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级第六章异常心理学基础第四节及

时间:2018-5-5 3:38:35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第四节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及其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分类目录

学习单元1常见的心理障碍(精神障碍)

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中较为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恋物症、厌食症、急性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焦虑症的亚型之一,焦虑症与恐惧症、强迫症等则同属于神经症性障碍的亚型。神经症性障碍也称神经症,其特点是该障碍的症状包括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精神症状指神经症性症状,如焦虑症状、恐惧症状、强迫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等,躯体症状则指因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而导致的口干、胸闷、心悸、早搏、腹胀、尿频、尿急、头晕等躯体症状,但检查不出相应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无可以解释躯体症状的器质性原因。神经症性障碍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病程较长,除某些亚型在诊断时对病程标准有特殊要求外,通常需要症状至少已持续3个月时间,有自知力,要求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通常没有应激源,其临床表现为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掉胆、紧张不安,并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病程至少已持续6个月的时间。患者经常感到不明原因和没有具体对象的紧张或烦躁;经常提心吊胆会发生某种不幸,甚至会有大祸临头之感,因而经常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如临大敌,但又说不出有什么具体见不幸或何种大祸;广泛性焦虑障碍也可有某种应激源引起,即对某种刺激过于紧张害怕而使自己始终处于心烦意乱、惶惶不安的恐慌预感之中,但即使有应激源,对自己生命也没有危险,应激源同焦虑情绪反应程度和反应的时间之长明显不相符。除了心理症状之外,患者同时还伴有运动性不安(如坐立不安、徘徊往复、搓手顿足、唉声叹气等)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出汗、心悸、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

诊断时,必须注意既要有焦虑情绪体验等心理症状,也要有坐立不安等由紧张引起的运动性不安和出汗、心悸等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在诊断广泛性焦虑障碍时缺一不可;通常并不存在足以引起焦虑的相应刺激,这种性质的焦虑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且说不清原因,虽然有时也有相应的刺激,即焦虑情绪体验由应激源引起,但刺激强度与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明显不相符;不论是否存在应激源,心理症状与躯体症状至少已持续6个月的时间。

二、恐惧症恐惧症也称恐怖症。恐惧症是以恐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少年儿童、青壮年和女性较为多见。这种恐惧反应可以极其强烈,但也可以仅仅是具有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慌、脸红、出汗、颤抖等。恐惧症患者明知恐惧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称,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同时由于担心诱发恐惧的刺激物或情境出现,也常伴有预期焦虑,并设法采取回避态度,如恐狗症患者回家进入住宅小区时,会故意绕道回避常遛宠物狗的道路,一旦恐惧刺激出现,则极力逃避,如无法逃避,严重时会伴发惊恐发作。

恐惧症一般可分为特定恐惧症、场所恐惧症、社会恐惧症三大类。

特定恐惧症也称为单纯性恐惧症,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过情境、现象的恐惧,如特定的动物(如狗、猫、老鼠、蛇等)、特定的情境(如高空、黑暗等)、特定的现象(如雷电、流血、死亡等)。患者一接触甚至一想起这些事物或情境、现象就会焦虑不安和惊恐万状,并极力回避。

场所恐惧症是对某些特定红肿场所的恐惧,如商店、剧场、餐厅、拥挤的广场、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等。一般来说,凡事拥挤或密闭的、具有包围感的、好难脱身的场所,都有可能诱发患者莫名的恐惧。

社交恐惧症是对某些特定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恐惧。恐惧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惧对象交往,如果不得不与之交往,也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脸红、出汗、举止不自然、手抖、语词不流畅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这类患者通常对他人的评价或注意过分敏感、缺乏自信,因而竭力回避人际交往、回避社交情境,有时甚至不愿去可能要与人打交道的公众场所。

以上三类恐惧症严重时均可伴发惊恐发作。

诊断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引起恐惧反应的刺激(特定的事物、情境、现象,或特定的场所,或特定的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等),患者明知恐惧反应与实际的刺激不相符,不合情理,但难以摆脱,尽管患者自己也知道没有必要,到仍对引起恐惧反应的事物或情境、现象,对具有包尾感的场所,对人际交往等刺激采取极力回避态度,而且反复出现,无法控制,如无法回避,则会伴发惊恐发作;同时患者发作时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脸红、出汗、颤抖、恶心等)。

三、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性障碍。强迫症状的特点是这种症状源于自我而又违反自己意愿,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且冲突强烈,虽力图抵抗但仍无法控制和摆脱,因而感到焦虑和痛苦。没有这个特点的症状不能称为强迫症状,只有符合这个特点的症状才是强迫症状。强迫症就是以这种持续的强迫症状的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性障碍。同时,偶尔出现的某种强迫症状,也不能随意诊断为强迫症,要诊断为强迫症,必须是强迫症状突出的且是持续的,即使患者有其他精神障碍而需要与强迫症并列诊断,也需要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强迫症的这个特点在本质上也就是强迫症的特点。

强迫症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或成年早期,女性发病率略高一些,患者多具有追求完美甚至刻求或苛求完美的人格特征。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是核心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强迫观念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强迫思考,反复思考某些毫无意义或虽有意义但又无法解决而非要想明白,因而感到明显不合情理的问题,如“为什么人不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自由飞翔”“人的鼻子为什么不进化成两个”等;可以是强迫怀疑,总是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如老是怀疑“煤气灶是否关紧”“投出去信件地址是否写了”“门是否锁好了”等;可以是强迫回忆,头脑中反复呈现经历过的往事,无法摆脱等。

强迫行为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反复计数、反复洗衣、反复检查、反复询问等;也可以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如出门必须先迈左腿,与人打招呼必须有哪几个礼仪动作等。

除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症的症状也可以是强迫情绪,强迫情绪是对某些事物不必要的担心或厌恶,如害怕会出交通事故、生重病,对灰褐色厌恶等。

诊断时必须注意至少要有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之一,且症状是出自内心而非外力所致,至少已持续3个月的时间;同时明知强迫症状毫无意义或不合情理仍反复出现,虽竭力抵抗仍不能控制或摆脱,因而常伴有焦虑和痛苦。

四、抑郁症

通常所说的抑郁症,是指世界卫生组织ICD-10“抑郁发作”(DepressiveEpisode)中的亚型“重性抑郁症”(MajorDepressiveDisorder)。Major是典型的、严重的,主要的意思,ICD-10“抑郁发作”和DSM-5“抑郁障碍”有诸多亚型,重性抑郁症是其中的典型亚型。

抑郁症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的心境障碍。病程标准至少持续2周。社会功能受损,可给患者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情感低落、兴趣缺乏和乐趣缺失、精神运动性抑制或激越。情感低落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表现为心境低落、郁郁寡欢,有昼重夜轻的特点,对一切都漠然置之,不为周围刺激所动,把心境低落归咎于自我,故常自责自罪,自怨自艾,且感觉自己无力改变现状,充满自责和内疚,对前途悲观失望,感到活着没有意义,反复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兴趣缺乏和乐趣缺失表现为几乎所有活动都不感兴趣,提不起兴趣,在活动中也会有乐趣,快感缺失。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语言少、声音低,经常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精力减退、行动缓慢,严重时表现为呆坐、无言、不动,对刺激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激越则表现为唉声叹气、坐立不安等精神过度紧张症状。

此外,还可出现思维迟缓、联想困难,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早醒,难以入睡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体重减轻等。

抑郁症可分为轻性抑郁症(也称轻抑郁,症状符合诊断标准,但社会功能轻度损害)、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症状符合诊断标准,社会功能损害明显但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和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症状符合诊断标准,社会功能损害明显且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其中轻性抑郁症是抑郁症首次发病初期或慢性期的表现。

如果有过2次以上抑郁发作,可诊断为复发性抑郁症,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目前抑郁发作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以往也有过抑郁症的发病史,2次抑郁发作或2次抑郁症的间隔期间抑郁症状完全缓解或较完全缓解且已持续2个月及以上,也从未有过躁狂症。

诊断时必须注意要以情感低落为主,同时具有快感缺失、兴趣缺乏、思维缓慢和动作、语言减少与迟缓以及精力减退等某些相关症状,病程至少已持续2周且从未有过躁狂发作。

五、恋物症

恋物症是一种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主要是贴身的服饰)作为重要的性刺激来源并通过与这些物品相接触而引起性兴奋达到性满足的性心理障碍,属于性偏好障碍(即满足性欲的方式与众不同)。恋物症常发生于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期,几乎仅见于男性。

临床表现主要是通过抚弄、嗅咬异性的贴身物品(有的同时伴有手淫)来引起性兴奋或达到性满足。这些异性的贴身物品包括乳罩、内裤、丝袜、手套、睡衣、鞋子、头巾、手帕、胭脂、唇膏等。恋物症患者常花费很大的精力去搜集这类物品,搜集的手段除了去商店买以外,更多的是偏爱异性用过的,因此常常去偷甚至冒险去偷窃。偷窃来的异性贴身物品使用过一段时间后,就会失去新鲜感、神秘感和原有的刺激性,于是又会去偷窃,反复多次偷窃又怕被人抓获而身败名裂,因而常感到痛苦。

诊断时必须注意引起性兴奋的刺激物是异性贴身之物而非异性本人,且症状表现至少已持续6个月。

六、厌食症厌食症是“神经症厌食症”的简称,是一种以故意过度限制饮食而使自身体重降低至明显低于正常健康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患者以青春发育期的女性为主。

临床表现为:一是饮食过少。患者因过分担心发胖(对发胖往往具有病态性的恐惧)而故意限制饮食,吃得极少,以致不足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厌食症患者开始时的饮食过少常常是为了瘦身减肥,并不是因食欲减退而不想进食,而且为了追求骨感美而瘦身减肥不愿或不敢进食,当进食极少成为进食习惯后,就会导致真正的食欲减退而不想吃。二是体重过轻。长期饮食过少必定导致体重过轻,患者甚至即使在饮食过少的情况下,为了达到瘦身减肥的目的,也常常会采取诸如过度运动、引吐、导泄等方法来继续减轻体重,导致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健康标准。由于长期饮食过少、体重过轻的病态行为和表现缺乏识别能力,从而导致患者自知力缺失,即使医生解释饮食过少、体重过轻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也不信,因而常不接受要求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的合理劝导,也拒绝接受治疗。此外,厌食症还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如怕冷、血压或体温过低、心跳过速、便秘等,甚至还会出现贫血、脱水、白细胞减少,严重时有可能会造成肾功能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厌食症会出现性激素分泌失调为主的广泛性的内分泌失调,女性可出现闭经(相当一部分女性厌食症患者甚至在“体重过轻”这种临床表现出现前就已经闭经几个月),男性可出现性功能减退。

诊断时必须注意患者对肥胖有一种病态性的恐惧,无法容忍正常数量的食物,相信自己过于肥胖,进食过少且已成为饮食习惯行为。同时体重明显减轻,体重公斤数低于按身高折算标准体重(即身高减去,再乘以0.9,其中身高以厘米计算)的85%以下或Quetele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17.5或更低。饮食过少、体重过轻等临床表现至少已持续3个月。

七、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刺激即刻引起的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简称应激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其特点是精神刺激(强烈的精神刺激或持续的精神刺激)是导致应激相关障碍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应激相关障碍都由一定的应激源引起,应激源是明确和肯定的,没有直接、明确、肯定的精神刺激和应激源,就不能考虑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急性应激障碍即是这种应激相关障碍的亚型之一。

急性应激障碍是在严重的精神刺激后很短时间内出现,大多数都是在严重的精神刺激出现后数分钟内发病。严重的精神刺激通常是指突然发生的强烈的心理创伤性事件,患者是没有心理准备和心理准备不足的,对患者是严重的心理打击,如配偶或父母等至亲突发重病甚至死亡、遭遇强暴等。如果这种应激源消除,多数患者症状可在2~3天内(通常是几个小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存在持续性或不可逆性,症状则一般也可在两天后开始减轻,一周内逐渐缓解,可达到基本缓解的程度,病程通常不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临床表现的症状主要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情感迟钝甚至木僵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和意识障碍。

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强烈恐惧的反应性(心因性)兴奋。例如,话多而乱,叫喊,过度乱动,无目的漫游等。

精神运动性抑制表现为情感迟钝的反应性(心因性)木僵。例如,呆若木鸡,独坐一边,对外界刺激物相应反应,表情呆滞,不言不语等。

意识障碍表现为轻微的反应性(心因性)意识模糊状态。例如对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自言自语且内容凌乱,表情夸张、恐惧、迷惘,动作杂乱、无目的或冲动毁物,不能识别和判断周围环境的时间、地点、空间和人物的定向障碍等,且事后不能全部回忆。

急性应激障碍也常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出汗、脸红、手抖、心慌、呼吸急促等。

以上症状可混合出现或前后转换。

诊断时必须注意该障碍是由剧烈的、严重的精神刺激引起,有强烈的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或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并可有意识障碍。发病急骤,整个病程短暂。

八、适应障碍

适应障碍是由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改变等应激源和个体有一定人格基础两者共同起作用而发生的慢性应激相关障碍。其同样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亚型之一。应激源(应激事件或困难处境)并非是强烈的精神刺激,通常是些生活环境或社会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如出国生活、异地读书、植物变动、退休等常人都能逐渐适应的精神刺激。适应障碍通常在应激源出现后的1个月内发病,病程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若应激源持续存在,病程也有可能持续更长时间。预后良好,但也可能会有少数患者从此长期消沉,甚至自杀。

适应障碍的临床表现以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以及品行障碍为主,同时可有适应不良的行为问题(如不注意卫生、生活没有规律、社会退缩等)或躯体症状(如睡眠不良、食欲不振、体虚乏力等)。

适应障碍可按主要心理症状划分以下几个基本类型:以情绪低落、悲观绝望(严重时可出现自杀行为)等症状为主的抑郁型,以焦虑、紧张、烦恼、敏感、多疑等症状为主的焦虑型,以逃学、打架、旷工、破坏公物、反社会行为等为主的品行障碍型。如同时表现出抑郁、焦虑、品行障碍等症状,则一般应根据其突出症状诊断相应类型,如无突出症状则可诊断为混合型。这些类型患者都伴有行为问题(如不注意卫生、生活没有规律、社交退缩等)或躯体症状(如睡眠不良、食欲不振等)。

诊断时必须注意明显的社会生活事件如入学、移民、参军、职务变动、退休等和易感性人格基础均起着重要作用。症状至少已持续1个月时间。病程除适应障碍抑郁型或伴有抑郁反应的混合型可超过6个月甚至长达两年外,其他各种类型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时间。

学习单元2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心理障碍(精神障碍)分类目录

(略)

课后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基本特征?

2、心理健康运动从20世纪初以来从内容变化上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内容的分别是什么?

3、心理健康与否的评估主要有哪些标准?

4、心理健康“发展标准”有哪些本质特征?

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提出的中国人心理健康五项标准与评估要素是什么?后来在修订调整为心理健康六项标准与评估要素中增加了哪项标准与评估要素?

6、什么是心理异常?心理异常可分为哪两大类型?

7、引起心理异常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8、一般心理问题有哪些基本特征?

9、如果一般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问题,符合什么样要求的消极情绪才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10、“无端烦恼”作为一般心理问题与生活中正常烦恼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1、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有何不同?

12、神经症性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13、广泛性焦虑障碍有哪些临床表现?

15、强迫症状的特点是什么?

16、强迫症有哪些临床表现?其核心症状是什么?

17、抑郁症有哪些症状及其特点?

18、抑郁症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其中复发性抑郁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19、什么是恋物症?

20、厌食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21、“应激相关障碍”的特点是什么?

22、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23、适应障碍诊断时要注意什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天津白癜风医院
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bj/59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