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甄子丹苏东坡曹操这些故事中蕴含

时间:2025/6/25 19:44:5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新一季的《奇葩说》请了在网上被人贴各种标签的甄子丹,有人说他炫耀自己的武技,有人说他拍戏时过于逼真,有人说他不会保护对手,还曾曝出在电影《杀破狼》中,踢断吴京肋骨事件。在节目中,甄子丹一一做了回应,其实都是拍戏,为塑造角色,不存在伤害对方的行为,而与吴京对手戏时打断的棍子,只是专业道具,一碰就断。刚才那些贴标签的人就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对甄子丹产生了晕轮效应。

那么,今天给大家好好讲讲什么是晕轮效应,和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误区,在大家有了相应概念后,文章最后会详细介绍一下该如何避免产生晕轮效应。

第一部分到底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年提出的。他认为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这就好象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我们先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验来更好的理解晕轮效应。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谈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第二部分晕轮效应带来哪些误解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依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晕轮效应产生误区的具体表现有一下三方面:

1.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2.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3.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表象必然会伴随另一种特征。

第三部分应该如何避免晕轮效应

那我们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避免晕轮效应所带来的误解:

01.注意“投射倾向”

“投射倾向”就是把自己的某些心理特点附加给对方的现象。一次苏东坡和金山寺的佛印大师在一起,苏东坡问性格憨厚一些的佛印大师:“禅师,你看我的坐姿如何?”禅师答道:“很好,像一尊庄严的佛像。”苏东坡听了满心舒畅。佛印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的坐姿又如何呢?”苏东坡嘲弄禅师道:“像一堆牛屎!”禅师听了也显得很高兴。苏东坡自以为占了便宜,高高兴兴地回家告诉了妹妹,殊不料,冰雪聪明的苏小妹正色道:“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禅师心中像佛,所以他看你像佛,而你心中如牛屎,是以你看禅师才像牛屎。”苏东坡哑然。

投射倾向表明,人对他人的知觉包含着自己的东西,人在反映别人的时候常常也在反映着自己、而这种反映又往往是不自觉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投射倾向”不加注意,没有清醒地、理智地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就很可能制造出晕轮效应,出现各种偏见。

02.注意“第一印象”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后所形成的直观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印效应,我们之前也有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点击链接查看(短短5分钟的面试,毕业生如何利用首印效应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印象)。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是深受晕轮效应所害。

由于它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因而往往比较深刻。如果第一印象好,就会给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必要的。但初次接触所提供给你的判断材料不仅十分有限,而且往往是比较外在的,往往还具有一定的虚假性。这就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温床”了。因此,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对待第一印象。

03.注意“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就是所谓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生活中也不乏刻板印象的例子,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女性是依赖性强的、温柔的、软弱的;女生玩洋娃娃、男生玩玩具枪;老年人才喝茶,年轻人爱喝咖啡;坐在咖啡店里喝咖啡比坐在茶馆里面喝茶显得更有文艺气息、更有格调等等。

刻板印象的形成,往往始于对某一类人普遍特征的归类,这是一种简单的认识,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很容易产生偏差。因为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而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却并非认识对象本人的事实,有时刻板印象还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来。因此,刻板印象与晕轮效应可以说是有不解之缘的,是导致失真的一个“误区”。我们要对他人产生确切、深刻的认识,千万别忘了人的丰富多样性,并不断地修正刻板印象所造成的假象。

04.避免“以貌取人”

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达列夫曾向72个人调查,他们是怎样理解人的外貌的。其中9人回答,方方的下巴是意志坚强的标志,宽大的前额是智慧的标志,3人认为粗硬的头发表示倔强的性格,14人认为人胖表示心地善良,2人认为肥厚的嘴唇是憨厚朴实的标志等等。

这个调查结果是有趣的,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尽管这些生理特征是较为固定的或天生的,但不少人仍认为从中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由表及里”的推断,含有很大的偏见成份。为此,只要我们在认识他人的问题上,确立不满足于表象,而注重了解对方心理、行为等深层结构,我们就能有效地摆脱外貌晕轮效应的影响。

05.避免“循环证实”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常会得到自动的“证实”。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记载了曹操听到食器的响声,以为是人家要杀他,乘夜将人杀了,逃走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故事,京剧《捉放曹》就是根据这一情节而编写的,这亦可证明曹操的为人多疑而诈。《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曾叙曹操梦中杀人一事:“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侍从拾被欲盖,曹操突然跃起拔剑杀之,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皆以为曹操果真梦中杀人,唯行军主簿杨修明曹操之意,说:“丞相非在梦中,而是汝等在梦中也。”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阴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他。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角色互动和双向反馈。由于一方感情的偏失,导致对方的偏失,反过来又加强了一方偏失的程度。如此循环证实,势必陷入越来越深的偏见中去,走进晕轮效应的迷宫迷而忘返。这就提醒我们,当你看不惯某个人,对某个人怀有成见的时候,应当首先理智地检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自觉走出晕轮效应的迷宫。

第四部分复盘知识点

晕轮效应的消极面表现为,仅仅根据人或事的个别特征,而对其本质下结论,这是过于片面的行为,会影响我们对人或事的正确的客观的判断,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这是我们在职场人际关系中所要避开和克服的一个弊端。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在初次见面时客观的判断对方,避免因表面的虚假信息给彼此带来心理上的疙瘩,并且时刻谨记职场中的每一份人际关系都有温暖与冷漠的一面,在融洽的职场都有不和谐的杂音,因此在职场中无论是对人对事都要保持冷静客观,别让晕轮挡住了阳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147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