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的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人。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和家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关键在于他们能否遇到良好的教育,是否遇到了适宜天才生长的土壤。 现实生活中,各地陆续出现一些比别的同龄孩子聪明,具有超强理解记忆力的孩子,由于它们神奇的禀赋与众不同,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神童,人们之所以觉得他们神,是因为人们忽视了这些孩子的这种素质,也是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共同结果,而单纯的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是神灵的化身。 对于神童的成长,最常见的有你两个观点: 一种是以古语所说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子,过了二十是凡人。 这种观点片面的认为神童出现是具有一定的黄金期,过了这个时期,神童就会与普通人没有两样! 另一种观点认为,神童一出现就已经具备了成功的素质,就已经昭示着它将与众不同。 一些人认为,如果这个孩子在文学方面有天赋,就一定会成为作家,如果他擅长音乐绘画,就一定会成为艺术家,如果这个孩子对数字敏感,就一定是未来的科学家! 实际上,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都忽视了神童成才最关键的因素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品格意志生活习惯自主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后天培养。 教育家塞德兹在他的书里写到:通过后天的良好教育,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神童,而每一个神童如果后天的教育跟不上,照样会夭折! 河南某高中从小学生中招收20名11周岁以下的神童,用四年时间完成中学六年的功课,进行快速培养人才实验。 五年以后,这些孩子中有几个例子非常值得深思,父母九岁半入读少年班,是少儿班最小的学生之一,他的智商是,父母是普通工人,无论做什么家庭辅导,但对这个独生子女从不娇惯,从小就让她干家务活,家庭气氛也很民主,经常进行辩论,父母的自控能力强,生活非常有规律,她兴趣十分广泛,父母轻轻松松以四年时间学完了六年的功课,并考上了大学。 另有一个入学考试,取得了全班第一的考学生,他自认聪明,上课是不听不学不做作业,出了校门就打电子游戏,家长气得要命,跑到学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打他。后来,索性请假在学校盯着他读书,但他总有办法逃避,最后发展到骗家长去打游戏,他的学习一天不如一天,家长只好让他转学。 还有一个学生是少儿班的第一任班长,家庭条件优越,上少儿班之前是市重点小学的中队长,望子成龙的祖母,退休后专门照顾他。早上还没下床,就给她准备好爱吃的东西,天刚一刮风,祖母就给他送衣服,一个月丢了两辆赛车,也毫不惋惜。他从小就只能听好的,只能比别人强,但在12班的神童队,他被淹没了,他越来越急躁,越来越不耐烦,越来越失去耐心,学习成绩逐渐从当初的前十名能为下蹲,班长职务被报名到最后,也只好转学。老师们痛惜的说,这个孩子毁于不当的家庭教育。 两岁半就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当年家喻户晓的科大少年班第一神童宁某,如今出家为僧。 13岁考取湘潭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的魏某,于年8月被中科院已不能适应研究生学习为由劝退。 多年前,湖南安仁县军山乡军山村出了个小神童,王某,12岁的王某能写会算智力超人,才读完小学数学能力就已经超过初中毕业生,当时新闻界竞相报道,可如今他却成了一名痴汉! 他父母回去说王某初中毕业,那年因为技校同学受到班主任老师的批评,他竟暴跳如雷,当局撕毁课本作业本,赌气回了家,父母见小皇帝脸色不好,就问了原委,父母说他不对,不料惹得她又哭又笑,并私自出走,事后家长与老师又违心的向她赔不是。 上高中后,王某更是目中无人,经常讥笑老师同学无能,并怀疑同学们抄他的作业,背后议论她等等,很快他思想错乱,情绪失常,学习成绩下降,最后只好休学治病,经医院诊断,他患了综合多疑症,至今仍没治好。 王某的父亲经常流着眼泪,对人们说是我们过分的纵容娇惯,没有加强品德教育,毁了孩子。 社会在进步!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一步推进,人们受教育的思想,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孕育神童的土壤更加肥沃,神童也越来越多,家长一定要正视神童现象,对待神童不能迷信也不能盲从,不能纵容,也不能忽视个别教育,在注重发展孩子智力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千万不要制造现代版的伤仲永! 我们可以发现神童,但却创造不了神童,我们只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他最适宜的教育,顺其自然的发挥他最大的潜能,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