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考点精编之脑系病证中连载

时间:2017-9-9 17:00:1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10月12日

第6章 中医内科学

第二单元 脑系病证(中)

三、中风

1.中风的概念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㖞斜等症状。

2.中风的病因病机

(1)病因:①内伤积损。②劳欲过度。③饮食不节。④情志所伤。⑤气虚邪中。

(2)病机

①主要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神明为心脑所主。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㖞僻不遂。

②转化: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3.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诊断要点

①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㖞斜,言语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

②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

③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④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2)病证鉴别

①中风与口僻: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㖞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②中风与痫证:痫证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为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寸可自行为;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亦与痫证不同。

③中风与厥证: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多可自行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④中风与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中风抽搐时间短。痉证患者无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症状。

(3)中风病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阴闭与阳闭的区别

①辨中经络、中脏腑:中经络者虽有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中脏腑则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②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③辨阳闭和阴闭: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中风的辨证论治

(1)中风中经络中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①风痰入络证

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息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养血祛风。

②风阳上扰证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珍珠母、石决明镇肝潜阳;桑叶、菊花清肝泄热;黄芩、山栀清肝泻火;牛膝活血化瘀,引气血下行。

③阴虚风动证

症状: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㖞斜,言语不利,手指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滋阴柔肝息风;龙骨、牡蛎、龟甲、代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当归活血化瘀,且引血下行;天麻,钩藤平肝息风。

(2)中风中脏腑中的闭证(包括阳闭、阴闭)和脱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①闭证

a.痰热腑实证

症状: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陈皮、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牡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

b.痰火瘀闭证

症状: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代)(或山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平肝息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清热化痰;石菖蒲、郁金化痰开窍。

c.痰浊瘀闭证

症状: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化痰;郁金、石菖蒲、胆南星豁痰开窍;天麻、钩藤、僵蚕息风化痰。

②脱证(阴竭阳亡)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为正不胜邪,元气衰微,阴阳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滋阴敛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补气回阳;麦冬、五味子滋阴敛阳。

(3)中风恢复期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①风痰瘀阻证

症状:口眼㖞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证属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肢体麻木,苔滑腻,舌黯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方药: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南星、天竺黄、半夏、陈皮息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②气虚络瘀证

症状: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赤芍、川芎、当归尾、地龙、生黄芪。

③肝肾亏虚证

症状: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何首乌、枸杞子、山茱萸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5.中风的转归预后中经络无神志障碍,而以半身不遂为主,病情轻者,3~5天即可稳定,并进入恢复期,半个月左右可望痊愈;病情重者,如调治得当,约于2周后进入恢复期,预后较好。在做好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要根据各证候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但有少数中经络重症,可在3~7天内恶化,不仅偏瘫加重,甚至出现神志不清而成中脏腑之证。中脏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预后不佳。中脏腑之闭证,经抢救治疗而神志转清,预后较好。如由闭证转为脱证,是病情恶化之象,尤其在出现呃逆、抽搐、戴阳、呕血、便血、四肢厥逆等变证时,预后更为恶劣。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往往恢复较慢且难以完全恢复。若偏瘫肢体由松弛转为拘挛,伴舌强语謇,或时时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属正气虚乏,邪气日盛,病势转重。若时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则有复中的危险,应注意预防。

6.中风的预防调护宜慎起居,节饮食,调情志。以上论述均表明,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在饮食上宜食清淡易消化之物,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四、癫狂

1.癫狂的概念①癫狂:为临床常见的精神失常疾病。②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③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2.癫狂的病因病机

(1)病因:①七情内伤。②饮食失节。③先天不足。

(2)病机:由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痰气郁结,或痰火壅盛→脏气不平,阴阳失调,闭塞心窍,神机逆乱。

3.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

(1)癫证与狂证的鉴别要点及特征:见表6-3。

鉴别要点

癫证

狂证

病机

痰气郁结,神机逆乱

痰火壅盛,神机错乱

症状

沉静独处,言语支离,怕见生人,或哭或笑,沉默痴呆

躁动狂乱,骂詈叫号,打人毁物,气力逾常

特征

精神抑郁,静而多喜

精神亢奋,动而多怒

病性

属阴

属阳

(2)癫证与郁证的鉴别

①共同点:均与五志过极,情志内伤有关。临床表现均有精神抑郁,易怒善哭。

②郁病: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心悸失眠,咽中如有物梗阻等自我感觉异常为主;或悲伤欲哭,数欠伸,像如神灵所作,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不会自伤或伤及他人,不发时如常人。

③癫证:一般无自控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

(3)癫证与痫病的鉴别

①共同点:临床表现均有神志异常。

②癫证:主要是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或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③痫病:是反复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病证,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4.癫狂的辨证论治

(1)癫证

①痰气郁结证

症状: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妄见妄闻,喃喃自语,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浊不分,时时太息,不思饮食,舌红苔腻而白,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方药: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枳实、木香、香附——理气解郁;半夏、陈皮、胆南星——理气化痰;郁金、石菖蒲——解郁醒神。

②心脾两虚证

症状: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面色白,肢体困乏,饮食锐减,言语无序,幻觉、妄闻、妄见,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补益脾气;当归、川芎——养心血;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宁心安神;香附、神曲、苍术、茯苓——醒脾化湿。

(2)狂证

①痰火扰神证

症状:平素急躁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叫号,不避亲疏,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打人毁物,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方药:生铁落饮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连、连翘清泻心肝实火;胆南星、川贝母、橘红、竹茹清涤痰浊;石菖蒲、远志、茯神宣窍安神;生铁落、朱砂镇心宁神;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养心血,固心阴,活瘀血,以防火热伤阴之弊。

②痰热瘀结证

症状:癫狂日久不愈,躁扰不宁,恼怒不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面色晦滞而垢,舌质紫黯,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而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方药:癫狂梦醒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胆南星、陈皮理气豁痰;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桃仁、赤芍、丹参活血化痰。

③火盛伤阴证

症状:癫狂久延不愈,时作时止,其势较缓,呼之能自制,但有疲惫之象,面红而垢,形瘦,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夜不安寐,烦恼焦躁。

治法: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方药: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常用药:川黄连、黄芩清心泻火;生地黄、麦冬、玄能、阿胶、生白芍滋阴滋血;人参、茯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生龙齿、琥珀、朱砂镇心安神。

5.癫狂证的转归

(1)关键: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重视精神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失治、误治。

(2)多次复发:病情加重,难以逆转。

6.癫狂的调护

(1)重视精神疗法,移情易性:防止环境的恶性刺激,增加社会接触,参加娱乐活动。

(2)加强护理:注意精神护理;不宜从事高空作业及驾驶、操纵机械与危险大的工作。正确对待患者的各种表现,关心、体贴、照顾病人。对重症病人采取防护措施,注意安全,防止意外。

(3)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强母孕期间的卫生,避免精神刺激,对有阳性家族史者劝阻生育子女。注意幼儿的发育成长,发现精神异常及早诊治。

试题精选

1.痴呆的基本病机为

A.心气虚衰,心血不足

B.以虚为本,虚实夹杂

C.气机不畅,血行瘀滞

D.肾精亏损,痰蒙清窍

E.髓减脑消,神机失用

2.患者女,35岁,症见表情呆钝,智力减退,头晕耳鸣,懈怠思卧,齿枯发焦,腰膝酸软,步履艰难,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方药宜用

A.七福饮

B.通窍活血汤

C.洗心汤

D.还少丹

E.涤痰汤

答案:1.E2.A

阿虎医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48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