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精神疾病

时间:2021-3-9 15:14:16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精神系统疾病系情志疾患,是由于大脑和神经长期过度紧张或严重精神刺激,导致的非器质性改变的各种精神和躯体症状。如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学的“不寐”、“郁证”、“心悸’、“癫狂”、“脏躁”等范畴。

五脏藏神,各有所属,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悲,脾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之中,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情志疾患与心肝关系最为密切,故有“神不守舍,养心为主,怪病多痰,化痰开窍,病多肝郁、疏肝为要”之法。根据《黄帝内经》云:“心者,精神之所舍也。”“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和《类经》云:“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的理论。

常见精神系统疾病分类:

1.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多属中医“不寐”范畴。《景岳全书·不寐》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主要症状为心脾两伤,气血亏耗,久则累及肝肾。治拟养心安神,益气健脾,补肾平肝,以冀心神得安,脾气得运,肾气得纳,肝阳得平,则康复有望焉。

.神经官能症:患者多数见有情绪急躁易怒、恐惧焦虑、恶梦纷扰、眩晕泛恶、胸闷胁痛诸症。此乃心神不安,肝火亢盛之象。

3.抑郁症:多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情志怫郁,肝气横逆,上犯于心。

4.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没有器质性改变的多种精神和躯体症状,主诉繁杂多变,可归属于中医学之“不寐”、“郁症”、“心悸”等范畴。《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本病多由情志不舒或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血亏耗,心神失养;或情志怫郁,肝气横逆,上犯于心。病久则聚湿生痰,痰瘀交阻而病程缠绵。因心主神明,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故治疗应以养心安神为主。

5.精神分裂症:有狂躁型和抑郁型。狂躁型属中医学“狂证”范畴,抑郁型属于中医学之“癫证”范畴。临证常合用生铁落饮以镇心降火。

6.更年期综合征:属中医学“脏躁”范畴。精神症状明显者采用此方治疗。

加减细论:

一般给予加淮小麦、丹参各30g,菖蒲、远志各0克;

若烦躁明显加用栀子10克,连翘0克;

若心悸或失眠者加龙骨、牡蛎各30克;

若狂躁严重者加用石膏或生铁落30克;

失眠严重者加五味子,酸枣仁各30克;

咽喉异物感加郁金、苏梗各15克;

头晕加天麻0克;

头痛加当归30克,川芎0克,细辛10克;

其他随症加减。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系神明,虽神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但只有心血充盈,心气旺盛,神舍其内,方能神志安稳。一旦思虑过度,劳伤心神,心血暗耗,心神失养,神不守舍,必致失眠多梦、心悸乏力、或神思恍惚、表情淡漠等情志逆乱之症。故治疗以养心安神为主,常以甘麦大枣汤为基础方。甘麦大枣汤看似平淡,实际上是一帖治心病、养心气、泻心火的绝妙良方。也是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损其肝者缓其中的代表方剂。以此方为主,治疗神志不宁、精神失常一类疾病。凡出现失眠、心慌、恐惧、多疑、忧郁、烦躁病症用之,确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情志疾患不论病因如何,总致心神失养,神明不安。盖心主血脉,主神志,而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疾病就是血液的病,心主血,所以藏神,从心论治,从血论治,心血充盈,血液流通,气血调畅,心神充养,则神明安宁,无抑郁恼怒。故可于方中加入丹参,取“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之义,以达养血活血,通络解郁,宁心安神之功。

福德散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精神系统疾病患者多伴有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一旦入夜不眠,则多思善虑损伤心脾,病久则聚湿生痰,痰阻神窍则紧张恐惧、焦虑多疑、忧郁烦躁,惊惕肉瞤,甚则时哭时笑,精神失常。这与《证治准绳》云:“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不寐。”的理论相似。此类患者常常睡眠不安、乱梦纷扰、醒后头重目眩、胸脘痞满、纳呆恶心、舌苔白腻等一派痰浊内阻之象,故以远志、石菖蒲豁痰开窍。

每日一穴

肘尖穴:清热化肿,通经活络!

肘尖穴是位于人体手臂上的经外奇穴,肘,指的是肘关节;尖,尖端也,意思也就是说肘尖穴的位置在肘关节的尖端,天井穴下1寸处,屈肘取穴。经常刺激按摩肘尖穴,可以起到清热化肿,通经活络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喉咙里的痰特别多、身上肿涨,这个时候可以按摩一下肘尖穴来调理。按摩时将中指食指并拢,用两指的指腹按压在对侧肘部的肘尖穴穴位上,点按或按揉穴位3-5分钟即可,每天一次。也可以艾灸的方法来刺激该穴,用艾条点燃后,温和灸肘尖穴15分钟,一天一次。因为肘尖穴皮薄,所以不宜刮痧。

福德散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d/9344.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