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作家,想通过风云人物的生日为线 事迹为珠 串起华夏千年历史 前后相叠,试图连绵破碎历史 此举一出,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但很快就有人发现 千年历史的光辉代表里 一位女性都没有 集体失声,有气无力的感觉,不只是古代女性专属。当这种感觉的积累成疾病,在古代中医里,就叫做“梅核气”。在现代医学,它有另一个名字:“咽炎”。 中医讲的“梅核气”,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平时总觉咽喉不利,隐隐然有个什么东西,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古人的说法是“咽中如有炙脔”。炙脔(zhìluán),就是烤肉块,很形象。 今天,我们知道,这种情况在西医属于“慢性咽炎”。实际上,梅核气和慢性咽炎,两个概念有小大之别,梅核气是慢性咽炎的一种类型。 梅核气的出现,首先离不开痰。有过这种体验的朋友,都深有体会,那种粘滞不爽,上下不得,分明就是痰的感觉。那么,痰如何跑到咽喉深处的呢? 有梅核气的人,常见两个特点:一是脾胃不太好,二是时常有肝郁。脾胃不好,可以是食欲不佳,饮食无味;也可以是胃胀胃堵,气不下行;还可能是胃里隐隐作痛,或逢凉遇辣即疼。 肝郁时,人往往遇事即瞻前顾后,无事也思虑不止,焦虑烦躁,郁郁寡欢,抱怨连连,似乎整个世界都对自己有亏欠;对外界事物反应过于敏感,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接收能力超强,满满的负能量。脾胃不足,直接影响运化能力,是产生痰的基本条件。 古籍记载可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经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千金方》:妇人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脔,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方。 半夏(一升)浓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不瘥频服。一方无苏叶生姜治妇人气方。 观两部经典对于梅核气的论断,辨证要点可归纳为咽部异物感,胸满,心下坚,妇人。 咽部异物感好理解,咽中好像有梅核,好像多了一块肉,吞不下吐不出。 胸满,心下坚指的是胸部满闷不适,触诊剑突肋骨下压力大有抵抗。 妇人如何理解为辨证要点?在古代人心中对妇人有偏见,所以这里的妇人可以看成气郁之人。姑且不论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压迫,其实这个病不是只有妇人才得,男子亦有,所谓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性格敏感多疑,生闷气,情志遭遇挫折后都容易出现。 不论古籍还是当代医学实践,对于梅核气来说,半夏都是治疗方剂的主角,通过对身心的调理,让无形的梅核消失在咽喉之中。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梅核气的名方,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下它的方解(注:梅核气是咽炎里面气郁痰阻型的,半夏厚朴汤主要治疗这型效果好,对于一些其他的还要辨证论治。) 半夏降逆化痰,生姜和中化逆,辛开苦降共奏化痰之功,茯苓健脾渗湿,厚朴苏叶行气降气。五药共解痰郁气阻之证。半夏厚朴汤若想用得好,半夏量应大一些,口服须少量多次。 半夏厚朴汤属辛温剂,用于痰凝气滞尚未化热为佳,如有咽部红肿等化热之象,可配伍麦冬连翘瓜蒌桔梗杏仁等酌情加减。半夏厚朴汤常用于治疗癔症,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咽部易感症,慢性支气管炎,食管痉挛等气滞痰阻者。 半夏效果虽好,但如何配比,怎样搭配,还是需要一人而异,千人千面。切勿想当然的自我调理,一定要在医嘱下治疗,才更能事半功倍~ 好医,好药,好服务 孔医堂,一心为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