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史,除了“十二帝”是绝对的主角以外,还有很多配角。历史就是这样,历史不全是皇帝的历史,也有很多“黄金配角”被世人所知,就像八十年代香港电影里的“黄金配角”一样,这些“黄金配角”的出现,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存在和厚重,在众多的“黄金配角”中,康熙、雍正两朝的重臣田文镜是不可或缺的一个。 我个人一直认为,满清十二帝中,从性格角度来讲,最难相处的当数雍正。刻薄、寡恩、勤奋、敬业、多疑、幽默、喜怒无常…等等关键词交织在他一个人身上,和这样的皇帝共事,真是“如伴虎”,隆科多、年羹尧的例子在那边,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这些有可能对雍正皇权构成威胁的“手足”全部被雍正“毫无感觉”地料理干净。管你什么戍边功臣还是“拥立有功”,指不定哪一天就掉了脑袋,因为“圣意岂能随意揣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君王,有几个人却从头到尾得宠,确切地说,也就三个人,他们就是雍正朝非常知名的大臣田文镜、李卫、鄂尔泰。这三个人,从雍正当权开始受宠,一直被宠到雍正崩逝,实属难得。今天重点说一说田文镜。 熟悉明清历史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是明清朝中,重要的入仕方式之一,所以,明清朝中,能留下名子的朝廷大员大多是科举出身,当然,明清朝中,像魏忠贤、李莲英这样的太监除外。因为这类人,离权力核心太近。 和其他大臣不一样,田文镜这个人算是“D位出道”,没有什么学历,最高学历是“监生”,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他从基层公务员干起,一直干到部省级干部。河南总督、兵部尚书、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可以说是多岗位锻炼,哪里有困难,雍正总能第一个先想到这么一个能人。满清能人不少,应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年羹尧、隆科多这样的人都是能人,而且是那种可以独挡一面的能人,只不过政治觉悟差了一点,或者说政治站位不高。在封建朝堂里,能力是一回事,政治智慧又是一回事。 封建王朝中,“政治智慧”这个词语看起来有点高深、有点玄乎,其实俗不可耐,所谓“政治智慧”也就是看谁有机会接触到皇帝,并且揣摩对皇帝的性情,并最终把马屁拍到皇帝心里。仅此而已。生活也是一样,装文艺、装高雅的大有人在,有的人朋友圈里滑发一些高大上的心灵鸡汤,私下里就一钱串子,俗的掉渣,甚至是恶俗,这种人我真遇到过,表面高雅,现实中龌龊的事没少做。关键是,我还为他们点赞,理由很简单,有的时候,我也是一俗人。有的时候,“清高”很不好,搞的跟不食人间烟火一样,过分的“入流”也不好,会浪费很多生命和时间。 田文镜的发迹史很简单,源于一件事。雍正元年,田文镜受命前往华山祭告,这个时候正赶上山西灾荒。年羹尧上疏皇帝请求朝廷赈灾,雍正又询问了时任山西巡抚德音,德音却说山西并无灾荒。这下雍正也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田文镜回京后,就把山西灾荒的情况汇报了上去。雍正表扬他“直言不讳”,任命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前往灾区赈灾。这是件一很简单、又不简单的事。说简单,是因为,田文镜只是说了实话。皇帝这个岗位很特殊,有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辨别真伪。所以,田文镜的这几句实话,来的恰到好处。说这件事不简单也是有道理的,当时,当时,年羹尧是戍边大臣、封疆大吏,可谓权倾一时,朝廷里很多人都和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人身依附关系,说以,年羹尧说“一”,没有人说“二”,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雍正对年羹尧既“用”又“疑”,既“爱”又“恨”,想“宠”他又怕他弄权,不宠他又希望他做事。而这个时候,田文镜出现了,属于“独立第三方”,雍正顺着杆子就给了他一个“山西布政使”的肥缺。这里面关系很微妙,在雍正看来:你年羹尧是功臣,我能给的荣誉都给你了,但是在朝廷里不能给满朝文武“唯你独尊”的印象,朕才是皇帝,朕给你面子是让你发表发表意见,但是发表了意见后,即便是对的,也不让你执行,你心里要有数。所以啊,“官”这个让人魂牵梦绕的物件,也是要看机缘的,田文镜刚好赶上了雍正的这个“风口”。后来的事就不用说了,得到这样的机会后,作为官场老运动员,田文镜一路越贴越紧、越贴越谨慎,越贴官越大,雍正当然也是越用越顺手。 老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