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新人Bill因经验不足,在一次给客户做的设计中出了差错,随后客户向他的主管投诉。主管找Bill谈话,希望他以后在工作中能更谨慎仔细。不料,这件小事却在Bill的心中掀起了大浪。此后,Bill工作看到主管总是畏首畏尾,主管稍微说一句重话,他就不知所措、忐忑不安,总觉得主管讨厌自己。这也影响到了Bill的工作表现。几个月后,Bill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丧失信心,在沮丧中递交了辞呈。在之后的求职中,虽然有不少面试机会,但每当HR问起上一份不到半年的工作经历时,Bill总是支支吾吾,很难取得HR的信任,面试也止步于初试,工作一找就是两三个月。更糟的是,这段漫长的求职经历和此前被主管讨厌的“幻象”交织在一起,Bill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 上面Bill的例子是典型的职场多疑症,“多疑症”是职场人常见症结之一:看到别人窃窃私语就觉得是在议论自己、认定大多数同事只要没人监督工作时就一定会偷懒、怀疑别人的表扬只是客气而非出自真心、团队合作时只要有人提出意见就认为是对自己有成见……这些都是“职场多疑症”常见的表现。尽管大多数情况下不至于直接酿成严重后果,却会一点一点消磨职场人的自信、激情,久而久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人际关系冷淡,成为职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控制猜疑心理可采用的几种方法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猜疑心理,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举个真实案例,说明“敏感”特质的运用。 S君非常敏感,旁边的人总说他很容易生气、小心眼。 两年前,S君在心里下定决心说,“我一定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不再那么敏感!”经过系列培训和学习,想要把自己调整成为一个豁达的人。开始很有成就感,在一次重要职位竞聘的失败后,非常失落。更加觉得自己小心眼、讨厌自己。 在协助S君的调整过程中,我们从接受自己拥有“敏感”特质开始,然后两步走: 一方面,对敏感的结果进行行动加法,让“敏感+确认=细心”,意即当我们感觉到某些事情让我们不舒服的时候,去进行确认,避免把自己因敏感而误解的主观部分当成是真实的,同时对于印证如实的部分,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对细节的敏锐。 S君对于后来的两件事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S君给总经理秘书L小姐送了一盆盆栽,他看到L小姐拿到盆栽的时候眼光慌张了一下,慢慢地放在了桌子上。如果放在过去,S君会感受到对方是勉强收下了,这让自己非常不舒服,接着会把这个不舒服无意识中指向L小姐,然后关系僵化。 这一次,S君进行了确认,“你是不是不喜欢这盆盆栽?如果不喜欢也没关系,放在我桌子上也不错的!”没有想到L小姐回应说,“真地不知道怎么谢谢你才好,你送我的花让我想起了我妈在家养的相同的盆栽……看来我该给他们去个电话了!谢谢你的盆栽!” 还有一次,S君在做一个方案的时候,直觉感到有个数据有问题,同事们都说他又神经质了。如果放在过去,S君会很沮丧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同事一起埋怨自己的“神经过敏”,然后按照同事成型的计划去做。 这一次,他在没法说服同事的情况下,在班上继续配合大家,同时利用下班的时间查找各种数据,结果印证了自己以往经验对于这个数据的判断是准确的。找到了精准的数据,方案的方向马上进行了调整,在成本预算上也节约了一大截。领导非常满意,同事也不敢轻易说他“敏感过头”了。 S君说,在前一个事件上,如果我不印证,我会以为她是看不上我送的盆栽;印证了,我才知道眼睛看到的虽然是真的,但是我们自己可能会把看到的东西理解和翻译错了!这样让我也省去了很多的误会。 在后一个事情上如果我不印证,我不会对自己的直觉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其实我的直觉感是很强烈的,它也帮助我做了很多事情,结果我却总是不了解它、不信任它。 另外一方面,对敏感的对象结果进行解决策略的减法,在问题太难以解决的时候,可以把握“有些问题不必当下、立刻解决,可以暂时放一放”,把先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带着收获的更多的资源,回过头来再看当初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当初的问题一部分已经解决了,也许现在又能够解决掉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不断地循环,让问题阶段性地化解。 当S君知道原来自己的敏感也可以作为一个特长使用,他变得更加自信起来,在工作内容上越来越敢于拿出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并且比很多人的观察点都要细致,在办公室里面的人际环境也越来越好,近一年以后,工作的晋级自然而然就发生了。 改变,不是全盘否定和打压,改变来自于和解、转化、顺势利诱。 我们每个有梦想的人,对自己都至少有一个不能够接受的特质,这就是内在矛盾的一种表现。不轻易批判自己的某一个特质,接纳它的存在,然后找到合适的资源,转化它,让它成为我们解决问题、收获成长智慧的力量和指引。这其中甚至包括接纳那个发出批判声音的特质部分,然后将他们的对立转化成内在和谐,我们就更加能够成为自我、引领内在更强大的力量去面对外界。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