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杨广对儒圣王劭的去世并不十分重视,因为交替的工作很快完成了,新任的儒圣崔君肃也递交了王劭最后的报告。 一切都在谨慎地计算之中。 预言中的“唐”,已经在关中出现了。 扶风的人唐弼聚集了一群人进行叛乱,并立李弘为皇帝,唐弼自己则自称唐王。尽管时间上没那么准确,但总体而言,也符合天官团的预言。 而过世的王劭终于算出了李代桃僵之计,交由新一代儒圣崔君肃。 王劭的计划是:以隋之李唐,接引唐虞之气,续大隋于千秋万世! “不要在朕面前弄些玄虚的事情,直接告诉朕该怎么做就好了。”杨广忙于处理天下事,虽然他关心大隋的国运,但每次听到这些儒生高来高去的言论还是让他头痛。 崔君肃忙回道:“先圣的意思是,请唐国公李渊平定这次的唐乱!” 杨广一愣,儒家花了这么久的时间、动用了这么多的资源,最终就搞出了个这么简单的解决方案? “这有何难?李渊正在弘化地区镇守,只要朕将陇西总管一职交给他,大隋天下就会太平了,是吗?" 崔君肃答道:"正是如此。" 儒家自然不会将真正的计划交给杨广。崔君肃手中还握有几个关键。 儒释道三教都知道唐朝即将取大隋而兴盛,但要加速唐虞之亡、大唐之兴还有一个关键:秦! 在上古时代,秦朝的两个始祖“益”与“禹”因为一起治理水患,而继承了天下。在禹即将退位时,本应按照传统将大位禅位给益……就让这些往事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吧。 崔君肃所追求的,只是在西方引诱出唐和秦,并将它们消灭,这样“东方重启夏后”自然就能达成。 在算计方面,崔君肃无疑是个高手。只可惜他对于人性的把握力太弱。他忘记了,狗急还会跳墙,穷鼠也能噬猫。他忘记了那位看似被掌控在手中的傀儡皇帝杨广,实际上是一个多疑的人!他更忽略了杨广身边的黄门侍郎裴矩! 裴矩默默无闻、低调行事了数十年,裴矩在崔君肃眼中,只是一个儒家下层弟子,负责传递消息的角色。然而,崔君肃却不知道先圣王劭将裴矩视为自己的知己。 王劭曾经告知裴矩,如果他未能完成心愿而英年早逝,那必然代表着儒家内部的分裂。他请求裴矩抛开儒家,去完成自己的志向。 所以,裴矩对儒家的一切算计了如指掌! 尽管清河崔氏之前对儒圣王劭隐瞒了他们进行"立窦建夏"计划的事情,但裴矩作为杨广身边的大臣,崔氏搞的小动作瞒不过他的眼睛。 裴矩阅览了所有皇帝可以看到的报告。 裴矩广博的知识,涵盖了天文地理,熟悉古今各家的著作。当他看到崔氏的《清河剿贼表》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图。他马上建议杨广调动兵马,先平定江东地区。 夏禹终结于会稽,作为夏朝的命运之子,绝不能越过长江!在各地叛乱肆虐之际,先稳定江东地区,即使儒家落入清河崔氏之手,裴矩也能争取更多时间。 同样地,在裴矩的建议下,杨广确实派发了诏书,命令唐国公李渊负责平定陇西的乱局。然而,前提是李渊必须亲自前往河北,向杨广述职。 李渊今年已经五十岁了。这个年纪在大隋的重臣和将领中,还算是年轻的。 李渊的父亲本是前朝后周唐国公,英年早逝,七岁的李渊继承了唐国公爵位。然而,随着后周的禅让,让这个年轻且没有势力的唐国公也跟着被废黜了。 幸运的是,李渊的母亲是大隋皇后独孤氏的姐妹。正因如此,十七岁的李渊才得以进入大隋皇宫,担任禁卫。在独孤皇后的亲信引荐下,李渊也卷入了大隋皇太子的争夺之中。 争夺皇上的认可,争夺群臣的支持,争夺天命的归属。李渊其实对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谋并不完全了解。但他知道,只有重新成为权贵,才能和大隋的国运捆绑在一起。 在开皇十六年,一心向上爬的李渊终于成功地恢复了唐国公的爵位。 那时,还只是晋王的杨广正刚刚展开篡位行动。 李渊对于杨广这位表弟的为人了解甚深。 每次杨广进宫拜见独孤皇后,以及离开后与李渊等弟兄饮宴,或与楚公杨素议事,杨广都是判若两人。 说实话,李渊自己也分不清楚哪个杨广的真实面目。但他敢断言,杨广并非一个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杨玄感之乱后,李渊得知杨广与他的天官团已经到达某个关键时刻,暂时不会回到首都大兴。于是,李渊决定让长子李建成带领家人离开大兴,自己则带着次子世民和三子玄霸前往陇西任职。 对于天命的事情,李渊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但他坚信其中的真实性。 李世民和李玄霸比李建成小将近十岁。 李渊本以为自己一生只会有建成这一个儿子。复位为唐国公是个意外,随之而来的双胞胎的降生更让李渊惊喜。 双胞胎出生时,李渊正在外征战。回来后才得知,有仆人目睹双龙在门外嬉戏,随后便不见了,而夫人则诞下了两个儿子。 这对双胞胎兄弟的相貌极为相似,连李渊这个当父亲的常常分辨不清哪个是哪个。 夫人窦氏则言:“老二聪睿而寡言,老三机警而好辩。只要随便问他俩一个问题,长幼立判。” 不过这对双生兄弟很快就知道,大家都已经熟悉了区分他们的方法。 有时,老二会故意抢先回答,让三弟保持沉默。每次只要看到家人弄错谁是谁,两兄弟就会开心得不得了。 年长为嫡子,分外持重的李建成,相当不喜欢这对顽皮的双生子。 母亲窦氏熟读史书,对于兄弟阋墙之事,也多有所闻,所以更要求双生子习练武艺,以便将来尽到拱卫家族之责。 没想到一修习弓马刀枪,两人的区别更明显了。老二不善骑马弄枪,老三则是无一不精不通。 虽说窦氏仍是担心,这机灵古怪的两个小子又是故意为之,但李渊却认为大业之世,文有文长,武有武行。两子只要能各司其职,互相扶持,不分长幼也不是什么要紧事。 故为次子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 三子则名玄霸,是“玄谈称雄,武艺称霸”。 每个人都能看出,李渊对李玄霸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随着分别的时刻到来,两个兄弟的人生也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