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今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斯坦福教授张首晟,于美国时间年12月1日去世,终年55岁。张首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内外均认为其为诺贝尔奖有力竞争者。 张首晟离世后,他的家人发表声明,称其长期与抑郁症顽强对抗,终于难敌病魔。 张首晟先生 赛先生 张首晟家人声明全文: 我们心怀悲痛地告知大家,在与抑郁症顽强对抗后,我们敬爱的首晟在12月1日——上周六意外离世。 许多人知道首晟是因为他是一名知名科学家和思考者,而我们了解他、敬爱他,是我们的丈夫和父亲。首晟珍惜与家人一起的时光胜过一切,为我们可以抛开一切。在家族度假的时候,他喜欢带我们去看世界上最美的自然景观,足迹所到之处,喜欢与我们分享古老的历史故事,鼓励我们提出新想法,开发兴趣。首晟渴望通过科学研究见证世界的奇特,他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孜孜以求的精神。他最喜爱的WilliamBlake的诗歌,可以体现他对探索和发现美好的终生追求: Toseeaworldinagrainofsand。 Andaheaveninawildflower。 Holdinfiniytinthepalmofyourhand。 Andetemityinanhour。 在此悲伤难抑之际,我们对给予我们支持和慰问的人们表示感激。不过,我们希望公众在我们面临如此沉痛的时刻,尊重我们的隐私。 从履历上看,张首晟的内心世界丰富,精神力量堪称强大,但他最终不敌抑郁症,选择了自杀。抑郁症,悄然中已成为威胁全球健康的“隐形杀手”: (图片说明:在墓志铭旁的张首晟) 年2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发布文章,称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22亿人,年至年间患者数量增加了18.4%。年世界卫生日,即以抑郁症这种日益严峻的问题作为主题。 抑郁症有多“流行”? 年WHO发布数据显示,全球范围约4.3%人罹患抑郁症,中国的患病率为4.2%,也就是说,一家人的公司里,可能就有4个人,暗自与抑郁症拉锯着。 摄图网 抑郁症罹患风险最高的三个群体为:年轻人群、孕妇/产后妇女及老年人。抑郁及焦虑障碍每年可导致超过一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ResearchPolicy期刊在年发表过一项针对博士生精神状态的研究,其中32%的博士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半数以上的博士生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关于抑郁症,你我都应该知道的 抑郁症的5个核心常识 1.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全世界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任何年龄段都不能幸免。 2.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首要致残原因,也是导致全球总体疾病负担的重大因素。 3.女性抑郁症患者的数量多于男性。 4.极端情况下,抑郁症可导致自杀。 5.目前已有针对抑郁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抑郁症面面观 全球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抑郁与日常的心境波动及针对日常生活挑战的一过性情绪反应不同;当抑郁长期存在,达中度或重度时,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学习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损害。极端情况下,抑郁可导致自杀;后者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目前已有疗效确凿的抗抑郁治疗手段,但全球仅有不到一半(很多国家低于10%)的患者接受了这些治疗。阻碍原因包括:缺乏资源,缺乏受过培训的医务工作者,以及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社会偏见。 摄图网 另一大阻碍是诊断评估的不准确:在各个收入水平的国家,抑郁患者均常常不能获得正确的诊断,而其他并无此疾病的患者却常被误诊,并被处方抗抑郁药。 世界范围内,抑郁及其他精神健康问题所造成的负担正在逐渐上升。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号召在国家层面针对精神障碍进行全面、协作性的应答。 抑郁症有几种?症状有什么区别? 基于抑郁症状的数量及严重程度,抑郁发作可分为轻、中、重度。 轻度抑郁患者在维持常规工作或社交活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功能通常保存较好。重度抑郁发作期间,患者几乎不可能维持正常的社交、工作及家庭活动,或功能极度受限。 抑郁患者的另一个关键鉴别点在于既往是否曾有躁狂发作。两种类型的抑郁(单相和双相抑郁)均可迁延为慢性,伴有复发,尤其是在未得到治疗的情况下。 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可经历多次抑郁发作。发作期间,患者可体验到心境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下降,上述症状导致活动减少,持续至少2周。很多抑郁患者还饱受焦虑症状、睡眠/食欲紊乱的折磨,可能存在自罪感,或缺乏自我价值感,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可能出现一些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这一情形下,患者除抑郁发作外,一般还经历过躁狂发作,发作间期心境正常。躁狂发作的表现包括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活动过度,言语迫促,自大及睡眠需求减少。 谁更容易得抑郁症?怎么预防? 抑郁源自社会、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当个体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之痛、心理创伤)时,罹患抑郁的风险升高;反过来,抑郁也可导致更多的压力及功能紊乱,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生活境遇及抑郁本身。 抑郁与躯体疾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抑郁,反之亦然。 已有证据显示,抑郁预防项目有助于减轻抑郁。有效的社区预防手段包括以学校为基础的、强化儿童青少年正性思维模式的项目。针对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父母开展干预,有助于减轻这些父母的抑郁症状及改善儿童的转归。针对老年个体的锻炼项目同样有助于预防老年抑郁。 抑郁症怎么确诊?得了之后能好吗? 目前已有针对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治疗(如行为激活、认知行为治疗[CBT]及人际治疗[IPT]),以及药物治疗(如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及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医务工作者需留意抗抑郁药的副作用,实施治疗的能力(如专业性和/或治疗能否获得),以及患者个人喜好。心理治疗包括个人及团体面对面形式,由专业人士或受到督导的业余治疗师开展。 心理治疗对轻度抑郁同样有效。抗抑郁药是中重度抑郁的有效治疗形式,但并非轻度抑郁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此类药物不应被用于治疗儿童抑郁,也并非青少年抑郁的一线治疗,须慎用。 如果饱受抑郁情绪困扰的是你自己 A时间在4-8周 是否有明确的影响情绪的诱因:比如学业/事业挫折、感情困惑? 针对诱因加以改善:换学习/工作环境,接触新的感情 接受亲人离世、失去爱人等事件带来的悲痛情绪 积极尝试运动、旅游等调节 养宠物 多和亲友在一起 培养一种兴趣,音乐、画画、摄影、跳广场舞等等,并欣赏自己微小的进步 B时间超过4-8周或者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者反复产生自杀的想法: 积极在规范的医疗机构求助专业的医生医生会保护好你的隐私 也可以拨打免费的热线 花火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热线(24小时开通):--(座机)、--(手机、IP和分机用户) 杭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 广州心理危机干预热线(24小时开通):-· 如果你身边的人近期有失去近亲、离异等抑郁高危因素多陪伴、多问候 Ta可能不愿意交流,不要逼迫,陪伴Ta一起做平时喜欢的事情 甚至什么都不做,仅仅是陪伴,就足够表达你的关爱 当Ta发出需要帮助、需要陪伴的信号时不要忽视 不要表达“你不该这么软弱”“你应该...”这种情绪 询问Ta是否需要专业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