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暗示效应

时间:2024/8/10 18:49:40来源:本站原创点击:

各位网友,上午好!

昨天我们讲了非理论定律,讲了它的意义和特征,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非理性,比如说理性看重的是长远利益而非理性更喜欢的是眼前利益,从利益的角度讲理性还是非理性是博弈论的主要任务。关于非理性的行为在博弈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也是研究博弈论的主要课题。今天我们讲一讲非理性行为的一些具体表现,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再突易接受暗示。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伊万·罗维奇·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相对来说,受暗示者是被动的。在这方面,暗示与劝说是相同的。但暗示不是靠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而主要是靠提示,在这方面,它与劝说又有区别。暗示与指示、命令也不相同,它不具有压力成分,不要求别人非接受不可。因此,所暗示的一般多是比较简明的

思想和行为,而对于复杂的理论思想或事

物,只靠暗示是不行的,需要应用教育、说服等手段。至于一些非要别人按一定方式进行的活动,则需要有指示和命令。暗示与模仿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认真对待各种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当我们感觉到来自他人的暗示,其至已经因此而导致自己身心发生改变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来源、原因以及对自己的作用,尽量做到接纳积极暗示,摒弃消极暗示。

关于暗示的作用,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不胜枚举,在三国时代我们所说的成语“望梅止渴”就是曹操运用暗示效应的典型案例。三军长途跋涉,口干舌燥又找不到小溪等水源,曹操大喊一声说前方有梅林,因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发挥了作用,于是,人们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暂时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不自觉地运用了暗示效应。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正能量被激发了,他就会具有巨大的潜力;一个人的负能量被激发出来了,他就可能被毁掉;一个人的购买欲被激发出来了,他就会掏空腰包;一个人的“愤怒”被激发了,他就可能做出冲动的事情。如果外界给予我们的是赞美、鼓励和期许,那么我们得到的无疑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它会让我们产生无畏的勇气,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要把这种暗示转化成一种能量。同时,要警惕消极暗示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影响,一定要想方设法排解负面暗示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压力,避免让负能量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好,关于暗示效应就讲到这里,网友们,下期再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dgav.com/jbjc/13945.html
------分隔线----------------------------