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进步一点点!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非职业化阶段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教师由其他行业的人员兼任,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早期是融合在其他行业之中的,还没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 2.职业化阶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阶层的演变,出现了私学,同时也就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行业。 3.专门化阶段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发展是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 4.专业化阶段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逐渐并入文理学院,教师的培养改由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承担,这被称为“教师教育大学化”。这样,教师职业开始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教师角色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使命。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单单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就是要以身立教,以人格影响学生,向学生展示合乎社会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模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社会的代表”“伦理的化身”。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应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7.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这一任务要求教师充当心理卫生保健者的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中违反心理卫生要求导致的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称作“学校病”,如:过度激动、受委屈和受迫害的多疑症、儿童激怒症、假装不在乎、无能为力、恐惧、矫揉造作或故作丑态、残酷无情。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职业的复杂性这一特点是由教师职业对象、性质、任务及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教师的劳动属于专业性工作,它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并不断研究、提高。 (2)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 (3)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感情、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个性差异。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世界,培养一个人无疑是相当复杂的是事情。 (4)教育力量的多元性影响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虽然以个体劳动为主,但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必须善于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各种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与难以推测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中小学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的劳动对象千差万别,各有特色,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选择和运用教育内容与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2)表现在处理教学内容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不应是照本宣科,而应是材料的重组和再造。 (3)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劳动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劳动方式的示范性是全方位的,涉及人的方方面面。 (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立,所有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一)职业道德素养(1)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4)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二)知识素养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因为教师的工作在于培养人,而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养成人文素养的内在价值,所以,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也必须广博,应兼通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它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 以上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前两项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第三项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 (三)能力素养其主要包括: (1)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 (2)分析研究学生的能力; (3)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4)良好的表达能力; (5)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6)教学自我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 (7)教育研究能力; (8)终身学习能力; (9)课程开发能力; (10)专业发展规划能力等。 (四)身体素养教师的身体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然力,是教师的身体健康状态和身体素质状态在教学中的表现。它主要通过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活力、有节律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等体现。 (五)心理素养心理素质,是构成心理品质的各种要素(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能力和智力等)在个体身上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征。 五、教师专业发展(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和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从总体、宏观的角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 1.师范教育即通常说的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2.入职教育由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短期的系统培训。目的是使之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环境。 3.在职培训在职培训有很多方式,如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 4.自我教育即专业化的自我建构。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自我教育的方式有经常性的系统的自我反思、主动收集教改信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关键事件、自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感受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美国学者傅乐与其助手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早期研究为教师发展阶段研究奠定了基础。她编制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