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2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时间:2017-4-13 18:14:0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

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

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原作:《FeelingUnreal》

译者:CAIN

认知行为疗法寻求辨别和矫正思维模式,并改变患者不适应生存的行为模式,以此作为缓解症状的主要手段,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方法则与之相反,着重于调节隐藏在症状之下的情绪状态。

尽管许多学者早已记录了人格解体者的各种认知特征,例如对该病症灭顶般的恐惧、强迫自省、与疑病症等,但针对慢性人格解体的综合认知行为模型却直到最近才被提出。年,来自伦敦精神病学研究院的伊莱恩·C.M·亨特(ElaineC.M.Hunter)与其同事提出,短暂解体其实是一种常见现象,症状在有些人身上发展为沉疴痼疾,而在另一些人身上则不然,因此,慢性解体症状的认知行为模型应能够解释前者的运行机制。

亨特与同事们的研究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有证据支持DPD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症密切相关。正如我们在第一章提过的,《国际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第十版)(ICD-10)将DPD归为“神经官能症:其它”的类别,与美国广泛采用的DSM-IV的分类方式相反,后者将DPD列入解离症范畴内。这种分类上的差别给亨特等人在焦虑症建模后,初步建立认知行为疗法的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声称,“虽然DPD在DSM-IV中被归入解离症一类,但它与焦虑症也有紧密联系,特别是惊恐症。尽管DPD可以从以上两种角度分别进行解释,但焦虑症的定义框架更加有助于DPD的认知行为模型的建立。”

DPD患者没有长时间的记忆丧失或身份认同扭曲的情况。即使他们可能感到与外部世界隔离,也从未失去对自我或对外部环境的清醒知觉。另外,其它解离症在非解离与解离状态之间常常存在某种固定的转换模式,人格解体则不同,作为一种发展完全的病症,而不是短暂的症状,其表现形式大多是固定不变的,严重程度也无明显波动。最后,近来的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的情感虐待对DPD有预测作用,这种虐待通常不是非常严重,也并非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案例中常见的暴力类型。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亨特等人将DPD定义为焦虑相关的疾病,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予以医治。通常,DPD患者的认知症状为各种反应性的激增,例如“思绪如潮”或“思维一片空白”,以及主观上注意力无法集中。一如我们在本书第五章谈过的,他们指出,与各种焦虑障碍共同出现的人格解体/现实释体症状的发病率非常高,前者包括惊恐症、泛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以及疑病症等。

当然,归根到底,对患者而言,这种病究竟应该划分为哪一类根本无关紧要。因为解离症的症状、焦虑症、大脑空白、或不真实感等,都可能在DPD的病程中出现。解体本身,犹如美杜莎的头,它可以用千百种方式咬伤你,与它属于什么族群毫无关系。但是,治疗方案需要理论支撑,因此,亨特及其同事的研究推论值得在本章详细说明。

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给我最好的鼓励

你的每一次分享转发,都能帮助到其他为病痛所苦的人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比较专业的医院
北京最专业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45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