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双相可能像抑郁症一样,成为社会健康

时间:2022-11-30 21:34:3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4分钟

我们上周推出了一篇文章,分析了为什么现在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越来越多。简单来说,这与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扩大化、“过度诊断”以及时代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有关系。

有些人担心:如果青少年双相障碍确诊率不断升高,这个疾病会不会像抑郁症一样,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呢?

我认为很有可能会。现在学生群体的精神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年,国家卫健委要求各高中、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

而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有部分症状是相似的,所以,校园抑郁症筛查不但会筛查出抑郁症患者,也会筛查出很多双相障碍患者。这也是青少年双相障碍确诊率增高的原因之一。

那如果青少年双相障碍真的演变成社会问题,会对患者、家属带来哪些影响?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双相障碍比抑郁症要严重得多得多。主流精神科认为双相障碍属于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难以治愈,需要终身服药,遗传度还高达80%。虽然我们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但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是这么讲的。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为了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防治和管理能力,相关卫生部门应为患者建档,提供随访等。所以很多青少年患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后,会被上报到政府部门的相关系统。

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层面来看,这个规定是为了防止患者病情严重时,对社会造成一些安全隐患,也是为了给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福利。因为很多双相障碍患者没有抓住最佳的康复时机,需长期服药,购买药物、照料患者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就成了不小的负担。

上报系统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可能会对有需要的患者家庭提供更高比例的药物报销,大大降低患者治病的经济成本。而且,街道人员和社工可以适当提供照料和社会功能康复上的协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规定可能会让患者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泄露了,被政府部门“严密监控”了,从而增大了病耻感和心理压力。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青少年患者,他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后没几天,就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的电话,问了他很多关于疾病的信息。他一下子非常震惊,然后愤怒,认为精神科医生泄露了自己的隐私,甚至以为自己的邻居、老师、同学都知道自己得病了。

他对精神科大夫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不愿意再去就医。有些敏感多疑、伴有偏执型人格改变的患者,医院去指责、攻击大夫,引发严重的医患矛盾。

所以,当社会上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双相障碍是“重性精神疾病”(被简称“重性精神病”)时,很容易导致双相患者被歧视,甚至被污名化。

比如患者会在学校遭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嘲笑,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有的学校因为担心双相障碍患者会在校内出现攻击别人、自杀自伤的行为,软硬兼施地要求患者休学等等。

而且,有部分双相障碍患者因为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非常多,当他们的大量创伤被激活时,情绪会非常激动,显得非常暴躁,甚至有可能会伤人毁物。

我们从多学科诊疗角度(MDT)来看,并不认为这部分患者是典型的双相障碍,更有可能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这个在临床上仍有争议。但他们那种暴躁的、狂怒的、咄咄逼人的表现,如果发生在公众场合的话,确实会令人感到害怕、甚至厌恶,甚至受到人们的指责。

比如年,国航员工牛女士在飞机上情绪激动地斥责乘客,态度和用词都比较激烈,还自称是“国航监督员”。事发经过的视频被发上网后,很多网友表示难以理解,指责牛女士太过分。

后来新闻报道称,牛女士患有精神疾病,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很多网友开始质疑:“重性精神病”患者可以随意乘坐飞机吗?会不会造成安全隐患?

类似的新闻事件加深了大众对双相障碍的误解与恐惧,导致了双相障碍严重被“污名化”。这样的舆论攻击对双相障碍患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心理打击,不仅增加其病耻感,还可能会令其病情急速恶化,他们甚至可能想到自杀,发生悲剧。

当然,如果双相障碍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也不全是坏事。从积极的角度看,这能引起越来越多人对这个疾病的重视和预防,引起父母们对孩子精神心理健康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125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