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国大都督司马懿之间斗法,每一招每一步都精妙绝伦。诸葛亮是一个从不弄险的人,这一次却被逼无奈摆下了“空城计”,并以一人之力扭转整个战局的成功。 在历史研究界上,历史学家们对诸葛亮是否摆过“空城计”一直争论不休。主要原因是所谓的正史《三国志》中并无空城计的记载。“空城计”是否存在,恐怕不是一时三刻能够拿出确切的证据来证实。今天,我们不妨就着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记载,来回味一下诸葛亮这招精彩的空城计。 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但正因为他从不弄险,所以他一旦弄险就可以骗过很多人。按照《三国演义》描述,精明的魏国大都督司马懿就是遵循上述的思路判断诸葛亮在西城必有伏兵,故而不战自退的。诸葛亮也在轻描淡写的抚琴中吓退了魏国的大军。 但是,司马懿真的是被吓走的吗?或者说司马懿真的没有识破空城计?诸葛亮真的准备用空城来吓住司马懿? 不得不说,在同一个时代,司马懿和诸葛亮都碰上了一个非常好的对手。 “魏”真正有雄才大略的统帅级的人物其实只有两人,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司马懿。郭嘉、贾诩虽也是军事上的奇才,但毕竟仅是谋士、军师一类,并非帅才。张辽、夏侯渊虽是镇守一方的元帅,但用兵上难以与曹操、司马懿相提并论。说到军事才能,曹操与司马懿可说各有所长,旗鼓相当。但为什么司马懿在智谋方面的评价总要比曹操高一点呢?这是因为曹操虽然多智奸狡,但曹操的弱点也很明显——他多疑!曹操的多疑令他的军事生涯增添了不少败笔。比如赤壁兵败后有大路不走,偏偏撞上去诸葛亮已布防的华容道。若非关羽高义,曹操早已命丧荆州;又如汉中之战,诸葛亮也是准确抓住了曹操的多疑症,令曹操对刘备的大决战变成鸡肋,并最终丢掉了汉中。 反观司马懿,司马懿也多疑,但司马懿的多疑症是轻度的,不像曹操那种病入膏肓的晚期多疑症。司马懿在多谋善断的基础上,更拥有曹操所没有的坚韧沉稳,这也是后人在智谋的评价上,司马懿总要比曹操高一点的原因。 如果说,曹操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这是很符合常理的事。因为曹操有重度的多疑症,在诸葛亮这样的对手面前往往更加多疑。但司马懿不同,司马懿并不像曹操那般多疑。而且司马懿在掌握军权之前,长年是诸葛亮在明,司马懿在暗,司马懿长期在暗处研究这位刘备的头号军师、蜀汉的首任丞相。以司马懿的睿智和冷静,加上长期对诸葛亮的研究,司马懿会不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呢? 事实上,司马懿根本没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在西城之下看到诸葛亮时就已经识破了空城计。但为什么司马懿在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后依然乖乖“中计”,引兵退去呢?这就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对决结果。 在魏国内部,曹丕死前曾任命曹氏宗亲曹真、曹休及外姓心腹司马懿为顾命大臣,同掌军政辅助新君曹睿。但曹操生前的警告依然在曹氏高层中发挥影响,《三国演义》明确地说“此人鹰目狼视,不可赋予兵权”。作为英明领袖的曹操早就洞穿了司马懿的能力和野心,曹操的后辈子侄虽说没有魏武的知人之明,这点脑子并不很傻。不过无论曹氏高层是真的清楚司马懿的潜在危险,还是仅仅把曹操的遗训当作排挤政敌的借口,反正在曹睿执政初期司马懿是被排挤出权力中心的。按道理说,曹丕指名的顾命大臣,司马懿应该在曹睿时期得到重用,掌握军政实权。但在曹氏亲贵的排挤下,司马懿很快就被排挤出魏国的政治中心。若非诸葛亮北伐,夏侯懋等曹氏亲贵大败,司马懿根本不可能被重新起用。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关系既是天敌,也是知音。而对命在旦夕的司马懿来说,诸葛亮和他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只有诸葛亮继续北伐,司马懿才有利用价值,司马懿才不会被曹氏彻底弄死,司马懿才有掌握军权的机会。一旦诸葛亮死了,司马懿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更清楚在自己权力未稳固之前绝对不能让诸葛亮先死。因此,司马懿在西城之下做了一个看上去愚蠢但实则暗含大智慧的决断:你不是要我中计吗?我就中你的计了。老诸你千万别死,你死我也活不成了。 枣通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