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追成腰突症的选穴思路

时间:2018-8-25 12:21:45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胡追成:腰突症的选穴思路

导读:

腰突症即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造成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病为常见病,多发于30—50岁人群,因其发病急骤,病情迁延,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且西医学对其尚缺乏特效疗法。本次课程,胡老师分享腰突症的辨证选穴思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首先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搞清楚是属于哪条经脉,取相关经脉的输穴、郗穴和络穴为主治疗,夹脊穴和局部的压痛点也是很重要的治疗点。至于奇经八脉,督脉行于脊柱的正中,阳维阳跷脉从下肢外侧上行至臀部及侧腰,带脉环绕腰部一周,这些区域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比较容易出现的部位,所以如果在这些部位出现疼痛,就可以考虑采用奇经八脉的穴位进行治疗。

辨经取穴:

《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

故腰痛伴不能俯仰,属足太阳膀胱经,不能左右转动,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经筋),腰痛伴不能俯仰、不能左右转动者属足少阳胆经。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刺之奈何?......,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遏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遏之,后刺其下以脱之。......,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对应取穴:

前后对应取穴,如腰部疾患,可在其对应之腹部位置针刺,取得平衡调和,即可达到止痛目的,等高对应取穴,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针灸,左侧疼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疼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如左曲池穴点痛可针右曲池等。

对于腰突症所引起的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同时选用耳穴治疗,疗效颇好。

本文音频摘自网络,作者/胡追成。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杨玉新:便秘从肝论治

汉方

导读: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和治疗,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临床仍有部分患者顽固难愈。本次课程,杨老师从临床案例入手分享从肝论治便秘的治疗经验。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道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常用处方:

柴胡20~30g,枳实15g,厚朴15g,

八月札15g,香附15~30g,白芍30g,

当归15~30g,郁金15~20g,生白术15~30g。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

1、大便干燥较重、面赤身热、腹胀满或疼痛、舌红苔黄燥者,加生大黄6g(后下),芒硝6g(冲服);

2、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加生黄芪30g,改用当归30g,去枳实15g,厚朴15g;

3、胁肋刺痛、舌暗有瘀斑瘀点者,加桃仁、红花各9g,赤芍15g;老年便秘者,一般加肉苁蓉15g。

案例:

某某、女性,57岁,素易便秘,因与人发生口角后,大便十六日未行,证见胁肋胀满,嗳气频作,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腻,脉弦。

处方:

柴胡30g,枳实15g,厚朴15g,

八月札15g,香附15g,白芍30g,

当归15g,郁金20g,生白术30g,

生大黄6g(后下);

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空腹服。

服药第一天即排出大便,后去大黄,服药一周后未再复发。

便秘一症,病虽在胃肠,责之以脾胃,以疏理调畅肠腑气机为主,但亦不可忽视肝之调畅作用.脾胃功能之调畅,多赖于肝气之疏通;肝气郁滞,则横逆侵犯中焦,三焦气机不利,肠腑不得宣畅而致便秘。

朱老认为“柴胡能升能降”,具有疏通肠道的作用,故常用大剂量柴胡治疗。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作者/杨玉新。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朱婉华:朱良春治疗痛风的经验

导读:

痛风属中医“痹症”范畴,以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关节畸形、泌尿系结石、痛风性肾病等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常见多发的风湿性疾病。该病著名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依据该病的特征性而称之“浊瘀痹”,创立泄浊化瘀大法,疗效确切。本次课程,朱婉华教授在继承其父朱老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痛风的病机治则潜方择药,不断完善发展,在防治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发病特点:

中老年;

形体丰腴;

或有饮酒史;

喜进膏粱肥甘之品;

关节疼痛以夜半为甚;

有结石,或溃流脂液;

......

二、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湿浊瘀滞内阻、脾肾运化失司。

诱因:受寒受湿......

三、发病机制:

浊瘀内阻:饮食不节,湿浊内阻,与血搏结而成浊瘀,滞留于经脉,则骨节肿痛、结石、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

脾肾失调:脾主运化,肾主排泄,二脏功能失司,则湿浊痰瘀难以泄化,浊瘀聚而成毒,进一步损及脾肾,运化排泄失司致病。

四、证候分型:

1、湿热蕴结(急性期):

下肢小关节猝然红肿疼痛,拒按,触之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瘀热阻滞(急性期):

关节红肿刺痛局部肿胀变形,屈伸不利,肌肤色紫黯,按之稍硬,病灶周围或有块垒硬结,肌肤干燥,皮色暗黧。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黄,脉细涩或沉弦。

3、浊瘀阻滞(间歇期):

关节肿胀,甚则关节周围水肿,局部酸麻疼痛,或见块垒硬结不红。伴有目眩,面浮足肿,胸脘痞满。舌胖质紫黯,苔白腻,脉弦或弦滑。

4、脾肾两虚,浊瘀内蕴(慢性期):

病久屡发,关节痛如虎咬,局部关节变形,昼轻夜甚,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头晕耳鸣,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五、治则治法:

泄浊化瘀,荡涤污垢,推陈致新——解除痹痛,改善人体内坏境,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排泄和降低尿酸。

调益脾肾,正本清源——恢复和激发机体整体的功能,以杜绝和防止湿浊痰瘀的产生,从而抑制和减少尿酸的生成。

六、分期治疗方案:

急性期:

痛风颗粒,每次20g,每日3次,温水冲服。

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芙黄膏外敷红肿处,每日一次。

间歇期:

痛风颗粒,每次10g,每日3次,温水冲服。

慢性期:

痛风颗粒,每次20g,每日3次,温水冲服。

有痛风石者选用:浓缩益肾蠲痹丸,每次4g,每日3次。

疼痛剧烈者加用:新癀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

七、辨证辨病,灵活用药:

基本用药:以土茯苓、萆解、苡仁、威灵仙等泄浊解毒之品,伍以赤芍、地鳖虫、桃仁、地龙等活血化瘀之品,促进湿浊泄化,溶解瘀结,推陈致新,增强疗效,能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尿酸浓度。

蕴遏化热者,可加清泄利络之葎草、虎杖、三妙丸等;

痛甚者,伍以全蝎、蜈蚣、延胡索、五灵脂以开瘀定痛;

漫肿较甚者,加僵蚕、白芥子、陈胆星等化痰药,可加速消肿缓痛;

证候偏寒者,加制川乌、草乌、川桂枝、细辛、仙灵脾、鹿角霜等以温经散寒;

体虚者,选用熟地黄、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等以补肾壮骨;

腰痛血尿时,可加通淋化石之品,如金钱草、海金砂、芒硝、小蓟、茅根等。

肾功能不全,宜加用六月雪等,并配合使用中药灌肠,倘已呈“关格”之危局,则需配合血透;

合并肝功能损害,加用田基黄、垂盆草、五味子、羚羊角粉等;

合并血糖偏高,可加鬼箭羽、萹蓄;

合并心血管疾病,加薤白、降香、红景天等;

合并高脂血症,加荷叶、决明子等。

八、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外敷:湿热蕴结证,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品,如芙黄膏或如意金黄膏;

寒湿痹阻证,选用驱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如乌头汤制成散剂,黄酒调匀外敷。

2、中药熏洗:适用于寒湿闭阻证,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3、针灸治疗:

(1)体针法,适用于慢性期、间歇期。选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丰隆等为主穴,并随症加减。

(2)三棱针刺络放血:有去瘀生新、消肿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急性期,取红肿无破溃区,放血2—10ml。

(3)梅花针扣刺结合拔罐:常规消毒,梅花针扣刺局部直至局部潮红微渗血后拔罐,留灌5—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3天1疗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作者/朱婉华。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石室秘录》对药巧配

古方

《石室秘录》为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编著。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陈士铎临证精于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多有独到之处。尤其应用对药,独具匠心。本文对《石室秘录》中以下药对试作如下分析:

1白术伍车前健脾利湿水泻止

“湿盛则濡泻”,大凡水湿多由湿困脾土、脾失健运、水湿杂下而致,治疗当健脾利湿为法。然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有利小便实大便之说,白术甘温补中,苦燥除湿,为治脾湿盛之要药;车前子甘寒滑利,性专降泄,通利水道。白术与车前子相伍,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各有专能,以能分助,用沼水湿,奏效如神,故有“分水神丹”之美誉。

2枣仁合生熟安神定志治怔忡

外无受惊恐而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夜卧不宁,是谓怔忡。此大都责之心肝血虚心神失养,酸枣仁甘酸性平,甘补酸收,既能益心之营血以安心神,又能收敛肝之阴血以通心气,所谓心病治肝乃虚则补其母之治。酸枣仁为养心实肝、安神定志之佳品,陈士铎盛赞本品为“安心上不寐之圣药”。

3银花并当归解毒活血疗疮痈

金银花味甘性寒,为治毒疮痈之要药,且本药“败毒而不伤气,去火而以能补阴。”火热毒邪内盛外炎,败血腐肉而为疮痈,所谓“血不活所以生痈。”当归辛散甘补,苦泄温通,既能补血,也能活血,血活而痈自愈。银花与当归合用,互为佐助,功能解毒活血,为治疗各种火毒疮痈必用之对药。

4黄连配菖蒲清心泻火治口疮

舌为心之苗,心经郁火上炎则致口舌生疮,黄连味极苦,性大寒,有泻火解毒之功,为治火之主药,尤长于清泻心火。石菖蒲辛温芳香,其性走窜,主入心经而为向导之师,与黄连同用,苦直折上炎之心火,辛温发散内蕴之郁热,使心火郁热清泻无遗,何患口疮不愈。

5牵牛偕甘遂逐水消肿臌胀

膨胀为中医临床四大难治疾病之一。病人症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下肢浮肿,气短不得卧者。法当泻水邪、消肿用以缓标急。牵牛与甘遂均为苦寒降泄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人多疑弃不用。陈士铎指出:“此二味之中病源,妙在于猛也。牵牛性虽猛,得甘遂而迟缓矣,两相合而相成,实有妙用”,用治水肿臌胀,二药“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誉为“消肿神方。”然非壮邪实者,又“不可以此二味轻投以杀之也。”且告诫“服此二味之后,切不可食盐,食盐前病重犯,不可救矣。”

6车前同肉桂温通利水治尿闭

小便闭塞多责之膀胱气化失司。肉桂辛甘大热,性善下行,功能补命门之火以助膀胱气化。车前子甘寒体滑,其性降泄,功专通利水道,然“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二药同用,寒热相济,补泄兼施,标本同治,用治膀胱气化之尿闭有“水煎服即通”之良效。

此外,人参与麦冬同用滋肾补肺治虚喘;白术与葱仁同用去腰脐之湿;栀子与白芍同用清心泻肝治心中卒痛;人参与萝卜子同用以治气虚胀满;生枣仁与山药同用补肾涩精治梦遗;贝母与半夏同用化痰软坚治顽痰成块而塞在咽喉之痰。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凌耀星:探讨三焦的两个系统

经方

关于三焦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存在“有形”与“无形”之争。多数医家从解剖学的角度上寻找它的实质脏器,于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本次课程,凌老分享三焦一系列问题的探讨。

应该说,藏象学说虽有解剖知识作为客观基础,但主要来源于医疗实践。三焦是前人从整体出发,通过对活体的生理活动、病理表现、治疗效应等长期观察而认识的规律性现象。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或者是几个内脏的功能综合。因此,纠缠在解剖学上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近年来,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者们。提出了肺脾肾主三焦气化、司津液代谢的说法。这是一大进步。但仅仅这些,尚不足以概括三焦的全部功能。如三焦主相火,三焦与心、肝等脏的关系等,都没有体现出来,而在文献中及临床上却有不少有关资料。今天我就气化与相火两个系统和大家进行讨论,其中重点谈谈三焦的相火系统,以期充实三焦学说的内容。

一、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

三焦气化是指水谷精气津液的生化、布散、调节以及废料的排泄等整个代谢功能而言的。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简单明了而又形象化地描述了三焦气化的全过程。这一功能关系到全身脏腑组织,其中尤以肺脾肾为主体。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津液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主要在肾,除了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之外,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

肺脾肾三焦气化正常,则水精四布,弥漫全身,若雾露之溉,为津为液,为气为血,为汗为尿。从津液的角度讲,全身所有体液包括血液在内,都是相互渗透沟通的。所以《黄帝内经》提出精、气、本、液、血、脉为一气,均属于三焦气化的内容。后世之说’汗血同源”、大汗亡阳“、“多汗伤津”、”多尿伤阴”以及“利小便以实大使”等,皆本于此。

三焦气化失常,津液停滞,则为湿浊,为痰饮,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气失于宣降,脾气运化失职和肾的阳气不足,不能温化蒸腾所致。这就是《难经》所云,三焦“气之所终始也”,“主持诸气”在病理上的体现。其中气之根在肾,故《黄帝内经》云:“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张景岳结合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句“其制在脾”。这样,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理论便更为完整了。

二、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

(一)三焦相火系统理论的形成:

三焦属少阳相火。火是人身之阳气,它体现了生命的能源,根于命门,及于全身。如刘完素云:“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张洁古说:“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人。”刘、张两位医家把三焦在相火方面的功用提到分布元气,主一身升降出入,关系到人体兴衰的高度。于此可见其重要性。此外,宋代钱乙还提出“肝有相火”之说;刘完素还提出“命门相火也”,及引《仙经》语云:“心为君火,肾为相火”作补充。于此可见,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三焦相火系统巳初具轮廓。

此后朱丹溪又作了补充。他说:“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其中心包为心之外围,为君之相,又与三焦相为表里,故亦主相火,与心同主上焦;胆与肝相为表里,且与三焦同属少阳,故亦主相火,与肝同主中焦。膀胱与肾相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其脉连风府,为诸阳主气”,并与三焦俱应腠理毫毛,与三焦相火关系密切,故与肾同主下焦。丹溪为三焦相火系统充实了内容。

张景岳在君火相火关系方面作了重要补充。认为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故君火之变化于无穷,总赖此相火之栽根于有地,虽分之则一而二,而总之则二而一也”。又说:“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一阳之元气必自下而上,而三焦之普?,各见其候”,强调了相火的重要佳,指出了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并突出了三焦之普?,主要是相火的作用。至此,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已基本形成了。

(二)心肝肾之间的特殊联系:

三焦相火系统的主体心、肝、肾三脏在生理病理上有特殊的联系。如李东垣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李氏的“阴火”是病理性的。它的发生牵涉到上、中、下三焦。上焦因心火亢盛;中焦因脾胃气虚而肝火侮脾:下焦则为肾间阴火上冲。说明君火相火可以相互影响。心火亢盛可以引动相火。

这一点已由朱丹溪通过临床实践得以证实。他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邪欲之念,引动心火,君火动则相火亦动,遂见遗精之症。为此,朱氏谆谆以清心戒欲告诫世人。

在心、肝、肾三脏中,肝上通于心,下连于肾,在功能上处于主动的地位。如心主血脉,赖肝之藏血为调节,大怒则肝气上逆,血苑于上,甚则厥逆;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均可影响血脉之运行和心的功能,肝主疏泄,肾主闭藏,疏泄得宜则闭藏有道,忧郁恚怒,火动于中,乃失其常。

肝性升发条达,敷布阳和,对全身脏腑气机之升降也起着鼓舞和促进作用,如李东垣治阴火,虽重在脾胃,但他在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方中善用升麻、柴胡,其作用正在于疏肝,土得木而达,肝之阳气得升,则虚衰之脾气得以振奋,阳和之胃气得以布敷,水谷之精气得以补充,人身之元气得以恢复,则贼害之阴火自然得降,顽固之大热自然得除。

由此可见,肝实为心肾气机及三焦相火之枢纽,如果说在肺脾肾三焦气化系统中“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其制在脾”,那么,在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中,应该是“其本在肾,其末在心,其制在肝”。

(三)心肝肾三焦相火系统的病理特点:

1.多火热、有余、亢奋等阳性的病理反应

如临床常见心火上炎,肝阳上扰,肝火上亢,相火偏盛等而出现的种种火热证候。甚至在阳气衰竭时,亦可见龙火浮越的假热现象。

2.多阴虚血虚

火热之有余,往往由于阴血之不足,心肝肾均可有阴虚,而以肾阴虚尤为多见,心肝阴虚日久,必致肾阴亏损。肾阴虚,水不涵木则肝阳亢,水不济火则心火炎。阴虚与火热又互为因果,心肝火旺及相火亢盛则煎熬真阴,导致阴血的进一步耗损。

3.多精神症状

临床所见精神情志异常大多与心肝肾有关。如烦躁不安,失眠怔忡,精神失常,神志昏迷等,多责之干心;易怒善惊,头痛眩晕,抽掣强急,抽搐动风等,多责之于肝;耳鸣耳聋,遗精阳痿,健忘,智力差等,多责之于肾。对精神神经症状有效药物如朱砂、羚羊角、牛黄、菖蒲、枣仁、琥珀等大多入心肝二经。脑发育不全,老年性精神病等用补肾药有一定疗效。

以上火热、阴虚与精神症状三者互有联系。如“凡狂病多因于火”,而火又常生于郁怒不伸,“此或以谋虑失志,或以思虑郁结,屈无所伸,怒无所泄,以致肝胆气过,水火合邪”。临床所见如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甲亢、神经衰弱、糖尿病等,大多既有心肝肾阴虚,又有君相火偏亢,同时,多见精神情志异常的证候。

三、三焦的两个系统的特殊联系和病理特点

(一)肾以一脏兼水火,右侧肾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脾为牝脏,属阴,阴生于阳(火);左侧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肝为牡脏,属阳,阳生于阴(水)。

(二)右侧肺主气,脾生气,肾为气之根,病变常虑阳气之不足,气不足便是寒,多见功能减退;左侧心主血,肝藏血,精血根于肾之真阴,病变常虑阴精营血之不足,阴虚则火旺,多见功能亢奋(包括虚性亢奋)。

(三)右侧主气化,司津液代谢,病变多物质代谢功能障碍,如水液代谢障碍之水湿痰饮等;左侧主相火,司精血之升降疏闭及精神活动之调节,病变多见精神神经控制调节功能之异常。

(四)右侧多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疾患;左侧多见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疾患。

以上对比,可见左右两系统在生理病理上均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从现代科研资料看,亦可显示其差异,如中医辨证为肾阳虚者,其肾上腺皮质功能(由24小时尿17羟测定来反映),约80%—90%是低于正常的。而阴虚肝火旺者,大多有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阴虚心火旺者,大多有交感一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一军大等单位观察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较正常人高,提示脾虚有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偏亢存在,由此可见,左右两系统的差异是有不同的物质基础的。

四、三焦功能的整体性

人是一个整体,因此,除三焦两个系统的特殊联系外,尚有五脏之间的其他关系。如木火刑金,心肝火旺可以伤肺阴;木来克土,肝气横逆常能侮脾等。一般较多情况是左侧侮伤右侧,这也可能反映了心肝为牡脏,肺脾为牝脏的一个方面。

人既是整体,两个系统都本在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阴阳之间有互根互用、互相制约、互相转化的关系,则此关系也必然会表现在左右两侧脏腑的病理关系方面。如慢性支气管炎症状表现主要在肺,见咳、喘、痰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呼吸之根在肾,肾不纳气则喘,病变均见于右侧。

但病情发展到肺心,呼吸衰竭时,可出现心悸、头痛、烦躁、言语障碍、抽搐震颤、甚至昏迷嗜睡等左侧的心肝肾症状,这意味着病情的严重。又如慢性肾炎,一般多见水肿、面色恍白、神疲、便溏等右侧脾肾阳虚气虚的症状,但到后期肾衰竭,氮质血症时,往往可见舌上脱液,唇白颧红、龈肿出血、口腔溃疡、头痛头晕、失眠烦躁、遗精、血压上升甚至神昏抽搐惊厥等左侧心肝肾阴虚火旺的症状,也意味着病情的进展。反之,如高血压病,一般多因左侧肾水不足,肝阳偏亢或心肝火旺而表现为升火易怒、头痛眩晕、脉弦等,但如果病情发展到后期,也可见夜尿多、水肿、喘逆等右侧肺脾肾的症状。同样提示了病情的加剧。

由此可见,左右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但大多出现慢性病的后期,这主要因为三焦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病人肾,兼阴阳水火,司一身阴阳之柄,为消长之枢纽的缘故。

三焦学说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它是医疗实践中活体观察的经验总结。尽管气化与相火在解剖刀下都找不到,但是,它所揭示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反复验证的,三焦的两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是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它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值得进一步研究。

专业学术,严肃易学,传播文化经典,打造智慧平台,传播正能量,天罡大师:擅长周易八卦、风水布局、奇门遁甲、梅花易数、麻衣神相。柳庄相法,阴阳宅堪舆之术,道家玄术,姓名学等,专注领域:企业投资咨询、建筑地产风水布局、家居风水布局讲座、名称策划等。

大师手绘道教开光

灵符,结缘请加







































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
白癜风早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dyzzl/66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