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转自:心理企画社 写在最后 抑郁症,不是矫情,不是想太多,不是太脆弱。 抑郁症,是一种病,被我们忽视了太久的一种病。 据权威医学杂志《自然》最新数据: 全球有3.5亿多抑郁症患者,每天有多人因为重度抑郁症自杀。预计到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之首。 每天嘻嘻哈哈哈、看得很开的人,摘下面具之后,内心或许已经千疮百孔。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 但是由于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抑郁患者的就诊率非常低。 而“矫情”、“想太多”、“太脆弱”、“玻璃心”等等这样不负责任的评价,极有可能把苦苦挣扎的抑郁症患者推入悬崖。 我们的一次倾听、一点理解,或许就可以让想要放弃的人,重新对这个世界有了期待。 海灵格家排个案:抑郁的人,内心是排斥父母的 抑郁是深深的自我伤害。 抑郁让你悲观多疑,这是对自己深深的伤害。通常,抑郁的人不会去伤害他人,他们只会越来越多地伤害自己。伤害,并不一定是指身体上的伤害。抑郁的人总是伤害自己伤得越来越深。抑郁是一种武器,但是这件武器不是向外刺去,砍伤他人。抑郁的人会砍伤自己,并让你觉得痛苦。这就是变得抑郁的方式。那个拿着利剑冲出去砍伤他人的人,他的小我并不像那个抑郁的人的小我那么敏感。暴力的人很容易就能被制服,你应该在街头看到过,当人们参与打斗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人有一点点智慧,只要有人来正确处理,那些此刻还想杀死彼此的人,下一刻就会放下武器,成为朋友,然后四散走开了。 但是,这对于抑郁的人是没用的。他会携带着这把武器生活。不管他们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他们在不断地把自己的这把刀磨得锋利,然后割在自己的心上。为什么一个人要不断伤害自己?通常来说,这样做能得到同情和怜悯。对于一个深度抑郁的人来说,普通的同情是不足够的,得有人和他们一起流血。 很多抑郁的人内心是分裂的,对自己不满。当我们问下去,会发现这些人在内心排斥他们的父亲或母亲,甚至是父母二人。因此,他们跟生命的来源分离,他们只能得到部分的生命力,于是变得抑郁。忧郁与哀伤不同,忧郁是一种没有能量的生存感觉,意即他们带着一种没有父母的遗憾感觉,内心是空虚的。当一个人能与自己和谐,爱与尊重自己的父母,忧郁就会随之消失。可是我们得承认,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如果能成功达成,就会体验到一份恩赐,那是迈向完美和喜乐的感觉,忧郁会随之消失。 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是:所有属于系统的人在抑郁者心中都有一个序位(他们是祖父母,叔伯姑婶,曾有悲惨命运、被排除的人,被鄙视或任何其他属于系统的人),抑郁会慢慢离开这个人。 —个案分享— 海灵格:忧郁症的成因通常是父母其中一方被排除,在孩子心中没有位置。你的情况是,由于母亲患病,所以母亲的身份在你心里被排除。情况变成不是母亲在照顾孩子,而是孩子照顾母亲。母亲在你心中没有发生力量。忧郁症不是哀悼,而是一种空虚的感觉,一个没有被填满的心灵空洞,而只有母亲才可以填满它。 海灵格(对个案):你现在知道忧郁症要怎样治疗? 个案:我要知道自己属于哪里。 海灵格:你要在心中给母亲一个位置,连同她的疾病,完全地接受她,让它填满你心中的空洞,带着母亲给你的力量,照顾孩子与丈夫。 个案:谢谢。 海灵格:轻轻垂下头来,对母亲说:“我接受你做我的母亲。” 个案:我接受你做我的母亲。 海灵格:也是最合适的。 个案:也是最合适的。 海灵格:唯一正确的母亲。 个案:唯一正确的母亲。 海灵格:觉得怎样? 个案:如释重负。 海灵格:没错。被排除的父母一方,重新在心中得到一个位置,便是治疗忧郁症的方法。如果父母一方病重,例如:母亲有严重的疾病,孩子会害怕接受母亲,因为他恐惧母亲的疾病和困难会因接触而传递过来。但是,父母只不过是普通的男人与女人,他们只能给予他们所拥有的,把他们所有的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而已,孩子就是接受上一代所拥有的。孩子如果能够全心全意接受它,便获得一份珍贵的体验,他们所害怕、恐惧的,也会远离他们。 这些疾病有别于遗传疾病,遗传疾病是我们为生命付出的代价。正如承认生命,我们也要承认遗传疾病。如果我们真正接受父母,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便会涌现出来,保护着我们。某人成为父母,不是由于他的好与坏、健康或生病,而是由于他们体验有性爱的伴侣关系,因而成为父母,这一切就是生命的实践。如果能够本着这份认知接受父母,实在是最好不过了,这也是一份谦卑的接受。 海灵格(对个案):微微鞠躬吧! 这些心理暗示,让你摆脱抑郁情绪 怎样具有积极的心态? 生活中,我们总有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寄希望有一种捷径的学习方法,使自己能够迅速提高成绩,后来居上。 一旦遭遇挫折,便失去对学习的热情,进取精神大减,直至自暴自弃。这就是一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积极的心态呢?心理专家认为可以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在遭遇不顺和失败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情况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情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等等。这样做会给自己以信心,增强心中的安全感。 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缺乏解题的技巧”、“我嘛,本来就不行”、“我压根就不成器”、“那时候本应该……”、“那次要是那样,说不定......”等等这样的话。 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不要给自己贴上“这不行、那不行”的失败“标签”,而应该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 平时多做一些纵向比较,盲目与他人攀比只能挫伤自己的信心,打击自己的积极性。不断告诉自己“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等等。 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 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有20个单词没有背下来”、“这类题我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等等。越是这样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如:“多背几遍我就能记住了”、“这次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这类数学题的时候就有经验了”等等。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强调负面结果,效果会好很多。 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成功归功于主观原因 我们常常听到领导或者老师用这样话的教训自己的下属或学生:“不要老是找客观原因,要多找找主观原因。”意思是不要用客观原因来推卸责任,要从自己身上寻求改进。这话固然不假,但是很多人找主观原因往往一找就是:“我自己太笨。”“我不是学习的料。” 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就是使你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结果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你“笨”的证据,而成功则成了侥幸。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真正的主观原因应该是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比如“我还不够努力。”“我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大意。”“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还不够多。”这样才能促使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发奋,而不是自暴自弃。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我心理暗示不仅仅是以上直接的潜意识的沟通,还包括很多行为习惯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一些细节。比如,走路时挺胸抬头,会觉得自己很有精神;出门的时候照照镜子整理好仪表,会对自身形象有个积极的评价;学习的时候整理好桌面,摆放好物品,让自己感到很从容很有条理;说话的时候清晰大方,让自己感到自信沉稳……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其实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风貌。 对自己说一些鼓舞的话 成功者每天都对自己说:“我行”;“我正期待着……”;“比上次情况好多了”等等,说这些话的时候最好是有声地说,请“意识”调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可以站在镜子面前,看着自己的眼睛,真诚地表述自己的愿望:“你马上要参加一场至关重要的考试了,我相信你的实力,只要肯努力,你一定可以成功的!加油!”。 总之,每做一道题,就从各个方面鼓舞自己,这样,一张卷子做下来,不论难易,都自我感觉良好。 避免用消极或否定的词语 不要说:“我累坏了”,而要说:“忙了一整天,终于可以好好的休息了。”不要说:“天啊,我坚持不下去了”;而要说:“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拒绝不停的自我抱怨。试着将所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改成肯定句,这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一点一滴的赋予你积极思考的习惯。 克里希那穆提:如何解除恐惧、焦虑和悲伤 我们多数人都是情绪失调的。我们多数人都困惑、焦虑,甚至那些拥有房产、汽车等物品的富人也会有这样的问题。当我们不知道怎样解决这样的失调,它就会在我们的生理上发生反应,产生疾病,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是:我们一定要请精神病医生来帮我们解决失调,重获健康吗?有没有可能让我们自己来发现如何解决失调,如何解除恐惧、焦虑和悲伤? 如果我们已经失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失调?什么是失调?我想要什么东西,但是我得不到,因此我就进入了这种状态。我想通过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财产、地位、成功等等来实现,但是我却受到阻碍,这就意味着失调。我野心勃勃,但是其他人却把我推到一边,超了过去,我又一次陷入混乱和焦虑,于是就产生了生理反应。 现在,我们能从这一切的焦虑和困惑中解放出来吗?什么是困惑?你们理解吗?困惑只存在于事实和“我”对事实的看法之中:我对事实的观念,对事实的轻视,对事实的逃避,对事实的评估,等等。如果我能撇去外部的观念来观看事实,就不会有困惑。比如,如果我看待这样的事实——有一条路是通往文图拉的——就不会有困惑。只有当我认为或坚持那条路是通往别处的,困惑才会产生。而这确实是我们多数人所处的状态。我们的观念、信念、欲望和野心如此强烈,我们被这些东西压得太重,以致我们无法去观看事实。 因此,当事实附带上了观念、判断、评价、野心等等,就产生了困惑。那么,身处困惑之中的我们能否不行动?诚然,任何源自困惑的行为都一定会引起更多的困惑,更多的焦虑,这一切都会在身体上,在神经系统上发生反应,进而产生疾病。对困惑的人来说,对自己承认困惑,这需要的不是勇气,而是某种思想的清醒,认识的清醒。我们多数人都不敢承认我们的困惑,所以为了走出困惑,我们就去选择追随领袖、导师和政客。当我们去选择什么来走出困惑的时候,这选择就一定是困惑的,而选择的领袖也因此一定是困惑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觉察到我们的困惑,了解这困惑的原因,然后不做出行动?当一个困惑的心灵开始行动,它只会带来更多的困惑。但是一个觉察到自己的困惑并理解这困惑全过程的心灵,是不需要行动的,因为这种清楚就是它的行动本身。我觉得这对多数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非常习惯去行动或行事。但是如果一个人去观看行动,看到行动的结果,观察在这个世界上,在各个方向上正发生着什么政治事件,那么就会发现这一点显而易见——所谓的改革行为只不过带来了更多的困惑,更多的混乱,更多的改革。 所以,我们个人能不能觉察到我们自身的困惑,我们的焦虑,然后和它一起生活,理解它,而不去驱逐它,摆脱它,逃避它?只要我们还在摒弃它、责备它、逃离它,那么这责备和逃离就是困惑的过程。我不认为有哪位分析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他也许暂时地帮助你顺服于某种社会模式,他将其称之为正常的存在。但是问题比那要深刻得多,而且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够解决。你和我创造了社会,它是我们行动、思想和存在的结果。只要我们还是单纯地试图去改良结果,而不去理解产生结果的主体,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疾病,更多的混乱,更多的犯罪。理解自我会带来智慧和正确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