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被失眠困扰数月的朋友,在尝试了数羊、听郭德纲、吃褪黑素……无数方式无果之后,终于痛下决心去向医生求助。 结果一早到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卫生科,就被告知当天号满了,放眼望去,一排排椅子上候诊的,大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精神心理卫生科天天爆满,专家号一周以前就被抢空…… 西安的年轻人,都怎么了? 原来,不是我一个人 一个平常的周内,我们来到了交大一附院精神心理卫生科,不到十点,两边的座位上已经满满当当挤满了人,咨询台挂出了当天号已满的提示牌。 精神心理卫生科是干嘛的?通俗来说,就是为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强迫症、失眠、睡眠障碍……等人群提供精神心理咨询和帮助的地方。 交大一附院的精神心理卫生科,四个诊室齐开,从早上七点多到下午五点,每天有上百个人带着重重心事和各自的故事来到这里,进行着一场和医生之间的救赎。 仔细观察发现,等待区的人群年龄分布很鲜明,有家长带着十几岁的小学生,也有眉头紧锁的四五十岁中年人,但更多的则是满脸写着疲惫和“请勿靠近”的二三十岁年轻人。 坐了五六十人的大厅,却沉默地像被医生下了“请勿攀谈”的命令。彼此之间没有过多的交谈,每个人都守在自己那片空气里,沉思、放空、玩手机…… 或许在这里,没有工作、没有领导、没有各种压力,他们终于能卸下成年人的面具,安静地做一会儿自己,向医生袒露内心最真实的问题和困惑。 据一位正在接受医生帮助的朋友讲,每天来咨询心理科的绝大部分年轻人,基本都逃不过两大噩梦:失眠和抑郁! 失眠的人很多,你只是其中一个 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已经高达38.2%,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 有人说,“自从发明了电灯,我们人类就睡得越来越少了。”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催生了城市里的不眠族,凌晨两三点,他们依旧活跃在朋友圈。 很多时候,我们都下意识地以为,夜猫子们沉迷熬夜,喜欢这种“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的快感。睡不着,是他们作的……却不知道他们中的很大部分人都长期饱受失眠之苦。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的多重挤压,让深处社会“压力锅”中的西安年轻人不堪重负,不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是饱受常年失眠之苦,就是长期抑郁缠身…… 朋友圈里凌晨三点发的照片,四点分享的歌曲,五点发表的心情……串联起了一群失眠的灵魂。 如果说睡觉是可以让身体休息下来的重启键,那么失眠则是重启键失灵。 一个偶然的晚上,朋友X失眠了,开始他没在意,总觉得年轻人熬熬夜很正常,正好还能趁着晚上的时间想想明天的工作细则,女朋友的生日礼物,以及最近遇到的棘手事…… 然鹅,两点三点四点……一次两次一周……失眠,居然代替了吃饭、睡觉中的后者,成为占据了一半时间的生活必选项。 一天一周一月,周而复始,白天高强度工作晚上睡不着,几个月下来,身体其他地方逐渐亮红灯,长期咽炎、耳朵偶发性失聪……这种长期透支身体的夜不能寐,更是加剧了他对失眠的恐惧。 他试着每天十一点开始上床,但十二点还没睡着,心中默默祈祷:千万别失眠,然而事实是,越想睡越清醒,越清醒越着急,越着急更越睡不着……就这样日积月累,恶性循环,每天就靠十几分钟浅浅的午睡吊着一口仙气儿。 他尝试喝牛奶、点熏香、听相声、吃褪黑素……一段时间下来,牛奶喝到厌食、香薰闻到犯恶心、相声台词儿都能背下来了,褪黑素也已经免疫……但依旧每天和天花板对视两小时,浅睡十分钟。好不容易睡着了却被各种梦纠缠,醒来满头虚汗。 而他,只是这座城市千千万万失眠一族中的一个,每天睡觉都是和失眠之间的一场博弈,成功了,或许能长夜无梦,反之,则是漫漫黑夜睁眼到天明…… 万般无奈之下,他终于默认自己成为一名“病人”,坐在了精神心理卫生科的等待区。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失眠者已经很不幸,但比失眠更崩溃的是失眠+抑郁。 我抑郁了,不是矫情 有段时间,身边有个活跃的逗逼朋友告诉我,她最近总是莫名烦躁,动不动就想发火,逼急了有点想打人,上网查了一下,好像是抑郁症…… 我有点不太相信,因为感觉她那种大大咧咧的豪爽性格,每天嘻嘻哈哈,开心地像个吃“快乐”长大的孩子,应该跟抑郁二字永远不搭边,然而没过多久,就听到她在家割腕了,幸亏家人发现及时才救了回来。 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成年人没心没肺的笑脸下,都潜藏着抑郁危机。 而成因,永远让你无言以对。她说,那段时间,工作上一堆棘手事,自己又和谈了五年的对象分手了,状态差到爆,加上家里不断催婚,她感觉整个人心态崩了…… 每天早上起床时都感觉有块大石头压着胸口,喘不过气……晚上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就是个loser。白天工作时感觉自己耐心缺失,动不动就情绪低落,而且特别容易自卑和自我怀疑…… 忘记关灯、忘记拔掉电源插头、身份证银行卡忘在滴滴车上……成了生活的常态。有一次出门忘记拔钥匙,晚上回到家才被物业通知去领。 心情日常丧,身体也每况愈下,脸上长痘痘,疯狂脱发,看着大把大把的头发掉落,时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身患绝症…… 这种从情绪蔓延开来的蝴蝶效应,从工作波及到生活,让人信心全无,一蹶不振,甚至连每天从床上爬起来的勇气都没有。 她说,有一次心情差到爆,就忍不住跟朋友说起自己抑郁的事,结果对方“安慰”道,你就是太闲了,别一天像那些作精一样动不动把抑郁挂在嘴边,少想点,多睡觉,人总会丧一阵子,加油,挺过去就好了! 在那一刻,她心态直接炸了。她说,最崩溃的不是抑郁,而是身边人的不理解。就像你在跑步跌倒了,但他们却对已经鲜血淋漓的四肢视而不见,玩着手机若无其事地对你喊加油! 曾经一度,我也认为这是心理的一场小感冒,过段时间就会痊愈。然而,事实是靠自己每天死扛,只会让问题愈演愈烈,垂头丧气,记忆断片,提笔忘事……各种愚蠢错误隔三差五就会上演,更让人觉得未来无望。 感觉自己每天都在以时速几千米的速度坠落,看着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自己却无力回天…… 最搞笑的是,你在坠落,身边的人却以为你在滑翔……很多时候,抑郁总会被当成矫情,无病呻吟。身边人的不理解,往往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加剧了抑郁者想要结束生命的决心。 开始我也以为所有的问题缘由都是因为自己工作不够努力,对父母关心不够,不够优秀不够好。在漫长的自责期过后,医院的那一刻开始,这是病,跟工作、收入、社会地位并没有关系。 别假装正常了,想哭就哭吧 在诊室门口,见到了二十七八岁,蹲在地上嚎啕大哭的人,旁边的家人在奋力地安慰……而他却不愿听任何苍白无力的语言,只想放开哭一场。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被告知,不能哭,因为你是大人;不能情绪化,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忍受你的坏脾气;不能在朋友圈暴露太多负面心理,因为路人会反感,关心你的人会担心…… 于是,我们遇事越来越“坚强”,大小事都习惯性地自我消化,像一个每天不断被充气的气球,看似强大且完好无损,实则脆弱得不堪一击…… 我们都在假装正常,像一只在玻璃瓶中的苍蝇,看着前途光明,其实却在没有方向地乱撞。才二十多岁,快乐却成了垫着脚也无法企及的奢望。 看着等待区一张张年轻的脸,听着他们的故事,我们惊恐地发现,失眠和抑郁,已经成为困扰西安这座新一线城市的小年轻们的两大瘟神。 我们不清楚每个人身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医院寻求帮助的那一刻起,可能真的已经不堪重负,渴望被倾听和拯救。 精神心理卫生科室依旧人来人往,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每天都有无数人在完成着和医生之间的单向秘密倾诉。 我们不知道每个人都经历了什么,也无法劝他们大度。只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和不完美的自己自洽的方式,以及和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和平共处的法则。在西安的你,祝好~ =往期精彩阅读=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扑通优品爆款福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