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稽古王建军四海一统上

时间:2021-7-5 13:10:23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西北●大秦文学》年期▍总期

四海一统(上)

作者:王建军

1

公元前年的一天,对于永恒演化中的宇宙时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个时间点位,但对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来讲,确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刻。为此华夏大地经历了十年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统一战争,终于六国灭,天下统,唯始皇独尊。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具有开天辟地的划时代意义。

27年前,有着迷一样的身世的赢政,从一个在异国他乡倍受人冷落与欺侮的小质子,历经艰险,颠沛流离回国,于公元前年,(13岁时)即秦王位。这是历史给他的一个机遇,但他还需忍辱负重,历经各种风雨考验。后又诛灭嫪毐,逐吕不韦,培植亲信,整治朝纲,独揽兵权,完全掌握了秦国大政。凶险诡秘的人生经历养成了他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杀伐无情,迷信命运的性格;他只相信大秦旌旗招展的虎狼之师和威武列阵的斧钺甲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公元前年,秦始皇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西周灭亡以后,经过春秋五霸,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时候,七雄并立。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前年,秦孝公继位,重用商鞅两次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成为第一大强国。同时,由于推崇战功,使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统一度量衡,使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推动了商品交换。县制、爵制以及什伍连坐制等的推行,虽有压制人民的一面,但也给社会带来某种安定,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富国强兵。此时,西方的秦国已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始皇,也就是秦王赢政,就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22岁的他看够了军阀唯利混战,百姓背井离乡,诸候尔与我诈,各国杀伐无义,田亩荒废,白骨露野,这昏暗的令人憎恶的世界现状,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而统一天下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唯一途径,军事手段又是这一途径的必然选择。

赢政亲政后在军事上,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目标。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正确战略。经过长期的准备,秦王赢政开始着手进行统一战争。

秦王首先选择的攻击目标为赵国。因为赵国的实力在六国中最强,是秦国走向统一道路的最大障碍。赵国确略有实力,秦军屡次进攻赵国,均被赵国击退。在用主力进攻赵国的同时,秦对韩采取扶植亲秦势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公元前年,韩国南阳郡“假守”(即代理郡守)腾,向秦献出他所管辖的属地。腾被秦王政任命为内史,后又派他率军进攻韩国。腾对韩国了如指掌,所以进展顺利,于公元前年(秦王政十七年)俘获韩王安,韩国灭亡。将韩国的贵族王室都押送到咸阳。韩国是六国中最为弱小的国家,而且和秦国相连,它的灭亡,为秦国势力东出涵谷关提供了条件。

韩赵魏原来是一个国家,就是晋国。晋国原本是春秋诸候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强国却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自己又互相猜疑,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公元前年,魏景湣王迫于秦国的强大威力,主动向秦献出丽邑,以求缓兵。此时,秦王政正调集兵力准备向赵国发起总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献地。这使得魏国又维持了数年残局。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军主力南下攻楚之时,秦王政派出年轻将领王贲,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由于大梁城防经过多年修建,异常坚固,秦军强攻不下。王贲想出了水攻的办法。秦军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将黄河、鸿沟的水引来,灌注到大梁。3个月后,大梁的城墙壁垒全被浸坍,视狗如命的皇帝魏王假只得投降。“王不爱人而爱犬,将军尽忠而无门,岂非魏国之哀乎?”,魏岂不亡。

公元前年,秦利用赵国发生大地震和大灾荒的机会,又派王翦领兵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率兵抵御,双方相持了一年。在紧要关头,秦国使出杀手锏—离间计。王翦用重金收买了赵王的宠臣郭开,要他散布李牧、司马尚企图谋反的流言。赵王轻信谣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据不让出兵权,赵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并处死了他,同时还杀掉了司马尚。杀死李牧,无疑为秦军亡赵扫清了道路。此后,秦军如入无人之境,攻城略地,痛击赵军。公元前年(秦王政十九年),秦军攻破邯郸,这座名城落入秦国之手。不久,出逃的赵王迁被迫献出赵国的地图降秦。赵国实际上灭亡了。但是公子嘉却带着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尉县),自立为王。后秦军在公元前年灭燕国之后将其俘虏。至此,秦统一了北方。

接着,赢政计划灭掉六国中地盘最大的楚国。在御前会议上,年轻的大将李信认为,楚国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它的兵力不强,而且早在十几年前秦国就出兵夺取了楚国的巴蜀部分;如果沿江而下,只要20万兵力,就可以征服楚国。但是老将军王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楚国是个大国,虽然屡次战败,但是实力犹存,用20万人去消灭楚国是不现实的。要灭亡楚国至少要60万兵力,而且稳扎稳打,才能成功。但是赢政没有听取王翦的意见,他委派李信为统帅,带领20万兵力南征楚国。

南方大国楚国,疆域辽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号称拥有甲士百万。但是,楚国的内政一直不振,总是贵族争权夺利,这种状况到战国末期尤为严重。公元前年,楚幽王死,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幽王的同母弟犹,即位为哀王,但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徒杀掉了。负刍成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离析。就在楚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元前年,秦王政不失时机地从北方伐燕前线抽调秦军,南下攻楚,连续夺得楚国10余个城池。

公元前年,秦国与楚国的决战就要开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轻将领李信率20万秦军攻楚,被楚军击败。后又派大将王翦率60万秦军攻楚。王翦入楚境后,并未马上发动攻势。他总结了李信轻敌冒进的教训,采取屯兵练武,坚壁不出,麻痹敌人,以逸待劳的战略。这样,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秦军对楚地的气候水土基本适应,士气高昂,体力充沛。同时,被调来抗击秦军的楚国部队,斗志渐渐松懈,加上粮草不足,准备东归。楚军一撤,王翦就抓住时机下令全军出击。秦军一举打垮了楚军的主力,并长驱直入,挺入内地,杀死楚军统帅项燕。接着,秦军攻占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时为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刚在南方灭楚的大军,又乘胜降服了越郡,设置会稽郡。于是,长江流域全部并入秦的版图。

但是战争的结果完全证明了王翦意见的正确,李信的20万大军在长江一线遭到楚军的顽强阻击,最后后援不及,大败而退,秦军损失惨重,兵士死伤无数,七个有名的悍将战死。

秦王大怒,把李信革职,并最后下定决心,派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选征。王翦大军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动员全国兵力进行抵抗。王翦到了前方,只让兵士修筑壁垒,闭门不理楚国大将项燕的一再挑战。过了一段时间,楚国做出了一个错误判断,他认为秦国新败,没有实力和胆量再战,王翦是在这么驻防保护已被占领的韩国,于是放松了敬惕。就在项燕松懈之机,王翦突然发起攻势,楚国迅速瓦解。秦军乘胜一直打到寿春,俘虏了楚国君。项楚得知楚王被俘虏的消息,渡过长江,想继续抵抗。王翦不给项燕以喘息之机,迅速打造战船,训练水军,渡江追击,项燕见大势已去,拔剑自杀,楚国灭亡。

随着楚国的灭亡,秦的下个目标锁定了燕。灭燕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兵临燕国边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终日,眼见秦国扫平三晋,就要向自己杀来,却无计可施。燕太子丹最终想出了孤注一掷的暗杀行动,即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时值公元前年。刺杀行动最终失败,但是秦王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国,立即增兵大举进攻。公元前年,秦军攻下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与太子丹逃亡辽东郡。秦将李信率领秦军数千人,穷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潜伏于水中幸免于难。后来,燕王喜经过权衡利害关系,派人将太子丹杀掉,将其首级献给秦国,想以此求得休战,保住燕国不亡。燕王喜逃到辽东以后,秦军主力就调往南线进攻楚国。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贲奉命攻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获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贲挥戈南下,攻打东方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从春秋到战国中期,齐是山东诸国中比较强大的一个。但是,公元前年燕、赵、韩、魏、楚五国攻齐,尤其是燕将乐毅横扫齐国,令齐国差点亡国。之后,齐国一直没有复强。而且,此时的齐王—建是个无能之辈,其母君王后摄政。君王后贤德,刚毅不屈,与秦国交往十分谨慎,和诸侯交往讲求诚信。健在时,他依赖母亲;母亲临终前,他还无能地求母亲写下可以辅佐他的大臣的名字。

公元前年(齐王建十六年),母君王后逝世,后胜任宰相。秦国迅速展开收买内应的活动,向后胜馈赠大量的黄金、玉器。后胜得了秦国的好处,就派出大批宾客相继赴秦。秦国又对他们大肆贿赂,送给金钱、珍宝,让他们回齐国充当内应。这批人从秦国回来后,就积极地制造亲秦的舆论。他们说齐王建应西去朝秦,以表归顺,又说齐秦是姻亲,根本不用备战抗秦,也不要帮助三晋、燕、楚攻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贲南下伐齐,几乎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王贲率军长驱直入,来到临淄,齐王建与后胜马上向秦不战而降。齐国灭亡,秦王政把齐王建安置在边远的共地,居处在荒僻的松树、柏树之间,不给供给齐王建食物,齐王建最终活活饿死。

北面的燕国和东面的齐国也相继在公元前年和公元前年灭亡。这样,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其间,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战役或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

此役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役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致此,秦统一中国已不存在悬念,只是个时间问题。

公元前年,秦国拉开了与赵国长平之战的序幕。秦主将白起与赵主将廉颇各领军对垒,秦攻赵守,相持不下,秦将白起使反间计,使赵孝成王撤换了战争经验丰富的赵国名将廉颇,而启用了善于“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在长平一带双方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赵括一到长平,就改变了廉颇原定的战略,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白起装着败退,诱赵军深入,尔后断赵军退路,将赵军分割包围,然后吃掉。赵军被围40天,粮绝无援,奋力突围,伤亡很大,没有成功,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45万人被俘,被秦军全部坑杀在长平一带。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杀害战俘的一次战役。

此次战争,秦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秦国成为七国中综合国力最强者。所以,此次战争对于研究战国晚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变革兴衰以及秦统一中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平之战,使六国抗秦的桥头堡赵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与秦国对抗的综合国力。有学者认为此役为中国历史走向统一的转折点。

2

《六国论》,据秦并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的历史事实,从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有理有据地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和“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方面进行论证。如果单从苏洵针对北宋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批判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主张团结抗敌的观点,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不是苏洵所论述的那样简单。

从六国方面客观来看,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六国君主中了秦国的挑拨离间的诡计,造成六国之间相互怨恨、猜忌,致使不同心协力,不能“合纵”联合抗秦。

二是六国之间互相侵夺以及六国与秦的频繁战争,造成六国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死亡,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仅韩、赵、魏三国被秦杀死的人就有几百万。六国之间的战争,造成死亡的人数也不少。战争的频繁,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穷国衰,六国灭亡,势所必然。

从秦国方面来看,秦之所以能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由于秦国有两个主要的主客观条件:

一是秦国采纳张仪连横之计,引诱六国各自割地和秦,破坏六国合纵,挑拨六国互相残杀,削弱六国力量,秦乘机从中取利。六国合纵,对秦的存在是个极大威胁。于是秦派策士孙衍引诱齐、魏伐赵,破坏纵约;秦想侵夺魏的安邑,但又怕齐救魏,于是劝齐灭宋。当秦已得魏的安邑,又欲攻打韩国时,秦又说齐灭宋是不义的,劝诸侯去伐齐。

二是秦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力量和优越的物质条件,能支持连年的对外战争。秦国从孝公起,按商鞅的主张实行变法。经过变法,秦日益变得富强,疆土扩大了。

三是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农产丰富,巴蜀一带同样是粮仓,且盛产木材钢铁。

这些主客观条件为秦国在七国中造成极大优势,这也使秦国成为有统一全国能力的强大国家。

辩证的看秦灭六国,这不光是赢政雄心壮志得以实现,也是分久必合的历史趋势所然,更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即使没有赢政出现,其它人同样取而代之。我们不否认历史人物在历史时空中的地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那个历史时期的所有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因为统一永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

(未完待续)

王建军,山东人,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士学位,在部队工作近三十余年,爱好文学喜欢散文,在许多报纸期刊散发作品。

编辑:张希艳

END《西北大秦文学》投稿须知

投稿作品:1、散文、诗歌、小说、书画、摄影,文责自负。20日内未接到采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2、投稿作品必须为原创首发,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赞赏金:赞赏金十元以下,作为本平台维护费用;十元以上,60%的赞赏金作为稿费,15日以内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l/10591.html
------分隔线----------------------------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