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敏感多疑不累

时间:2021-6-23 18:25:17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感谢你愿意花时间来看这篇文章

敏感的人总是承受更多,在哀伤的时候倍感哀伤,在快乐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拥有多倍的快乐。

“你太敏感了,别人的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你怎么总是捏着一句话反复揣摩呀,我只是随口一说而已啦。”

“我们没有落下你呀,只是刚好几个人组好了,所以才没叫你。”

“不好意思哦,因为这次预算不够,刚好买到你的份就没有了,下次给你补上吧~”

诸如此类的场景一旦出现,人的两极分化也会随之出现:有部分的人对此觉得毫不在意,对于这一类的说辞表现完全的信任,另一类人则是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低落的情绪,努力表现出自己毫不在意的样子,后者就是情绪敏感的人了。

偶尔,当敏感的人向其他人道出他们的困惑抑或是在意时,不敏感的人群总会用或嗔怪或责备或质问的语气说出反问的句式,彷佛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其指指点点......

渐渐地,内心敏感的人开始逐渐怀疑自己,甚至是厌恶自己,他们在遭遇同类事件的时候,不再去思考这件事的对错方到底是哪里,直接背负过错方的角色,并不断在心中质问自己“为什么我又看不开”,“为什么我又小气了”,“为什么我总是那么敏感多疑”,在对外敏感和自我怀疑中反复挣扎。

然而,生性敏感真的错了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约有15%—20%的人是非常敏感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群体,所以如果你很敏感,先不要为此而难过或自卑,因为你并不是一个人。

虽然从古至今,“敏感”一词总是不那么积极向上,“敏感”与“多疑”也总会死死紧扣。

古代著名的“黛玉葬花”,其中说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正是林黛玉将院子中凋零的花瓣埋藏至泥土当中,以花之凋零感叹自身命途多舛。

历史对于她的评价总是中立而又带点偏见,简其伤春悲秋,多愁善感为“敏感多疑”,使得这个词更带丝丝悲伤色彩。

到现代,大家开始崇尚“豁达”和“大度”,任何的敏感都和“小气”“多疑”等挂钩,甚至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敏感多疑的人”,排列前十的搜索结果都显示——过于敏感多疑是情绪失控的一种,是抑郁症的先兆,医院求助,但是却没有人曾想过,情感上的敏感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部分。

情绪上的敏感,会更多地导致这一类人在人际交往的时候更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将对方感受前置于自身感受,更具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更乐于倾听别人的分享。

在行为上,敏感多疑的人更了解社交关系的“舒适圈”——什么行为和话术才能让对方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为自身的敏感多疑,所以在表达的时候会更加的谨小慎微,更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衡量轻重。

实际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越来越敏感,只是可能大部分人只有在面对特定的事件才显示出高度敏感的一面。

情绪敏感的人只是更容易被事件触动而马上作出反应,也因为这个特性,他们也更容易被生活中的“小确幸”感动,更容易被细微的快乐填满心灵。

因而,情绪敏感的各位,在面对一些言论的时候不要过分解读,不要抓住让自己不舒服的语句一次又一次地剖析;在日常交往的时候,不要尝试讨好身边的所有人,要有被某些人讨厌的勇气;在遭遇让自己不适的言论或行为时,要适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合理表达。

大家真的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小情绪感到苦恼甚至是愧疚,这并不是你的问题。再者,即便你个人情绪再怎么敏感,这也只是你自己的个人选择,与他人无攸,如果这种情绪敏感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就够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需因为别人的评判、揣测,不假思索地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人活着就是更多的是为自己,在没有伤害到别人,没有侵犯到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按照自己心之所想,为自己而活!

希望大家都可以调整心态,告诉自己,生性敏感的我并没有错,Idon’tshameonmyemotionalsensitive!

文字:我没有猫排版:巧克力图源:网络(侵删致歉)ysywhs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wh/1046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