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生如何融入新集体别让情境暗示摧毁你的

时间:2022-7-2 18:15:22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作为一名转学生,第一次踏入新教室时,感受到的不是热情欢迎,而是一双双冷漠的注视,就连教室里摆放的物品,墙上挂的照片,都透露出不欢迎的气息。

你僵硬地做完自我介绍,心想:“完了,他们怎么什么表情都没有?”

这种像是“外来入侵者”的感觉,会伴随学习生活很长时间,给你的人际交往,学习效率造成困扰。

最近读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劳德·M·斯蒂尔的《刻板印象》,才知道人会对特定环境产生固定印象,转学生因外来者身份,可能会扩大对周遭事物的感觉,这种因身份差别产生的影响,称为“身份条件作用”。

《刻板印象》着重讨论人们为什么歧视与被歧视,偏见有时会断送别人的前程,也会使自己陷于困境,阻碍发展,书中运用大量心理学实验,证明人是可以摆脱这种歧视束缚的。

斯蒂尔教授作为一名黑人,从小饱受种族歧视的影响,致使内心异常敏感,就连攻读博士期间,还会有被人歧视的感觉,本书作为心理学权威书籍,也是斯蒂尔教授一次次揭开伤疤,用亲身经历饱含深情的告白,为我们展示日常生活中,连精英都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困扰要如何解决。

本文尝试从转学生这个角度,结合书中知识,探讨一名学生从旧环境到新环境,如何不被第一印象所束缚,真正融入新集体,以及转校生的老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01转学生存在的身份限制因素

开头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术语——身份条件作用,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答案:

它由既定的社会身份(年迈、年轻、女人、男人、黑人、白人、少数民族等)所引致的一些需要相机应对的处境。是指在某种场合下为了实现某些需求或目的而必须处理的某种状况。

简单讲,就是一个人会因为自己的一种身份,采取和身份相匹配的行动。

如一名学生,他从旧学校转入新学校,他此刻的身份就是一名“转学生”,作为转学生所要面临的问题,都需要他去应对和解决。

也许是从一个城市转入另一个城市,从南方转入北方,风俗习惯,待人接物,地域差异,都会给转学生带来一系列刻板印象的风险。

如果一名转学生恰好从一个总是发生打架斗殴的地方转来,再加上他本书长得高大魁梧,就有可能被贴上“会欺负人”的标签,从而使人心生畏惧,敬而远之。

可问题是,他还没来得及让别人了解他,就已经失去了与人做朋友的机会。

这就是刻板印象带来的风险。

就像作者在书中举例,为何白人和亚裔学生更容易进行小组学习,而黑人学生就算成绩落后也不愿意求助别人,只顾自己刻苦钻研,闭门造车。

这不能直接用一句智商原因来解决,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际遇都不一样,拿人种来断定一个人的智商优劣,是对人最大的恶意。

经过实验证明,黑人之所以不愿意进行小组学习,还是源于血液中最深的种族歧视伤害,而他们加倍刻苦努力,就是想打破这个魔咒,一旦承认自己的局限去进行小组学习,一定会有人说:“看看,他们就是智商不行。”

但如果对于种族问题过于执念,急于证明自己而忽略了方法,致使成绩不升反降,就更加深了别人对这一族群的偏见,形成恶性循环。

有时,一个人硬抗,并不会抗下所有,只能让自己更受伤。

转学生来到新环境,就面临别人对他们既定印象的影响,如何快速打破这种影响,就需要好好来思考。

02临界数量上升,承担的压力就会下降

当人们进入新环境时,因为接下来要做一些略有挑战的工作,心情本就紧张,会下意识去张望,看有没有认识的人,或是自己熟悉的因素。

如果整个环境中没有一丝熟悉气息,他的紧张感和心里承受的压力就会急剧增加。

当他看到一个认识的人,或熟悉的布景,潜意识中就会增加安全感,觉得自己不会被边缘化,内心承受的压力也随之下降。

作者将这种同类数量的上升,称为“临界数量”,简单说,就是随着同类的数量增加,使原本需要一个人承担的压力,分担到更多人身上。

作者在书中举例,美国最高法院的奥康纳大法官,身为女性,工作气氛让她“感到窒息”,每审理一个案子,她都要承担外界对她是否可以胜任,是否是女权主义者,是否会偏待女性等问题的质疑,直到又有一位女性大法官就任,这种窒息压力才一下子退去。

回到转学生身上,他进入新学校后,第二天又转来一名学生,那么存在于他身上的压力会瞬间下降,不能说完全消失,但因为有了同类,他的安全感会比之前更高,也更容易卸下心防融入集体。

当奥康纳大法官退休时,临界数量又一次减少,另一位女法官也面临了和她同样的问题,她这时才意识到,奥康纳曾经遇到过的压力和窒息感,全都压在她身上,这样的压力比刚刚入职时不知要重多少倍。

而一位转学生也不可能总是遇到同为转学生的同类,所以如何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自我,脱颖而出,不在孤军奋战中迷失自己,才是他需要思考的问题。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许多足以改变我们命运的选择,以及对我们至关重要的表现都可能会受到我们所处环境中一些偶发性因素的干扰,即使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刻板印象》03如何在陌生环境中保持自我,融入集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突破身份条件限制最有力的千古发问。

每一次朝代更迭,都是能人志士打破身份限制,开创新纪元,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了。

女性也在不断为之奋斗,古有武则天登基为皇,今有希拉里·克林顿和贝拉克·奥巴马,打破人们对于女性和黑人的刻板印象,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不畏惧外界偏见,勇于付出行动。

而身为一名转学生,就更无需拘泥于自身的身份限制。

最重要的是,不因外界眼光而评判自己,首先丢掉自信。

当一个人自信时,眼光也随之坚定,自身所散发的气场,是别人忽略不了的。

斯蒂尔博士在读博期间,曾因自己并不出众的外形和肤色,总是融入不了科研生活,虽然他知道大部分人不会因为肤色否定他,但他仍然每天带着面具伪装自己,生怕一旦摘下面具,会引来别人的鄙视。

可贵的是,他遇到了非常友善的导师,和导师的交流方式,让他逐渐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导师没有因为种族和等级身份,将他看作异类,也毫不介意斯蒂尔的消极状态,他将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课题上。

最重要的,他把斯蒂尔当成一名有力搭档,默认斯蒂尔是小组成员中的一份子,给他留了一个位置。

这种如沐春风的相处方式,让斯蒂尔渐渐卸下心防,对小组成员产生信任感,逐渐积极起来,找到了彼此最默契的相处方式。

那些曾经困扰他的刻板印象顾虑,慢慢也就消失了。

我们看到,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者,也逃不过刻板印象的困扰,所以转学生也能从中借鉴一些经验。

长时间不能融入集体,会使自己越来越孤立,也容易陷入校园霸凌。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信,保持自我肯定,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言语,或者刻意的孤立,就陷入自我否定,要记住,就算被孤立,也不是我的错,自我暗示:我一定会摆脱这种景况,融入新集体。

而作为转学生的老师,同样能从斯蒂尔导师的处事方式中学到方法,首先,在集体中给学生留出位置,不需要过分敏感,默认这名学生已经属于整个集体。

如果用“新生”,“老生”这种区别称呼,会给学生在潜意识中定义身份,把转学生限定在新生范围内,其他同学也会区别对待。

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在反复磨合中找到最默契的距离,不远不近,不使人感到局促,也不使人感到冷漠。

结语

斯蒂尔教授在《刻板印象》中,运用大量心理学实验和案例,将刻板印象这件事,剥开层层伪装,进行深入探讨,让我们从一件件真实事件中,找到摆脱刻板印象的方法,也找到确立信心的力量。

闲来可以翻开这本书,看看这封送给所有受刻板印象困扰人的真情告白。

更多精彩故事

点击下方名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123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