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多疑之人不可与共事,侥幸之人,不可以与定国”多疑的人有很多,他们往往警惕心很强。而史上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其中翘楚,多疑程度比兄长赵匡胤都要厉害。而在他的治理下,宋朝的军事力量更是一落千丈,那是因为他多疑的性格造成日后宋朝对外征战能力的衰败。 01 众所周知,毛主席很喜欢读史书,以史为鉴,历史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从中可以借鉴吸取的教训有很多。他曾经把《资治通鉴》读了17遍,可见他的兴趣之浓厚。而他对于所有的史书都有很详尽的了解,尤其是宋史。 图毛主席在读书 因为当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又要考虑对外抗美援朝的事情,可谓内忧外患,和从前宋朝初期的局势很是相似,当年北边有辽国,宋朝国内还要大兴经济发展。读过宋史之后,毛主席层给赵光义一句批语“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图辽国将士与士兵剧照 他的错误决断,导致日后和辽国的对战,一直是屡战屡败,而且辽国以引诱的方式将他们围聚,最后尽数歼灭。可惜的是对于这样的失误,赵光义始终不反省,最终一直被欺侮。若不是他的多疑,说不准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还可以收回呢。 宋朝的开国帝王是赵匡胤,他是“被迫上位”,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当上皇帝几年之后,因为担心有人会和自己上位的方式一样,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用酒宴收回了兵权,自此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他后来渐渐统一了全国。不光如此,他还开设二府,避免再出现像唐代一样的藩镇坐大的可能。不出意外,照着这样的势头,宋朝可以和在北方的辽国对抗,从而成为后世的美谈。 图赵匡胤兄弟吃饭 可惜,赵匡胤却在和弟弟饮酒的时候骤然身死,而赵光义就成了新的帝王。他的帝王之位来得众说纷纭,皇位来得到底正不正,谁也说不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遵从兄长的遗愿。 杜太后让赵匡胤留下金匮之盟后,为了防止自己出事,一旦有事,就让弟弟继位。这个说法究竟有多少可信度,犹未可知。不过,他上位之后,比兄长更多疑,也许是为了加固自己的权力,所以对于权力的集中更是紧张。 02 毛主席说他不知道军事,所以在和辽国的对抗上很吃亏。他自知自己打仗能力不如兄长,所以便将军权紧紧地放在自己手上。制定了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政策,实际意思就是自己在中央提供外出作战的将领们作战计划,自己在庙堂指挥和控制前方的战况。 图古代士兵整装待发 可惜的是,当时的通讯手段并不方便,也不像现在有无线电可以随时告知前方的战况,所以说他推行的政策很是失败,毕竟战况千变万化,怎么可能按照你想的去推演。 找赵光义的想法就是,前线的将领只能按照皇帝下达的指挥作战,一点的自主性都没有,按部就班的,像一个木偶一般打仗,这样的政策在战场上自然是失败的。他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限制在外将领们的权力,生怕他们有一丝的不臣之心。 他对于臣子多疑猜忌,由于这样的政策和心态加持,宋朝的军事力量一直很衰弱,毕竟一个在前线不能有自主发挥的将领,就算是有一身的武艺和军事才能,也没办法发挥啊。 图古代战场剧照 谁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行为算是开创了先河。此后宋朝的帝王没有一个敢真正的把兵权放给作战的将领的,对此,前线打仗的士兵和将军苦不堪言,皇帝没有军事才能,发出的作战信号和策略都不正确。 可怜这些士兵只能一鼓作气地往前冲,用无数的鲜血来证明皇帝的策略是失误的,但是没人敢置喙。不得不说,看到赵光义对于军事上的策略,可见毛主席给他的批注一针见血,抓住了他本身的弱点。 他的确是太过多疑,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是一个君王的信任,倘若对自己的臣下没有信任,那么终有一天会君臣离间,国家必定会毁灭。国家并非是皇帝一人的,他需要很多人共同的治理,皇帝决策,而臣子分工,彼此信任,才会将国家治理好。 图赵光义剧照 倘若像赵光义一般,武将没有自主权,那么和提线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战场的局势变化极多,哪里是几条确定的政策就可以完全概括的? 结语 所以说,多疑可以,但不能太过。尤其是帝王,一旦对臣子不信任了,那么就会导致君臣离心,从而产生间隙。也许帝王只能看到当朝的不堪,但也许是影响一个王朝数百年。 参考资料:《郁离子·虞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