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m.39.net/pf/bdfyy/ 崇祯的最后一夜:杀了自己的妻子女儿后自缢,励精图治却死于多疑 最后的时刻来到了。一个清冷而悲壮的夜晚。 崇祯召集全家,周皇后、袁贵妃及三个儿子和女儿长平公主,他要做最后的安排。 他命人找来平民的衣衫,亲自给三个儿子换上,含泪嘱托:你们要记住,走出宫,你们就是平常百姓了,在外,遇到有身份的年长者要叫老爷,年轻的就叫相公,见到老百姓,年长者叫老爹,年轻的叫兄长,对读书人要以先生相称,对军人要叫长官。然后让内侍把三位皇子送到他们的外公家。一边告别,一边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幸生在了帝王家啊? 三个儿子走后,崇祯请周皇后、袁贵妃坐下,摆酒痛饮,连声哀叹:“大事去矣。”三个人抱头痛哭。史书用了四个字形容当时的氛围:“慷慨决绝”。崇祯最后的叹息是“苦我民尔”。 崇祯生前以节俭著称,喜简单,不好繁洗的衣饰,这在朝野内外众所周知。 依宫廷旧制,皇帝的衣裳大都只穿一次。崇祯看不下去了,命人将穿过的衣服浣洗整理好,下次接着穿,如此,一件衣裳要穿许久。一次,崇祯参加经筵,抬手之间,发现袖口居然破了,很是尴尬,一把捏住袖口,将破处藏掖,但还是被负责讲经的讲官发现了,说:“衣服虽破旧,但皇帝也不必尴尬,节俭是美德。”崇祯这才转尬为喜。 崇祯的节俭与他的童年阴影有关,而他的童年阴影由三个人合力打造——他爹光宗、他哥熹宗、太监魏忠贤。崇祯从小亡母,也不受父亲待见,一直被随便养着,虽贵为皇族,平常人家的温暖,他片刻也不曾享有。因此他天生有种不安全感,这使他变得偏执,对他信赖的东西生出极端的占有欲,比如钱。 崇祯从前辈手中接过来的明朝,早已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危机,行将灭亡的烂摊子。自公元年土木堡之变起,明朝由盛而衰。 而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英宗成为导致大明帝国日益走向衰败的始作俑者。而后来的一个个荒淫昏庸的皇帝更是将明王朝折腾得千疮百孔。明朝中后期,政治败坏,皇帝不理政事,奸臣与宦官相继专权,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 在这样一个明之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不甘于就此随波逐流地走向灭亡的崇祯在即位后采取了一些行动,以期实现“中兴大业”,曾使得黯淡的明王朝一度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励精图治。崇祯一生勤奋执政,为了国事煞费苦心。其勤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勤于国事。他不仅白天处理政务,还经常加班加点。 崇祯面临的烂摊子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圣君”所能轻易扭转的,明朝的灭亡几乎是朝夕之间的事,然而十七年的“励精图治”为何不能使崇祯逃脱“亡国之君”的惨境?这又不能不归咎于崇祯自身的原因。 由于崇祯皇帝接手的是一个即将走向末路的明王朝,使得他急于改变现状,急功近利的个性暴露无遗。当时有大臣上奏疏言:“陛下求治之心,操之过急。酝酿而为功利,功利不已,转为刑名。” 崇祯的多疑,在处理袁崇焕的问题上,暴露无遗。袁崇焕在任职期间,把东北的防务布置得井井有条,使后金不敢觊觎宁锦一线。然而皇太极的一个小小的反间计,就毫不费力地让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崇祯一家,到底是难逃厄运,大明朝也终成尘埃,冷落无声,唯留历史烟云久久不息,是后世之人道一声可怜可悲可叹。 崇祯上台后的一些有为之举,在当时深受朝廷大臣和贫民百姓的好评,崇祯的自信也是从这些事上树立起来的,这种个性越演越烈,并最终走入了刚着自用的极端。 《明季北略》记述了皇后最后的悲情:临终前她再次履行了掌管后宫的责任,一边“手内持节,绕宫行走”,一边大声哭喊“天灾已降,大祸临头,汝等有志者,须速寻门路”。她整整绕行了两圈,才回到坤宁宫,从容自缢而死。这一天北京下了雪。“飞雪满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