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曹操?阴险狡诈、或者是豪爽豁达?其实,人有千面,很难简单地下定论,对于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孟德兄,唯有从其一些事例中,窥得一二。机智与残忍孟德献刀杀董卓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故事脍炙人口,叫孟德献刀。 故事说的是董卓专权,太尉王允收到袁绍密信,请求王允做铲除董卓的内应。王允想不出好办法,又不敢公然找同僚商议,于是假称自己过生日,让新老朋友去家里相聚,这才道出实情。众人听罢,又念及董卓种种暴行,放声痛哭,唯有曹操一人放声大笑。他说,众人不去想对策,只在此恸哭,怎么能除掉董卓? 大笑后,孟德兄大手一挥,说,用一招“献刀杀人”的计策可以除掉董卓。于是,王允将自己收藏的宝刀送给曹操,方便行事。 第二天,曹操假借献刀去见董卓,作案时,还有两次心理描写,都是“此贼合死”。可见,曹操行刺董卓,的确舍得一身剐,敢把董贼拉下马。 但到行刺之时,却发生了一点小状况。 原本这董卓是侧身于榻上,曹操正欲刺杀,不曾想拔刀间,衣镜之中闪过的刀光耀醒了董卓,行迹暴露。此时,吕布也回来了,眼瞅着就要被抓个刺客的现行,但这曹操倒也不慌乱,立马顺坡下驴,跪地举刀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然后假装说道:让我试下此马。便骑上马飞奔而去。 之后董卓与吕布分析:“刚才曹操来见我时并未提到献刀,而且他为什么要在我熟睡之时拿出宝刀?刚才也是慌忙跪下的,献刀时手都在微微发抖。” 凭这几个疑点,董卓断定曹操是想行刺他,立即下令火速追捕曹操。 相似的场景在后来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还出现过。少年康熙夜访鳌拜府,见鳌拜身着龙袍手举一刀,正剑拔弩张之际,韦小宝跑上,大叫,“这不就是少保大人说要上供给皇上的宝刀吗?“鳌拜顺势而下,一一应承,一场危机终被化解。 说回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逃至半路,被陈宫抓住。但陈宫最终被曹操说动,俩人决定一起跑路。行至吕伯奢家躲藏时,曹操疑心吕家人要杀他,竟先杀了吕全家,最后说了那句广为流传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当然,历史上曹操并没有行刺董卓,罗贯中这样说,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机智勇敢,为后来做奸雄埋下伏笔,但是因为疑心就杀了别人全家,却是他的冷酷了。 豁达洒脱三大战役看孟德倘若“董卓献刀”表现出的是曹操的机智与残忍,那么,他的豁达、洒脱则是通过战争表现的。 中国历史上号称有十大著名战役,三国就占了三段,官渡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 先说官渡之战。 曹操五万兵马与袁绍二十万兵马相持于官渡,换算一下就是4个围殴1个。原本稳赢的事,但袁绍愣是给输了。袁军在乌巢的粮仓被曹操奇袭,继而袁军主力被击溃。 伤心的老袁狼狈的回了家,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久吐血而亡。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再说夷陵之战。 刘备以替兄弟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开始打得挺顺手,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一招火烧联营,刘备溃不成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刘备退到白帝城,也是一蹶不振,结果不足半年就发了病危通知书。 所以说,在豁达、洒脱方面,老袁与老刘都比不上曹操。 这里要搬出来的就是赤壁之战了。 孙权、刘备联军八万兵马于赤壁一带以火攻大破八十万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曹操虽然打输了,但他不是捶胸顿足,却是仰天大笑。《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他的笑分了三段: 第一次是曹操兵败逃到乌林之西、宜都之北。看见这里地势险要,“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他认为诸葛亮无智,周瑜少谋,如果是自己用兵,一定会在此埋伏下一队人马。结果,一笑未了,引来了常山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拼死拦住赵云,曹操才得以逃脱。 第二次是走到葫芦口。此时已是人困马乏,士兵们埋锅烧饭,曹操躺在树林里,又一次仰天大笑。他手下的人说,刚才丞相一次大笑引来了赵子龙,折了好多人马,现在怎么又笑起来?曹操说:诸葛亮、周瑜还是不行,如果在此预先埋伏下一支人马,以逸待劳,我们就是逃了性命,也免不了受重伤了。 话音未落,一支人马就杀了出来,为首的是燕人张翼德。这一回,许褚连马鞍都来不及备就被迫迎战,张辽、徐晃也来助战,才使得曹操又一次逃了出来。 走到华容道,曹操随行的人马只剩下三百多人,还大多有伤。曹操第三次仰天大笑,说:诸葛亮、周瑜到底是无能之辈,如果在此埋伏下一队人马,我们只有束手就擒了。 话未说完,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手提青龙刀,跨上赤兔马,截住去路。曹操求情,这一次是关云长义释曹操,否则,曹操必然亡命华容道。 三次战争,同样是大败、同样是输了不该输的仗,曹操的优点却是能够苦中作乐,不纠结于往事。 即便是大败,他在赤壁之战后仍然好吃好喝活了12年,若问曹操怎么告别往事,他回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该放下就放下,且活且珍惜。 倘若问如何看待不开心的事情,曹公回答,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心理调节的方式也是没谁了,放到今天简直就是幸福小达人。 《三国志》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然而当时的太尉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的人才。 《三国志》记载,桥玄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材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孙盛的《异同杂语》则说曹操“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基于此,后世多认为曹操是一个胸怀大志、雄心勃勃的人。既雄心勃勃,又奸诈狡猾,十分符合“奸雄”的定义。 奸诈多疑孟德“梦中杀人”、“光脚迎许攸”他的奸诈多疑从“梦中杀人”及“光脚迎许攸”可见一斑。 曹操怕有人暗中谋害他,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觉,汝等切勿近前。”为防患于未然,他竟拿身边的近侍当道具来为自己配戏,贱侍卫的命如尘埃,导致大家皆以为曹操果梦中杀人。 唯杨修知其意:“丞相非在梦中耳,君乃在梦中耳!”这件事充分暴露了曹操性格中奸诈多疑、自私冷酷的本质。 再如“光脚迎许攸”。许攸年轻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转而投奔曹操。 且看故人从敌营来奔时曹操的反应——“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且“先拜于地”,并谦卑问计。 但是当许攸问及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先说:“可支一年”,继而“有半年耳”,又“可支三月耳”。至此许攸忍不住说了句:“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接着附在许攸耳边继续骗他:“军中止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说:“休瞒我,粮已尽矣!” 想想看,曹操闻故人来连鞋都不及穿,光着脚丫跑出寝帐欢迎许攸,不顾自己丞相身份先拜于地。但当许攸开口问他军中粮草情况时,他却又对故人一骗再骗,直到对方亮出底牌方止。这足以见得他是多么奸诈多疑,但又何尝不是表现了他的机警过人?对于从敌营中来投的人,毫不保留地说出自己的军事机密才叫迂腐吧! 操心大叔史上最琐碎遗嘱曹操的遗嘱被称为史上最操心的遗嘱,大意是说:我在夜里觉得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喝了粥就出了汗,又喝了当归汤。我早先任军队中指挥,至于我大小愤怒的表现以及过失,你们不应当效仿。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遵从古人。 我有头风症,最初的时候戴头盔,我死了以后,就像我在世时一样把持大事,切勿忘记。在殿中的文武百官,十五天后停止哀悼,丧葬以后都要脱掉孝服。率领军队驻守边关的人,都不能离开屯兵的地方。有司应担当起职责。 死后,把我葬在邺城城西的小山上,和西门豹的坟墓相靠近。不要陪葬金银、玉器、珠宝等。 还真够碎碎念的。不过更琐碎的是留给夫人的遗令:我的夫人们都很勤苦,我走后你们要善待她们,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吧。你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用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记得要时时登上铜雀台,在上面眺望我的墓地。我的屋里还有一些进贡来的香没用,就分给各位夫人吧,不要用它祭祀浪费了,夫人们要是平日里无事做,就学着做鞋子去卖,以后万一家道中落了,还可以以此维持生计。 一生奔波于战场政治争夺与杀戮中,竟然留下这样的遗嘱,想想还有点反差萌。 豪爽、豁达、洒脱、机智却又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人总爱评述曹操了。 参考:《三国演义》、《凯风网》、《趣历史》 本文系凯风清韵原创稿件 ◆◆◆◆◆ 转载请务必注明 来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