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如何治疗学生的文风浮躁症

时间:2022-6-30 14:39:44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m.39.net/pf/a_7232741.html

以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王涛老师提出的“三元方法论”为核心,针对本系列教程,现面向全国高中学校组织深度教研共同体。以学科专家内部教学指导、内部资料共享、内部互动教研的形式,开展直接服务高中写作教学的大型公益活动。

如何治疗学生的文风浮躁症

乔国华作

说到部编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在部编版教材里选择了张岱年先生的《修辞立其诚》一文,足见教材编写组对“修辞立其诚”问题的强调与重视。为何要强调“修辞立其诚”,因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文字浮华,藻饰成风,修辞已经不“诚”到了极点。

翻看学生作文,我们会发现排比处处是,比喻漫天飞。短短八百字作文中,修辞手法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恨不得句句是比喻,字字有修辞。水平高的自己写,水平低的用平时积累的名人名言,锦句华章来凑。更有甚者,用文言词汇冒充修辞,用“吾辈”代替我们,用“之乎者也”代替因为但是,明明是现代人却非要拿腔拿调地学一幅“五四腔”,营造出一种半文半白的文体风格,自以为古色古香,殊不知现代文中夹带文言在高考作文评价标准被视为“书面语言不纯熟的表现”,非但不加分还要被扣分。

这样一篇文章读下来,反复沉浸在“比喻之山”“排比之海”中,被学生“琳琅满目”的修辞手法搞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北。但是仔细一品往往会发现,在修辞的华丽皮囊之下,内容却空无一物,学生忙于把A比作B,B比作C,C比作D……但是A究竟是什么,却是语焉不详。

这样写如果是写诗歌、散文、小说这样的文学性比较强的文体,尚且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是写议论文这样说理性比较强的文体,则是南辕北辙、大错特错。要知道,议论文追求的是说理的明晰性,而明晰性往往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这样严密的演绎逻辑来展现,而非通过各类修辞手法来矫饰、藻饰。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议论文之中不应该出现修辞,好的修辞手法的确能够达到增强文章说服力、感染力,促进说理的效果。我们也不应该矫枉过正,排斥修辞,一味枯燥说理。

但是,究竟什么是好的修辞,什么是不好的修辞,需要确立一个标准,这样学生在学习修辞的时候也能学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为对学生来说,过度使用修辞会被说成文风浮华,完全不使用修辞又会被说成语言太过平实,缺乏文学性。对于我们两难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同样两难。

那么如何确立标准呢?部编版教材已经给出了原则性的答案:“修辞立其诚”。

“修辞立其诚”这一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翻译过来就是:“君子致力于培育品德,增进学业。以忠信来培养品德,以修饰言辞来建立诚信,这是操持自己事业的立足点。”

可见,修辞的目的是什么孔子说得很清楚,就是为了建立诚信。何谓议论文的诚信?就是文章修辞要服从于内容的真实。也就是说,修辞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如果有利于内容的表达,则是好的修辞,反之就是不好的修辞。

为什么孔子会强调“修辞立其诚”呢?这要回溯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之中寻找答案。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是一个辩论的时代。面对社会的变革,针对现实的问题或虚幻的理想,新兴的士阶层或著书立说,或授徒讲学,或彼此辩难,不断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辩论的过程中,有些“士”恪守“立其诚”的原则,如儒家、道家、法家等派,追求内容与语言的统一,讲究慎言慎行;有些“士”就放弃了“立其诚”的原则,如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派,放弃了语言与内容的统一,自以为只要摇唇鼓噪,口若悬河,滥用修辞,就可以颠倒黑白,不辨真伪。

在这样一个普遍价值被质疑,而修辞语言又成为质疑的背后推手帮凶的时代,强调“修辞立其诚”,既重要又迫切,于是孔子大声疾呼,最终成为了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一脉相传亘古不变的精神,中国文论之后讲的“不以文害质”,同样在阐释这个道理。

但是,在现在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之中,“文害质”“不立其诚”的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轻者在文章中通过修辞掩饰自己内容的空洞,妄图通过华美的词句骗取高分;重者干脆在文章中通过修辞颠倒黑白把水搅浑,仿佛不用思考立论是否深刻,逻辑是否严谨,只要在修辞的“障眼法”之下,同样可以写就一篇“言之凿凿”的议论文。

这种文风不仅仅危害于高考,同样流毒于社会。想想现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跪求体”“哭晕体”“震惊体”,本质上讲,不同样是修辞“不立其诚”的后果吗?如果学生在学作文的时候就修辞“不立其诚”,那么日后走上社会,写出这种通过颠倒是非博人眼球的夸饰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我想,一切都需要回到“修辞立其诚”的这个原则之上来。

想要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写作中贯彻“修辞立其诚”的原则的老师,赶快扫码进群参与讨论吧~

若扫码失败,可添加下方左老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1237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