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你是否觉得自己已使尽全力,换来的却是疲惫不堪、不尽人意? 在人际关系中,你是否希望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却又对社会上的人,持有怀疑? 在婚姻和家庭中,你试图当一个好家长、好伴侣,到后来,婚姻和教育却走向失败? 本以为只要用心,就能把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可最终,却是遍地狼藉。 电影《流浪猫鲍勃》 但是,你也无需为此而过于苦恼,因为这不是典型个案,而是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的问题—— “个体心理学经过研究,将职业、人际关系、婚姻,归结为人类的三大问题。”在《自卑与超越》中,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开宗明义地如是总结。 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长期浸淫于后者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中,认可并捍卫着“梦”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时间久了,阿德勒发现了精神分析学的缺陷:它过于强调人类的欲望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性。 怀着对人格健全研究的期望,和对科学的尊重,阿德勒选择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自立门户,以多年研究结果和实验经验,开创了继精神分析学之后,影响世界的第二大心理学派: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个体,是具体的每个“我”。阿德勒希望通过这么学说,让每个人明白:人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他能通过多方面努力,去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必受命运支配。 那些想要支配个体命运的力量,主要就来自人生的三大问题:职业、人际关系、婚姻。它们之所以会成为个体发展的巨大阻碍,其症结在于每个人想要逃避和否认、却又根植于内心的核心问题——自卑。 “个体心理学的一大发现,便是提出了‘自卑情结’。” 阿德勒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尽管很多人会否认,但它就是存在,因为“我们所处的地位都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不止是个人,整个人类之所以能够呈上升曲线发展,就在于每一代人的自卑感,促使着他们去把人类的地位、生活、文明和未来改变得更加美好,让现在的自己回望曾经时,“不是自卑,而是优越”。 从自卑情结,衍生出许多具体的现象。比如有些人,无时不刻都在展现着让人生厌的骄傲自大、无所不能。“他们是想让自己不被忽视,让人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再比如,有些人说话时,手势有力且花样众多。“他们想的是,如果我不这样做,我的话就没有力量。” 阿德勒对这些现象分析道:“很多极力显示自己优越感的背后,实则隐藏着一种企图极力掩饰的自卑感。” 人生三大问题,也是自卑情结的三种场景切片。《自卑与超越》对每个问题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分解,并在最后给出了解决方案——合作,从而让读者找到生活的出路,摆脱自卑的束缚,找到个体人生的意义。 职业 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没有考虑喜不喜欢,只想到做了再说。怀有这种心思进入职场的,结果往往是不喜欢、做不长、换了又换。“他们时常会以拥有工作,对没有工作的人进行炫耀,却忘记了这些工作能为人们带来什么。” 有些人不愿担任领导,一来害怕得罪他人,二来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对工作进行规划统筹。“他们享受于舒适区带来的愉悦,却害怕承担做主导的责任。这也是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不自信。” 有些人总是挑容易做的、逃避困难的工作,即便做事,也是马虎大意,错漏百出。“他们就像神经患者,避开生命中任何他们觉得无法控制的部分。这种工作中的弱者,往往还是家庭中的暴君。” 还有些人正好相反,往往过分投入工作,来逃避友情和婚姻。这种人,结果通常要么一事无成,要么成为孤独的王者。“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是失败者,他们一意孤行地想要制造优越,却成了生活的弃儿,因为情感的地位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取代的。” 炫耀自己、证明自己、逃避工作、原地踏步,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个人职场成长的和谐步调,都是自卑感引发的不同结果。 人际关系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将“人际关系”称为“对社会的兴趣”:“一个人的健康取决于这个人的社会兴趣。”“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到最大困难并做出损人利己的事,这个人就是对其同胞和社会不感兴趣的人。” 人与人之间,就像力与力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感兴趣、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