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疾病,诊治呼吸病需要更多耐心,因为病患中有很多是弱势群体,这点张琼英深有体会。 在现代文明社会,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善待自己的同时容易骄惯自己,就会得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富贵病”。而与此同时,仍有许多人因为生活工作环境的不理想,得了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贫穷病”。今天,就让我们认识一位诊治“贫穷病”的医生——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张琼英。 与张琼英约访的上午,她正从课堂准备离开。医院作为福建中医药大学的校外学习基地,多年来接收了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除了平时坐诊看病,张琼英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这些未来医生的授课老师。很多学子不会想到,讲台上对中医学知识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的张主任,当年差一点就成了西医。 听从家人意见改学中医 与许多名中医的成长轨迹相似,张琼英走上从医这条道路,和儿时的成长环境分不开。“小时候有两个因素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向往。一个是因为兄弟姐妹多,家里负担重,母亲日夜操劳,不仅要劳动赚钱,还要照顾我们几个小孩,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在我印象中小时候母亲一直都是小病不断。她生病的时候就会跟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说,长大后当医生多好,妈妈看医生多方便。我从小被灌输的一个思想就是:当医生,妈妈就不会生病了。”张琼英告诉记者。 另一个让张琼英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好感的原因,同样来自母亲。“我的曾外祖父是当地很有名的一位中医,虽然我从未见过他,但是从小我母亲就和我们说很多关于曾外祖父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故事,这也让我对他,连带医生这一职业产生了崇敬之情。” 高考结束后,张琼英报志愿时坚定不移地在每一个志愿上都填写了医学院校。“当时不像现在资讯这么发达,高考报志愿对专业前景知之甚少,加上我从小都对当医生感兴趣,所以毫不犹豫地都填写了学医相关的专业,即使是军校我也是选择当军医。” 张琼英15岁就上大学,当时还是半大小孩的她,在报志愿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事实上我小时候对医生的印象就是白大褂、听诊器、口罩。所以我刚开始填报的都是西医专业,但是后来通通被母亲改成了中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琼英笑着告诉记者,在母亲的观念中,女孩当西医是很辛苦的,要操刀手术,还要值夜班,不像中医那样只需要“一块枕头,三个指头”,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因此母亲自己做主将专业通通改成中医。年幼的张琼英拿不准方向,一切听凭母亲安排。就这样,因缘际会之下,张琼英走上了中医之路。 “穷”病要细治 大学毕业之后,张琼英回到家乡医院任职,被分配到内科。年,张琼英师承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涂福音教授学习,经三年艰苦学习,她于年正式出师结业,主攻脾胃治疗方向。但年医院内科改组,张琼英转到呼吸科,任主任医师。 “说实话,当时其实是很不愿意到呼吸科来的。因为我刚刚出师结业没多久,要我放弃主治的脾胃科,这需要经过很大的思想斗争。”但当时与她一同跟师的师兄吴耀南也会竞聘脾胃科主任。张琼英觉得论资历等方面,师兄竞聘脾胃科主任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如果也去竞聘,在外人看来就像是窝里斗,无论谁上谁下都很尴尬,因此她选择了到急需人才的呼吸科竞聘。“没想到正因为呼吸科缺人才,大家都觉得有希望,都往那里报,反而成为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当然,竞聘的结果是张琼英不负众望,成为了医院呼吸科新任的主任医师。 张琼英告诉记者,在医院的历史上,呼吸科曾经是很强的科室,涌现出一批治疗呼吸病的名医。但后来由于“文革”等变故,医院的呼吸科人才断层,使得呼吸科的发展比较缓慢,也相对薄弱。张琼英任呼吸科主任以来,按院领导专科发展精神,重点致力于呼吸内科工作,初见成效。 谈及现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张琼英坦言,比起其他疾病,得呼吸病的患者当中,弱势群体居多。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会转变成敏感多疑的情绪,进而在诊治过程中对医生产生的不信任感增强,也更容易出现言语冲突。这就需要呼吸科医生在看病时需要更多的耐心。在不坐诊的时候,张琼英经常给科室的年轻医生做心理辅导:“有些医生和病人产生了摩擦,和我诉苦时,我通常会问他,如果今天这个病人是你的亲戚,是我张主任的朋友,你会不会对他态度更友好呢?是不是就没有这个冲突了呢?当医生要学会换位思考。” 张琼英认为,现今紧张的医患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时间等待。但在她看来,有三方面可以率先做出表态:“第一,政府方面应该保障医生的合法权益和人生安全;第二,媒体舆论应该加强专业性,更加负责人的报道医疗新闻;第三,医院竞争机制应该革新,医生应该加强自身职业修养。”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张琼英告诉记者,继承发扬发展中医事业是她毕生的追求。她带给我们的,是一名女医者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全心全意的感动。 名药方:百龙止咳合剂 组成:百部9g,沙参12g,黄芩9g,桑白皮9g,杏仁6g,枇杷叶10g,桔梗9g,僵蚕6g,地龙6g,甘草3g 方解:本方以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对新久咳嗽、暴咳、久咳疗效甚佳,配伍沙参养肺阴、清肺热,共奏润肺止咳之功,黄芩、桑白皮泻肺清痰、散瘀行水,杏仁宣肺化痰、降气止咳,枇杷叶清肺降气和胃,桔梗宣通肺气,一升一降,调理气机,且桔梗尚有利咽解毒之功,地龙、僵蚕仍虫类药,咸凉入肝、肺经,祛风解痉止咳。关幼波言:“凡咽干发痒,痒则咳者,以蝉蜕、僵蚕等治疗,常获良效”,地龙属虫类药,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 功效:全方配伍共达润肺祛风、清热化痰、肃肺通络之效,屡试屡验。 (文/本刊记者方锐) 订阅渠道 刊号:CN_35(Q)第号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代号34-50 厦门报业发行有限公司订阅专线: 《台海》杂志社发行专线: -89 广告渠道 《台海》杂志社广告专线: - 本文选自《台海》杂志期,如果您也觉得不错,还可以尝试以下操作: 方锐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