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东西摆放不整齐,就觉得不舒服,是强迫

时间:2022-5-31 19:20:0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07/4442971.html
“看到手机上的红点(未读信息),必须要点开,不然看着难受。”“出门时总要反反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不然就觉得心里不踏实。”“家里的东西必须分类摆放整齐,不然就觉得不舒服。”如果你也有过以上情况,说明你对强迫行为已经有所觉察,而且对于强迫症或多或少有些认识,不过可能不那么明确。小编将从几个维度和你分享:到底什么算是强迫症,强迫症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强迫症,以及如果有强迫症该如何应对。

01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全名: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是一种焦虑障碍,以反复持久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强迫行为等,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精神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经研究发现,女性的强迫症患病率高于男性,多在童年或成年早期起病。患者深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但是自己却无法控制,因此感到焦虑和痛苦,影响生活质量。

02

强迫症的表现是什么?

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首先,强迫思维的本质是一些反复的、不请自来且无法控制的侵入式想法或者冲动。而这些思维往往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或者痛苦,当患者越想努力摆脱,这些想法或者冲动就会变得越强烈。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抑制或者摆脱这些想法,而重复做出的行为(例如:反复洗手、排序、核对等)或者精神活动(例如:不停重复一个语句或者念头)。比如,电影《温暖的抱抱》的场景中,常远饰演的鲍抱每天都要不停地清洁、整理,他的房间必须一尘不染,所有东西必须摆放整齐,每天制定的计划都精确到秒,而且不能被打乱。如果别人稍微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就难以忍受。他的这些重复行为和精神活动,目的是为了防止或减少焦虑、痛苦,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和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和精神活动,缺乏与现实的连接,并且明显是过度的。因此,要判断自己的行为(比如频繁洗手、整理物品),算不算是强迫症,关键在于它们对你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程度。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行为,都是相对耗时的,且常常会引起痛苦的感觉,同时也会对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影响和损害。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担忧大多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及精力,更不会带来强烈的痛苦感,所以这些都不会被归为强迫症的范畴。举个例子,如果出于对疫情的担心,洗手时会比往常更仔细,时间更久一点,这并不算强迫症。但是如果在洗手时有自己的特定步骤,比如重复洗了多次后,还觉得没洗干净,或者花费了自己大量时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那就很有可能是强迫症了。

03

为什么会得强迫症?

导致强迫症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生理、心理、遗传、环境因素等都可能是诱因。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分追求完美、内向、做事有条理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症。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对自我的严格要求,都是强迫症的潜在因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讲,是“本我”受到“超我”的打压而产生的能量无法排解,最终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形式表达,所以患者大多数的性格都是倾向完美主义,多疑、敏感,遇到事情容易钻牛角尖。从更大层面来说,强迫症患者是对自我的不接受,意味着内心有一个批判性的声音,这个声音不断地评价着、挑剔着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比如,《温暖的抱抱》里面的鲍抱表现出来的强迫行为和思维,是因为他的父母有严重“洁癖”的思维。鲍抱的父母从来都没有抱过他,而且总在说“皮肤表面有很多细菌,我们抱在一起不卫生”。父母对他不干净、不整洁的批判声音,始终在他耳畔响起。父亲的意外去世,带给小鲍抱极大的心理创伤。长大后的他潜意识认为只有更努力、严谨的清洁和整理,才能让自己摆脱内心的对自己批判的声音,使得生活变得更加孤独和痛苦。

04

如果有强迫症该如何应对?

当代社会有强迫症倾向的人不在少数,但大多数都只存在强迫行为的其中一个或者几个简单问题,生活工作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通过自我心理疏导、和家人朋友倾诉可逐渐缓解。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1.不要过分在乎自我形象,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如:别人会怎么看我等问题。2.学会顺其自然,学会接纳他人,不要钻牛角尖,学会适应环境而不要刻意改变环境。3.做任何事情要抱着一种欣赏、感受、体验,带着快乐的心情和热情,学会享受过程,不过分看重结果?。4.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所患疾病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对现实状况有正确客观的判断,丢掉精神包袱以减轻不安全感。5.如果你身边或你的家人确诊有强迫症,作为家人、朋友的你,对患者既不姑息迁就,也不矫枉过正,鼓励患者积极从事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其逐渐从强迫的境地中解脱出来。如果你的强迫症状比较严重,而且长期出现,明显地影响到了你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到周围的人,那么就要寻求医生的帮助。承受强迫症是非常痛苦的,勇敢面对问题,寻求专业帮助,要相信最终强迫症是可以治愈并康复的!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更正,我们对中文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

往期推荐

失眠了?别着急,一招让你和失眠说再见!

孩子总上蹿下跳、又吵又闹,还打不得骂不得,究竟该怎么办?

社交牛逼症,是所有社恐人的向往?点击订阅号获得更多资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jbjc/122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