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高中和3753个孩子的人生突围

时间:2023-3-15 18:01:49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年7月,刚刚中考完的黄华庚正在田里插秧,一通陌生的电话打到了他的村上。

“广东那边有一所学校通知你去参加入学考试!”匆匆赶来的村干部带来了电话里的消息,让正在为上学发愁的少年为之一振。

那时的黄华庚并未想到,这个远方的来电会成为自己未来几十年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从大山走进“知识殿堂”

黄华庚的家在湖南炎陵的偏远山区,重重大山阻隔了交通,使得当地的发展长期滞后。由于父亲早年去世,年幼的黄华庚和妹妹只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家人的生活比起同村人更为艰辛。但贫寒的家境并没有磨灭黄华庚对知识的渴望,上学期间他的成绩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中考时更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几个考进县重点中学实验班的学生。

不过,去县城上学这件事却让黄华庚犯了难,“以前在村里上学的费用有各位好心人的帮助还能勉强支撑,去县城的学费、食宿都会变得更贵。”这对于举步维艰的黄华庚一家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的重负。

一边是求知的梦想,另一边是残酷的现实,命运的天平在这个16岁少年的心中左右摇摆,难以权衡。就在此时,一则免费上学的消息让黄华庚看到了事情的转机。

“当时听说在广东顺德有一所叫国华纪念中学的高中,可以为学生免除一切费用,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的初中老师,连老师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

尽管心中半信半疑,但黄华庚还是决定联系一下这所学校试试看。“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根救命稻草,但当时只能赌一把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上学的机会,我要抓住这个机会。”

黄华庚用村里的电话主动联系到了这所学校并寄出了自己的申请材料。后来,在田里插秧的一个中午,他收到了学校的入学考试通知。

黄华庚几乎立刻赶上了去考点的行程,考场负责招生的老师见到这位星夜赶来的农村孩子,心疼地说可以休整一天再考,但心系家人的他只想尽快考完,好赶回去继续帮家里干农活。凭着入学考试的优异成绩,黄华庚如愿收到了国华纪念中学的录取通知,成为了这所学校首批招募的学生。在山区长大的少年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开始了远赴广东的求学之路。

“现在的孩子很难相信,二十年前第一批来国华的学生会因为冲水马桶而充满惊异。”初入学校,现实的巨大反差让黄华庚感到了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绿树成荫的校园、装潢一新的教室和宿舍、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和供应各类美食的食堂,都让他感觉仿佛进入了“电影里面的贵族学校”,而这一切竟然都是为学生免费提供。“进了国华的校门,学生不用花一分钱,不仅高中三年的学费、食宿费全免,就连回家的路费也一样报销,学校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零花钱。对于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学生还会继续给予资助直至完成学业。”

国华纪念中学校园

更让黄华庚感到惊喜的是学习条件的改善,“以前总是为没钱买纸笔和练习册而担忧,到了国华只要想学习,要多少纸笔、练习册就有多少。”入学时学校还给每一位学生的课桌配置了电脑,老师讲课也都用电脑准备课件,这样上课的效率也变得更高了。

“学校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不用考虑别的东西可以专心学习。”摆脱了经济困扰的黄华庚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并在国华纪念中学的持续资助下顺利读完了研究生。

年,黄华庚成为了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从来没有想过,出生在贫困山区的自己,有朝一日能在陆家嘴第一高楼里上班,如果没有国华,我的人生可能会完全不同,大概早早就跟着同乡,四处打工了。”黄华庚感慨道。

与教育理想的双向奔赴

对于像黄华庚一样的寒门学子,进入国华纪念中学意味着改变命运的可能,而对于像蒋洪涛这样的老师来说,在这所中学任教则意味着与教育理想的“双向奔赴”。工作十八年来,从一线教师到常务副校长,蒋洪涛在国华纪念中学的三尺讲台诠释了造福桑梓的教育情怀。

年,当时还在湖南永州某重点中学工作的蒋洪涛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则国华纪念中学的招聘信息,第一次知道了这所由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和女儿杨惠妍捐资创办的全国首个纯慈善、全免费的私立中学。

“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创办者杨国强帮助寒门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办学宗旨深深触动了蒋洪涛,让他想起了年少时的自己。

与黄华庚一样,蒋洪涛也出生在湖南偏远山区的贫困家庭,“十几岁的时候,都还没穿过新衣服、新鞋子,只能穿别人的旧衣服。”初高中的时候,家里实在难以负担他的学费,东拼西凑向亲戚借钱才得以让他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时,蒋洪涛选择了免学费的师范专业,除了经济因素的考虑之外,“以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贫困学子改变命运”也是他选择成为教师的一个原因。国华纪念中学的办学宗旨正与他的心愿不谋而合。

“学校对这群孩子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hl/12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