的孩子的爸爸。按此推算,A代表施虐者,B代表年轻男人,C为女孩而M为母亲。一系列的欲望是那么的不同凡响。这些欲望是如此真切。如我们从A发出的声音中可以探索到他代表的人物角色之自我的昭示——

而我要玩捉迷藏把我的衣服给你告诉你我喜欢你的鞋坐在门阶上你在洗澡按摩你的脖子吻你的脚握着你的手去外面吃饭不计较你吃了我的饭菜同你在鲁迪酒吧相见白日闲聊为你打写信件扛箱子嘲笑你的多疑症给你你不听的磁带看好电影看烂片子抱怨广播节目你睡着时给你拍照起床给你拿咖啡面包圈酥饼半夜去弗洛伦特喝咖啡让你偷去我的香烟却永远找不到一根火柴告诉你昨夜看的电医院你说的笑话我不笑我早上要你但让你睡一阵子吻你的背抚摸你的肌肤告诉你我是多么爱你的眼睛你的嘴唇你的脖子你的……a

戏剧最动人的是歧义。正像这个戏剧开放式的结尾和解读,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读。台词精彩纷呈。我们把它设定在A、C是一对关系,M、B是另一对。这样,就形成了形式与本质的背离和错乱。如我们知道作为对话者A、C之间和M、B之间是沟通的,而A、C与M和B则是封闭的,这是关系的实质。但是在舞台上这样的关系则在C、M、B、A的人物出场秩序或者自然的椅子摆放中“不断被打乱”,于是我们在这个解读空间里实际读到的是一对男女在交流中不断被另一对男女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往事、感慨、情感所印证或者反讽、重叠或者孤傲……在情感体验上具有了交响乐般的效果——

M:你住过院吗?

A:到处疼痛。

C:我需要一个奇迹来拯救我。

M:为什么?

A:精神错乱。

C:厌食。贪食。

B:管它呢。

C:不。

M:从不。

C:对不起。

A:真理是简单的。

C:我邪恶,我残缺,没人能救我。

A:死亡是一项选择。

B:我厌恶我自己。

C:忧郁是不够的。彻底的精神崩溃是让所有

人失望的底线。

A:懦夫的一条出路。

3

几乎在萨拉·凯恩的所有这五个戏剧中,爱的强烈和不得之后的疯狂是致命的。在《菲德拉的爱》的菲德拉,还是在《清洗》中寻找哥哥爱上哥哥乃至要变性成为哥哥的格雷斯,以及《渴求》中“爱上了一个不存在的人”b的虚无和悲剧况味,都是世界末日图景的一部分。萨拉·凯恩的时间是灰暗的,因为敏感和超人的天赋,所以才会具有隐喻一个时代的才华。她的《摧毁》在演出之际就被誉为可以与《愤怒的回顾》一样经典、宣告一个戏剧时代来临的戏剧。

《菲德拉的爱》(Phadra’sLov)剧照

极端的格雷斯,在乱伦之爱中疯狂地爱着失踪的哥哥,为了得到他不惜以自己身体的牺牲作为代价,她自愿在一个封闭的集中营里实施变性手术。廷克是集中营的首领,他实施肉体被切割的手术。格雷斯的四肢被剥离,生殖器被移植,到了戏剧的最后,格雷斯的性别特征被彻底置换。女人成了男人。这本身又是有血淋淋的通过身体展现一种女性意识的自我醒悟了。是的,爱改变了性的取向,在萨拉·凯恩的这部四个空间组成的戏剧里,变性是爱的表白。罗德爱上卡尔,但是当他得知他将被投入监狱的日子之漫长以后,他毅然自杀了。这在历史上是有真人背景的。无论是格雷斯还是罗德,他们都是因为得不到的爱走向了极端。到了最后,格雷斯的人物和哥哥格雷厄姆的重合了,萨拉凯恩用了一个“/”符号来表示她设置的这个史无前列的人物变性手术加上灵魂和肉体的置换。这个手术是在集中营——乌托邦里发生的,当然也是一种极端的性意识的隐喻了。但我要说的是,把寻找哥哥爱上哥哥乃至要变身为哥哥的格雷斯这个人物,与萨拉·凯恩自己的女性本体意识的成熟和对自己的背叛有着深刻的联系。在戏剧历史上,这样的戏剧情景设置是开创性的。最后的合二为一代表着爱的成功,也强烈暗示着牺牲自己可以成全真实的爱情,残酷可以换来干净(清洗的一层隐喻之一)。这是我的揣摩了,萨拉·凯恩曾经的室友格雷戈没有在这本书简短的导言中详尽这位天才剧作家的原始设想,但或许也是没有必要获悉得这么详细的。因为这个怪诞的戏剧情景的设置本身就是萨拉·凯恩牌的,独一无二。所以要去对比和过多地研究档案倒成了一种与原著背离的行为。

《清洗》(Clansd)剧照

萨拉·凯恩的生命在一次忧郁症的发作之后陨落。她自杀的方式采用得那么高妙和怪诞,医院的看护不注意的时候,在卫生间用一根鞋带解决了自己痛苦、悖论和分裂的生命,她自杀时候只有28岁。通过这种方式,萨拉·凯恩清洗了自己的灵魂之罪了吗?

4

凯恩最后一个戏《4.48精神崩溃》在0年6月上演于皇家宫廷伍德剧院楼上剧场,导演是麦克唐纳,虽然剧作里只有一个角色,但导演把它处理成了三个角色: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三个声音,代表了一个人的受害者/迫害者/旁观者的分裂。一个催化了全剧的分裂。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则有:年李莎导演的北京蓬蒿剧场演出版,而上海的演出版本是年美国人德米特里·特罗扬诺夫斯基(DmitryTroyanovsky)导演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版,以及几乎在同时上演的曹菁导演的天津纺机都市广场派现场演出版。在这么多的演出中,我有幸看的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的德米特里·特罗扬诺夫斯基导演版。

《4.48精神崩溃》(4.48Psychosis)上话版海报

从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到上海戏剧学院的新实验空间,再到上海话剧中心,萨拉·凯恩的《4.48精神崩溃》从伦敦走到上海用了15年。不过,15年也不迟,弹指一挥间,万物都会灰飞烟灭。我在年的初夏终于完成一次对萨拉·凯恩的缅怀仪式,内心无比愉快。

5

从最后一部作品《4.48精神崩溃》,回读她的前四部作品,读者观众不免领悟凯恩一脉相承的一种意识:那就是对自我无限的探究。到底人的自我是什么,女性的自我是什么?我们看见了伊安角色的置换,看见了菲德拉为爱疯狂的女性意识的张扬和蜕变、也看到了格雷斯为了爱哥哥而不惜自己的肉体,用变性手术来实现身体和灵魂的合二为一,这其实都是一场女性出发的对性之烟花飞舞或者沧桑沉浮的一种具象投射。不是吗,爱本来是触摸不到的,但是凯恩把它转换成了行为和舞台具象(意象),吃婴、吃眼珠、强奸、变性、在眼睛里注射毒品、切割四肢、切割身体、强奸少女……这些暴力和性的材料被当作一种道具的时候,萨拉·凯恩的巨大社会影响也就不邀而至了。于是我在想,她笔下的三种人物总是被包容在一个个体之中,其实是表现了一种人整体类经验之中真诚的、激情的人性个体的痛苦经验。

战争、杀戮、强暴、血腥、为爱而死、为得不到的爱而死,为未曾存在过的爱的幻影而死……这些是萨拉·凯恩的全部,又不是全部。这源于萨拉·凯恩的非凡的具有把一个时代或者女性深层意识转化为具象的艺术才华,也包含在她在才华横溢的剧作台词设计中对语言悖论和歧义的抵达。在这出萨拉·凯恩最后的戏剧中,虽然表现的是一个女性在面对死亡前各种疯狂意识的张扬,是一个生命体遇到死亡激流时候的奔突和恣肆汪洋人(诚然我理解她的初衷),但是我读它的时候,还是完全被它复调的、三元的、疯狂的形式感染了——

我感受到你的痛苦但我不能把你的生命攥在我手中……

我唯一知晓的/是大雪/和黑色的绝望……

请勿将我切开寻找我的死因/我将告诉你我如何死去……我为那无所谓的人而死/我为那不知晓的人而死/你把我击碎/说吧/说吧/说吧/不胜枚举的错失/别看我/我最后的抵御/无人开口/制约我/见证我/注视我/爱我/我最后的屈从/最后的覆灭……

6

在《4.48精神崩溃》之后,我们再也读不到这位天才英伦剧作家的文字了,因为她在某一天戛然停止了这个“舞台上制造性迷幻、血腥和暴力”的游戏。也许是她的世界因为过早瞥见了生命的本质而凋零,因为上帝的一个不慎的手势,让一个本来可以一生写作剧本的天才看到了太多的超过“世俗视像”范围的景象,于是死亡便也过早地来光顾了。

看了萨拉·凯恩的《渴求》,再看英国直面戏剧剧作家安东尼·尼尔逊、帕特里克·马勃、马丁·麦克多纳的剧作,就有了时光重叠和倒影的感觉。这是直面戏剧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种清醒剂。正是直面和赤裸裸,让当代的戏剧如此动人。因此,萨拉·凯恩心中一直住着三个人,那就是伊安所担当的那三个角色。这三个角色和她自己的肉体,住在一起,容纳在一个世俗的躯体里,那便有了整天不息的交响。这个交响乐就是萨拉·凯恩的全部内心密码。所以,我又要信口开河,说萨拉·凯恩演绎的不是三角恋,她与魔鬼、上帝在谈的是一场四角恋。

可是,萨拉·凯恩毕竟不会谈四角恋,虽然她会写《渴求》一样的四重奏。一个单纯的灵魂,演奏出了复杂的另类戏剧。用自杀和忧郁,一次次抗忧郁病症的治疗,以及一次次对自己的对抗和反对,医院卫生间自杀,用向上帝的忠诚还给了自己的清白。这就是萨拉·凯恩。这个丧失肉体的清白之躯对她如此重要!

本文原题《萨拉·凯恩在上海》,标题为编者后加

本期编辑:王松林

推荐阅读:

《爱德华·阿尔比戏剧研究》35.00

《莎士比亚告诉你爱情是什么》28.00

《我们时代的镜像》68.00

《张艺谋电影研究》48.00

《邂逅康铎》42.00

《寻找多数: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戏剧批评》30.00

《文化精神与电影诗意》30.00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jbjc/10891.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