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病治法治疗气病的大法分为四类: ①补,气虚则补。 ②疏,气滞则疏。 ③升,气陷则升。 ④降,气逆则降。 (一)补气 中医治病极重视气,气的名目也相当多,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个是生理方面的,认为人体内脏活动最重要的是元气,亦叫“精气”。 为了区别各部分的气的作用以便说明问题, 在胸中(肺)称“宗气”, 在中焦(脾胃)称“中气”, 在下焦(肾命)称“真阴”“真阳”二气, 还有属于体表(卫分)的气称“卫气”等。 二是病理方面的,指内脏发生病变后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病理现象,如肝病呈现胁满,少腹作胀,称为肝气;胃病呈现饱满,中脘痞闷,称为“胃气”等。 三是病邪方面的,如六淫中寒邪、湿邪也称寒气湿气等。所说补气的方法,都用于第一类亏损的证候。肺主周身之气,脾主中气为后天之本,故补气着重于补肺脾两经,而补中气尤为常用。气与血有密切关系,补气药常与补血相结合。又因气属阳,在极度气虚时常与扶阳药同用。补气药易于壅滞,一般对中焦有痰湿者不用但必要时也能补气与化痰、理湿同用。又因气虚不运而胀满的,用“塞因塞用”法,亦宜稍佐理气。 1.培补中气法适应证: 精神疲倦,面色萎黄,懒言音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泻等。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草茯苓山药扁豆。 中气属于脾胃,一般所说中气虚弱症,多指脾胃薄弱而引起的功能衰退现象。往往先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从而营养缺乏,而色萎黄;进一步精神疲倦,行动懒怠,言语低微,脉象濡缓。所以培补中气以脾和胃为基础,常用四君子汤为基本方。 前人在脾胃虚弱症上运用四君子汤极为广泛,大概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扩大组织,加强补中的作用,如六神散之加入扁豆、粳米、山药; 一类是结合其它补虚的方剂,形成偶方的组织,如八珍汤之加入四物汤; 而另一类是照顾兼症,变作标本并治的方剂,这一类比较复杂,如异功散之加陈皮行气,六味异功煎之加陈皮、干姜行气止呕,香砂六君子汤之加木香、砂仁、半夏、陈皮化痰止痛,四兽饮之加半夏、陈皮、草果、乌梅化痰截疟,七味白术散之加木香、葛根、藿香化湿热,启脾丸之加山药、陈皮、莲肉、泽泻、山楂消疳积等。 在这些用法中可以看到,凡是脾虚所产生的病证,都可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但脾胃虚弱不等于中气虚弱。中气虚弱的特征,表现为神疲困倦,懒言声低,自觉气短,甚至行动即喘促,这就必须加入补中益气的药物。黄芪为补中气的主药,味甘气温,气厚于味,治疗中气不振,清阳下陷,有温养生发的功能。常与党参并用。它的区别是:党参培元气,主要在补中;黄芪补中气,兼能实表。 所以久泻脾虚生化不及等,当以党参为主; 如有形羸气乏,自汗亡血等,则以黄芪为主。 同时,黄芪升举有余偏于阳分,气虚阳虚宜升提者最为合适。 有人用补中益气汤升提,只注意升麻、柴胡而忽略了它的基本力量,是不够全面的。 2.补养肺气法适应证: 肺痿,久咳,声低音怯,呼吸气短等。 常用药:黄芪山药北沙参麦冬五味子冬虫夏草。 肺司呼吸而主皮毛,肺气充盛,则呼吸调畅,皮毛致密。 因此,肺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多为呼吸气怯,咳嗽声微,皮毛不固,多汗畏风,在补肺益气的治法中,应照顾到固表收敛。 另一方面,肺能输布津液,气弱则津液不行,汗多亦能伤津,故补养肺气经常照顾肺阴。又因脾肺为母子之脏,益母能使子实,故补肺亦常结合补脾,称“培土生金法”。这种从肺脏本身的气阴及其与内脏的相互关系来治疗,在肺痨病中最为明显。至于与滋肾药同用,多属于兼有阴虚内热的证候,称为“金水相生法”。 3.益卫固表法适应证: 表虚多汗,汗出恶风,及容易感冒等。 常用药:黄芪白术浮小麦麻黄根煅牡蛎。 肺主卫气,卫气出于下焦。故卫虚皮毛不固,多汗恶风,轻者从上焦治疗, 一般用牡蛎散(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黄芪)加减,以牡蛎等固涩止汗治疗主证,即以黄芪益气固表。 重者汗出不止,称为亡阳,用附子芍药甘草汤治下焦。这说明补益卫气,黄芪和附子为主药,芪附汤就是这两药组成的。附子芍药甘草汤用白芍,由于多汗亦能伤津亡阴,出现小便少,四肢挛急等症;如果未到伤阴阶段,不须用此。 前人对一般益气固表大多用黄芪: 例如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治表虚易感风邪,感冒后邪恋不解,用黄芪为君; 当归六黄汤(当归、黄芪、生熟地、黄连、黄柏、黄芩)治血虚火旺,内热盗汗,也是以黄芪固表和滋阴泻热同用。 我治体弱患者不耐风冷侵袭,常发生关节酸痛,用桂枝汤加黄芪,效果良好,也是在调和营卫的基础上着重固表。 4.温补肾气法适应证: 畏寒,四肢不温,腰冷酸痛,吸气困难,小便频数不禁等。 常用药:附子肉桂熟地山萸山药枸杞子巴戟天。 肾中阳气即命门之火。前人认为命门为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命火一熄,则全身机能均停止,故: 气虚到急救时期,均以附子补火为主。 元气虚结合人参, 中气虚结合白术, 卫气虚结合黄芪,就是参附汤,术附汤和芪附汤。 但肾与命门有密切关系,所谓水火之脏。我还认为命门本身就有阴阳是二气,故温补肾阳必须滋补阴,常用的桂附八味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可以明显看到在补阴基础上扶阳了。 (二)疏气 调气、舒气、理气、利气、行气,名称不同,轻重不一,总的说来都是调畅气分,《内经》所谓“疏气令调”。 中医重视气的作用,疏气方法在治疗上也就用得相当广泛,认为气机调达,其它方面的障碍无疔减轻或消失。所以多数病证的处方,不论补剂、消剂、下剂,包括化痰、利湿、活血等方面,均有疏气配合,这是一个特点。 气分郁滞的原因多以七情为多,其次是痰湿等阻滞引起。故一般所说的疏气,常用于肝胃两经。因肝气易被情志刺激而郁结或横逆,胃气亦易受痰湿阻滞而发生胸腹胀满等现象。疏气药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气、散气和消耗津液,对血虚、阴虚以及火旺等证,均当慎用。 1.疏肝理气法适应证: 胸膈痞闷,两胁、少腹作胀作痛,嗳气,矢气等。 常用药:郁金香附柴胡青皮橘叶延胡。 疏肝理气药常用于肝气横逆,以行气、散气为目的,收效比较迅捷。 但这些药的性味大多辛香而燥,且有耗伤正气的流弊,使用时必须注意两点: 首先,肝脏内寄相火,气逆则相火易动,轻者为内热,重者能变肝火冲激,故应斟酌病情,适可而止。 其次,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和用有密切关系,肝气太过能使肝血暗伤,用理气药也须防止伤血,血虚则气更横逆,有些肝气病往往愈疏气愈加剧,便是为此。处方时可酌加白芍护阴,参考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和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白芍、川芎、香附、枳壳、甘草)等成方。 肝郁证系肝气郁结,气郁亦当疏气。但肝气横逆是气的作用太过,肝气郁结是气的作用不及,根本上有所不同。虽然肝郁经久也能化为肝气,但在郁结的时候不能与横逆同样治疗。很明显,肝郁症状为抑郁寡欢,多疑善虑,胸膈不畅,并影响心脾,闷闷少食,懒于活动,心慌心怯,失眠多梦,不同于肝气为病,一般治疗多用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和血舒气及健中调理。又有越鞠丸(香附、苍术、山栀、川芎、神曲)为解郁的名方,认为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相因而病,故用香附理气,川芎调血,苍术去湿,山栀泄火,神曲消食,有痰再加贝母。这五郁相因的治法,应该理解其用意,不必固执其成方,尤其是逍遥散治血虚之郁,越鞠丸治气实之郁,必须分别清楚。 2.和胃理气法适应证: 脘腹胀满痞痛,嗳噫吞酸等证。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砂仁蔻仁木香乌药厚朴佛手藿香。 胃气以和降为贵,逆则消化传导失职,引起脘腹胀满作痛,等一系列症状, 从原因来说,与七情刺激和受寒及痰湿内阻有直接关系; 从内脏的影响来说,与肝胆和大小肠的关系最密切。 因此,和胃理气的药最多,必须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使用。一般以温胆汤加减。温胆汤即二陈汤加枳实、竹茹,有理气和中有祛痰化湿作用,湿重者可加厚朴,胀痛剧烈者可加木香、乌药,此外还有香附、神曲、大腹皮、槟榔、枳壳等。均可随证采用。中医治病,以常从一个脏腑联系到其它脏腑,特别是治疗气分病,在理气方面联系更广,还考虑到其它原因和发展的后果,因而它的处方有主有次,并不是单纯的理气了。 (三)降气 降气,是使上逆之气得以平顺,所以又称平气,顺气。多用于肝气上逆,胸脘胀闷欲绝,胃气上逆,呃逆不止,及冲气上逆和痰浊上壅,肺气不降等证。降气,宜于实证,不宜于虚证;宜于暂用,不宜于常用。 1.降气宽胸法适应证: 气逆胸膈,窒息欲绝,及气厥昏倒等。 常用药:沉香枳实槟榔乌药木香。 这方法用于七情气逆,病情比较严重,如胸膈胀闷,气塞欲绝,更重的可出现厥逆昏仆,称为“气厥”。故用药较峻利,一般用五磨饮子(木香、枳壳、乌药、槟榔、沉香),以下气救急为目的,体弱的可加入人参,即四磨饮(槟榔、沉香、乌药、人参)法。凡降气不能离开理气的基础,其它理气药如郁金、香附之类,仍可采用。(中医五运六气白癫疯怎么治疗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